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山中缺少虎豹等大型捕食者後,食草動物正慢慢改造環境

2021-01-12 獅虎豹三兄弟

羊吃草,狼吃肉,這是亙古不變的大自然規律,我國由於南北跨緯度廣,地處多個溫度帶之間,所以野生動植物數量和品種都十分豐富,單單是獸類就高達500種以上,就拿老虎來說,它們被譽為「當地森林系統穩定的風向標」,現存全世界6個老虎亞種,我國就佔據了4種,分別是:東北虎、華南虎、孟加拉虎和印支虎,如果看歷史數據的話,那就更多了。

但是隨著環境的慢慢改變,一些大型的捕食者逐漸退出了森林,加上人類對野生動物的保護力度及保護意識都在逐漸增加,使得某些地區有蹄類動物的數量失衡,最終反過來對環境進行改造,甚至對同一片生境中的其他動物帶來了迫害。可能很多人都覺得,食草動物不會捕食,一副人畜無害的樣子,怎麼會對環境有這麼強的改造能力和對其他動物造成傷害呢?關於這點,我們可以聯想起野兔給澳洲人民帶來恐懼,在過去長達一個世紀的時間裡,野兔在澳洲迅速繁殖,導致草場毀壞,使得當地許多依賴草場的野生動物絕跡。

食肉動物的重要性

曾經有一種被稱為「塔斯馬尼亞虎」的動物,曾廣泛分布於澳大利亞和紐幾內亞,是一種有袋類食肉動物,它們體重約30千克左右,身材偏瘦長,臉型像狐狸,學名叫袋狼。袋狼主要生活在開闊的林地或者草原上,獵食各種中小型的動物,包括袋鼠在內。袋狼最開始出現於距今400萬年前的澳洲大陸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這裡最常見的捕食性食肉動物,與袋獅一起被稱為「澳洲食肉雙傑」。

很可惜的是在距今5萬多年前,人類踏上了這片土地,他們用火焚毀了大部分的原始森林,在這裡定居,過上了刀耕火種的生活,而這種生活直接導致當時澳洲大部分食肉動物絕跡,其中就包含袋獅。受此影響,袋狼直接成了澳洲最大的食肉猛獸,另外,由於當時的人類狩獵技術不發達,雖然也捕殺袋狼,但都沒有對它們形成滅絕性的打擊,袋狼在人類的幹預下,也迎來了屬於自己的黃金階段。

直到19世紀初,歐洲的殖民者到來,利用自己發達的科學技術,對當地動物形成毀滅性打擊,袋狼也成為犧牲品之一。原本生活在澳洲大部分地區的袋狼,從其絕大部分棲息地消失了,最終退守到只有6.5萬平方公裡的塔斯馬尼亞島上。因為這座島與澳洲主大陸上有海峽相隔,殖民者暫時未觸及此地,給了袋狼一段喘息的時光,只是後來隨著殖民者的登島,袋狼唯一的棲息地消失了,而它們也退出了歷史舞臺。

澳洲唯一最主要的食肉動物消失了,對當地的生態環境所帶來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導致當地植物群落之間被另一個植物群落所取代,且直接改變了澳洲當地野生動物的生存格局。澳洲先後經歷的「野兔泛濫」、「野貓泛濫」,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地大型捕食者的缺失。19世紀中葉,是野兔入侵澳洲的開始,但是早在19世紀初期的十幾、二十年間,袋狼就消失的差不多了,為野兔的入侵創造了原始條件。

另外一個重要性則來自於食肉動物對其他動物的捕食,在今年4月份的時候,我們從新聞報導中看到了澳洲野貓泛濫的嚴重性。澳洲原本是沒有貓的,但是在17世紀時,第一隻貓被人們從歐洲帶了進來,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發展到如今,在澳洲99%的地方都能夠見到野貓的蹤跡。跟野兔的食草性不一樣,野貓是食肉的,也是高超的捕食者,由於野貓的捕食,直接導致新月甲尾袋鼠、大耳竄鼠等20多種小型動物被捕殺殆盡。

