大熊貓
黑白相間
憨態可掬
每一個動作都會引起人群的尖叫
是名副其實的
中國的「國寶」
我們都知道大熊貓
愛吃竹子、竹筍
愛睡覺
但除此之外
你對大熊貓的了解
還有多少
愛它就要多了解它
今天就讓小編帶領大家進入
熊貓大百科
讓我們更加的了解熊貓
讓我們對它的愛更加有質量
在生活中
我們有固定接觸的那麼一群人
有固定要做的那些事
也有會接觸的一些物品
會進行的一些活動
這些都是我們的
生活圈
那大熊貓的生活圈又是怎樣的呢?
大熊貓的生活圈
趣味小問答
Q:眾多的熊族親戚中,大熊貓和誰最親?
A:大熊貓和眼鏡熊最親。科學家研究兩者的基因,得出結論:大熊貓最早從熊族動物的共同祖先中獨立出來單獨進化,眼鏡熊第二個獨立進化,眼鏡熊和大熊貓的關係比其他熊近。
大熊貓吃什麼?
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是維持生命的重要元素。動物需要活動,就得補充鹽分,如果體內的鹽分不夠就會出現噁心、乏力的狀況。雖然不能像人類那樣到商店裡買鹽,但動物們也有它們補充鹽分的方式。
比如,牛羊等食草動物會舔舐泥土和巖石來攝入鹽分,猴子和狒狒等靈長類動物會抓同伴身上的汗液結晶的鹽粒,從汗液中獲取鹽分,食肉動物則會從獵物的血液中汲取鹽分。
大熊貓的祖先——始熊貓是食肉動物,以各種小動物為食,從它們的血液中獲取鹽分。但是隨著大熊貓開始以各種植物為食,它們就得吃其他食物以補充鹽分。這些補充的食物可分為植物性食物和動物性食物兩大類。
動物大比拼
屬性:奇蹄目
分布地:非洲
生活方式:群居
主食:草
屬性:食肉目
分布地:中國
生活方式:獨居
主食:竹類
根據相關統計,雖然這些食物在大熊貓的食譜中所佔的比例只有1%,但種類卻有50種以上,其中動物性食物有9種,富含包括氯化鈉在內的各種微量元素。
和所有熊科動物一樣,大熊貓為了生存,會抓住一切機會填飽肚子,補充身體所需的能量。由於長期吃素,大熊貓的靈敏程度、追蹤獵物的速度都不如其他猛獸,捕捉野生動物的難度較高。在缺乏竹子食用的情況下,它們往往會把目標鎖定在行動能力相對較弱的家畜身上——既然可以偷襲家畜,偶爾去吃幾次鐵鍋上的鹽分也就不奇怪了。
知識連結
Q:除了大熊貓,還有哪些動物幾乎只吃一類食物?
A:生活在非洲的白犀牛,因為嘴巴和牙齒的結構無法吃枝葉,只能啃食青草。
趣味小問答
01:大熊貓每天要吃多少 竹子?用多長時間?
野生大熊貓每天能吃掉12~15千克的竹子,圈養大 熊貓由於食物來源充足,每天的平均食量為20~30千克。成年大熊貓平均每天要用12~18個小時進食。
02:大熊貓一生都以竹子 為主食嗎?
年老的大熊貓由於牙齒不好,無法充分咀嚼竹子,所以在圈養環境下,飼養員會將竹葉加工成竹粉餵給老年大熊貓。
大熊貓吃素為什麼還會這麼胖?
如果你一看大熊貓圓滾滾的身材,就覺得它們是胖子,那可就大錯特錯了。科學研究發現,大熊貓的皮下脂肪其實不多,它們看上去胖主要是由於骨架大、肌肉多。通常來說,人類身體肥胖主要是因為攝入太多含有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高熱量食物, 如冰激凌、巧克力、油炸食品,同時運動量不夠所致,一句話——吃得多,動得少。
大熊貓每天的進食時間很長,食量又很大,通常情況下平均每天移動距離卻不超過500米。看起來,大熊貓的確符合成為「肥仔」的所有條件。然而,在大熊貓食譜中佔據重要地位的竹子,其實熱量很低。而且,雖然大熊貓以竹子為主食,但它們食肉動物的短腸道並不適合消化竹子。這樣一來,竹子中的營養轉化率就很低,大約17%。
趣味小問答
01:為什麼大熊貓的四肢很粗壯?
在歷史上,大熊貓最主要的天敵是劍齒虎、華南虎以及大群的豺和狼 ,大熊貓通常需要爬到樹上躲避危險。所以,它們進化出粗壯有力的四肢,可以帶動龐大身軀快速攀爬。
知識連結
Q:還有哪些動物看起來很胖?
A:成年河馬體重超過1噸,看上去就像個超大號水桶:軀幹龐大、骨骼粗大, 還有發達的肌肉和厚厚的皮膚,頭部、頸部和四肢都特別粗壯。我們都知道, 脂肪最大的作用是儲存熱量,可是河馬生活在炎熱的非洲,所以河馬雖然看起來很胖,但其實身體上的脂肪層很薄。
動物大比拼
屬性:食肉目
喜居環境:原始森林下的竹林
食性:竹子為主,搭配其他植物和肉類
共同特徵:體形大、肌肉多、脂肪少
屬性:偶蹄目
喜居環境:有蘆葦的河流、 湖泊、沼澤
食性:主要吃水草和陸生草本植物,食物短缺時偶爾吃肉
共同特徵:體形大、肌肉多、脂肪少
哪裡才是大熊貓心儀的居所?
物種選擇最合適自己生存的地方,並對周圍的一切加以利用從而方便自己生存的行為,被稱為「生境選擇」。不同的物種會根據自身特點,選擇不同的生存環境。
大熊貓的食物中有99%是竹子。由於竹子的營養價值很有限,同時竹子也有不同的生長規律,為了維持身體所需的能量,它們在不同的季節會在海拔高低不等的竹林間穿梭。
例如生活在秦嶺山系長青保護區的大熊貓,春天在海拔較低的巴山木竹竹林裡生活用餐,夏季則會到相對涼爽,海拔更高的秦嶺箭竹林裡尋找新鮮的竹筍。這種在不同海拔地域間遷徙的現象被稱為「攆筍」。
除了覓食,大熊貓在找尋伴侶和領地的過程中也需要遷徙,而且遷徙的距離通常較長。在遷徙的過程中,為了及時補充體力,大熊貓會儘量選擇從竹林裡穿過。對於大熊貓胖胖的身軀來說,過於密集的竹林顯然不方便穿行。
大熊貓最鍾愛的環境是原始的林地,如由高大喬木組成的密度適中的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亞高山針葉林都是大熊貓理想的棲息地。
選擇好適宜的生存環境後,大熊貓會在那裡生活。它的生活範圍通常有1~60平方千米。之所以會有如此大的差距,其中一個原因是它們會不斷遷徙,在不同的季節找尋不同種類的竹子。
知識連結
Q:除了大熊貓,還有哪些動物為了覓食而遷徙?
A:角馬生活在東非坦尚尼亞的塞倫蓋蒂保護區。每年6月,這裡進入旱季,水草變得稀少。此時,馬拉河對岸的馬賽馬拉草原正好是雨季。為了吃飽,角馬們會成群結隊地過河去享用鮮美的水草。到了10月,馬賽馬拉進入旱季,塞倫蓋蒂進入雨季,角馬們又會返回來。除了角馬,斑馬和羚羊也會遷徙。
趣味小問答
01:有沒有關於大熊貓遷徙路線的記載?
根據大熊貓身上的無線電項圈和安裝在林地中的紅外相機拍攝的情況分析,大熊貓「張想」從四川慄子坪自然保護區大洪山出發,到達108國道附近的擦羅鄉上裡村,隨後途經麂子坪 和紫馬跨,最後抵達冶勒自然保護區玉兒坪,實現了跨越種群和保護區的遷徙。
大熊貓的左鄰右舍都有誰?
金絲猴
金絲猴屬於仰鼻猴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因長有一對朝天的鼻孔而得名。全世界共有5種金絲猴,全部棲息在亞洲。其中,川金絲猴是最早發現的種類,也就是整個仰鼻猴屬的模式種。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川金絲猴棲息於海拔2000~3500米的亞高山針葉林。冬天,川金絲猴則來到海拔更低,相對溫暖的闊葉林和混交林中。川金絲猴過著幾隻到數百隻數量不等的群體生活。它們以各種植物的果實、枝葉、皮和芽為食,有時也會抓昆蟲補充蛋白質。川金絲猴不是食肉動物,也不吃竹子。從伴生關係上說,川金絲猴和大熊貓是沒有衝突的中立物種。
趣味小問答
01:大熊貓可以殺死豹子嗎?
食肉動物要殺死獵物或競爭者,主要靠犬齒給對方造成致命傷。大熊貓的犬齒較短,刺入的深度不夠,再加上本身並不好鬥,所以很難對大型食肉動物造成嚴重的傷害。但曾經有大熊貓打跑黑熊和豹子的記錄。
小熊貓
小熊貓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主要棲息於中國南部、緬甸、印度、尼泊爾、不丹等。根據2020年2月的最新研究結果,小熊貓以雅魯藏布江為界,可分為「中華小熊貓」和「喜馬拉雅小熊貓」兩個獨立種。其中中華小熊貓在四川有分布,和大熊貓是伴生動物。和大熊貓一樣,小熊貓的前腳上的籽骨也特化成了「偽拇指」。之所以會有如此相似的結構,是因為它們同樣喜歡吃竹筍和竹葉,需要抓握竹子。從這點上說,小熊貓和大熊貓屬於趨同進化。
知識連結
Q:大熊貓的鄰裡關係如何?
A:大熊貓和鄰居們的關係主要分三種。食肉動物會攻擊幼年大熊貓和病弱的成年大熊貓,屬於需要提防的威脅物種。野豬、羚牛等動物會和大熊貓搶竹子,破壞大熊貓喜歡的喬木,屬於生存競爭關係。川金絲猴、小麝、鬣羚、斑羚和大熊貓沒有任何衝突,是和睦相處的好鄰居。
大熊貓的前世今生
通常情況下,大熊貓每天的平均移動距離只有300~500米。事實證明,大熊貓的這些改變是非常必要的。跟它們同時期的很多大型動物,例如劍齒虎、劍齒象、巨貘等都因為無法及時作出改變而滅絕。
知識連結
Q:除了大熊貓,還有哪些動物靠著少活動來保存體能?
A:生活在南美洲的樹懶、生活在澳大利亞的考拉。
為什麼說大熊貓是「早產兒」?
大熊貓幼崽剛出生時平均體重只有100克,看上去就像一隻長毛的小老鼠。而且大熊貓幼崽剛出生時內臟發育也不完全,甚至沒辦法維持體溫和自主排便。科學家認為,這種現象是由於大熊貓幼崽的胚胎延遲著床造成的。
所謂「著床」,簡單來說就是胎生哺乳動物的胚胎進入母體子宮內膜的情況。進入子宮內膜的胚胎會和母體的血管相連,通過吸收血液中的營養逐漸發育出胎盤、臍帶,以及新生兒身體的各個部分。從著床的那一刻起,胎兒就開始吸收母親體內的營養。
研究發現,大熊貓的孕期平均為60~200天。大熊貓胎兒在產前一個月左右才會著床,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導致大熊貓胎兒無法充分吸收母體的營養,還沒發育成熟就來到世間。
不讓幼崽儘快著床吸收營養,並非大熊貓媽媽不顧忌後代的健康,反倒是為了更好地繁衍而形成的進化策略。自然界的生存條件惡劣,具有太多不確定性,這使得野生動物逐漸演化出了「斤斤計較」 的生存策略。具體來講,由於環境因素的影響,大熊貓媽媽無法時刻都得到充足的營養,為了確保在幼崽出生後自己能及時恢復體力照顧孩子,在懷孕期就不能過量消耗。
知識連結
Q:大象體形大,又是群居動物,為什麼它們的幼崽也是出生不久就能站立行走?
A:大象的食量很大,每天要走很遠的距離才能吃飽。幼崽如果不能很快站立行走就會被餓死。
趣味小問答
01:大熊貓寶寶出生後如何生長?
大熊貓寶寶出生1~2周後, 長黑毛的地方開始變深。一個月左右慢慢長出黑色的耳朵、 眼眶、腿和肩帶,變得更像媽媽了;6~8周大時,大熊貓幼崽開始睜眼看世界並長牙。3個月的時候,大熊貓幼崽開始有爬行能力。6個月的時候,大熊貓幼崽長齊乳牙,開始吃竹筍。
大熊貓如何找尋伴侶 ?
在野外,大熊貓通常5歲半到7歲半達到性成熟,也就是到了可以 「婚配」的年齡。大熊貓每年只發情一 次,時間為3月到5月。在這段時間內,成年的雌性大熊貓身體會散發出發情期特有的氣味,叫聲也和平時不一樣。聞到氣味和聽到聲音的成年雄性大熊貓就會趕過來。
等到雄性大熊貓聚集到一定數量, 雌性大熊貓就爬上樹準備看好戲。此時,雄性大熊貓的表演就開始了。與情敵競爭又分成兩個部分。野生動物生存不易,深諳「以小博大」的道理, 大熊貓自然也不例外,所以它們首先會發出類似狗的吠叫聲,並儘量提高嗓門兒。這一方面是警告周圍的雄性夥伴,另一方面也是向心儀對象證明自己:看,我的叫聲多麼洪亮,我的身體多麼強壯。
圈養大熊貓找伴侶,飼養員首先要查閱「大熊貓譜系表」。「大熊貓譜系表」誕生於1991年,此後又被不斷完善。這是圈養大熊貓的身份檔案,上面記錄著所有圈養大熊貓的姓名、編號、出生時間、出生地點、父母情況等信息。科研人員根據這個表上的信息,在發情期來臨前就為每隻適齡大熊貓選擇相親對象,原則是血緣關係越遠越好。科研人員選擇好後會先安排雙方隔著籠子交流,確認雙方都接受對方後才會打開籠門,讓彼此親密接觸。
知識連結
Q:自然界有沒有雌性動物為了爭奪雄性動物而發生打鬥的情況?
A:由於盜獵羚羊角導致雄性賽加羚羊數量稀少,雌性賽加羚羊之間會為了爭奪配偶而開戰。
趣味小問答
01:大熊貓會從一而終嗎?
在野外,雌性大熊貓為了增加生育的可能,在發情期內通常都會選擇幾個伴侶。這也有利於雄性大熊貓傳播自己的基因。
揭秘大熊貓的
「衣食住行」與「前世今生」
感受神奇生命
傳播大熊貓文化
你想知道的大熊貓知識
都在這裡
《看熊貓》雜誌郵政發行渠道正式開通,歡迎大家到郵局訂購~
(本文內容摘選自《熊貓大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