當然,食肉動物的重要性,不僅僅表現在對植物以及食草性動物的影響上面,也同樣表現在食肉動物間的相互作用上。在俄羅斯遠東地區,生活著老虎與狼,兩種動物在食性上面,存在相當大的重疊部分,因此兩者之間表現出了此消彼長的變化規律,簡單來說就是在1957-2002年間,開始時老虎數量稀少,當地狼的數量就比較豐富,由於人類對東北虎的保護,數量開始攀升,而此時狼的數量逐漸減少,在很長一段時間雙方都表現此消彼長的競爭關係,隨著老虎數量進一步增加,狼的數量就進一步減少,甚至在老虎密度較高的區域,找不到一個狼群。

猛獸之殤:虎豹豺狼在森林的逐漸缺失

歷史上在我國大部分土地上都生活著各種各樣的猛獸,其中以虎豹犲為主,遍布東南西北。歷史上我國有5種老虎,除了上面提到的四種之外,還有一種只生活在塔裡木盆地及周邊的新疆虎,而眾多老虎亞種裡面,數華南虎數量最多,分布地域最廣,是「中國虎」的象徵。如果從名字上看認為這是一種生活在華南地區的老虎,那麼就錯了,實際上華南虎在我國的分布範圍很廣,除華南之外,華中、華東、華北、西南、晉南一帶都有著數量龐大的華南虎,可以簡單理解為我國除了其他四種老虎的棲息地之外,其他地盤都是華南虎的。

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及環境的變化,新疆虎及華南虎逐漸從我國野生環境中消失了,東北虎數量也瀕臨滅絕,孟加拉虎、印支虎更是少得可憐。在上個世紀5、6十年代,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是有老虎的,單單是1956年,全國收上來的虎皮就近2000張;而到70年代的時候,據專家的估計,當時全國的野生虎數量不過百餘只;發展到如今,我國絕大多數的森林裡面都已經沒有了老虎。

如同虎一樣,歷史上豹子在我國的分布也相當廣泛,幾乎有老虎的地方就有金錢豹,從植被眾多的西南腹地,到廣袤的東北林海雪原,都能夠發現豹子的生活蹤跡,它們適應能力很強,無論是丘陵山地,還是荒漠草原,亦或者是雪山林地,豹子都能依靠自己的本事活下去。由於豹子在各方面上都與虎差不多,所以它的命運幾乎也都是與虎聯繫在一起,隨著華南虎退出了野生環境,我國各地金錢豹也相繼絕跡,雖然少部分森林仍有豹子存在,但數量也岌岌可危。

與虎豹相比,豺要顯得更加神秘一些,在它們身上至今仍流傳出許多具有傳奇色彩的故事。豺長得跟狗很像,但是體型比狗小,成年豺體重大約在15-32千克之間,毛髮呈紅棕色,但隨著季節的更替,毛色會有所差異。它們的適應性很強,既耐寒又扛熱,曾分布於我國大部分森林裡面,尤其以南方的丘陵山地為主,最北可達黑龍江,但未曾跨越海峽到達臺灣、海南等地。

豺群是非常可怕的捕食者,相對於虎豹來說,它對食草性野生動物的遏制更甚,豺群多的地方,幾乎沒有不會有野豬患。在上個世紀80年代之前,我國還是有許多豺群的,尤其是江西西北一帶,數量最多,多地農民在村莊外便能看見豺影。後來隨著人們對環境的破壞,對豺群及野豬等野生動物的捕殺,在80年代後,豺的數量銳減,至今日我國大部分森林已經沒有一隻豺了,只有少數保護區裡面才能看見豺影。

狼群與豺群類似,但在棲息地上有些差異,歷史上狼也曾遍及中國大陸,但無論是那個地區,中國的狼體型都不會很大,跟狗差不多,體重在20-35千克之間。雖然狼在我國大部分森林中所起到的生態作用不如虎豹犲,但是在某些地區,狼則是最重要的捕食者,比如內蒙、青藏高原一帶,它們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生物,起到調節當地食草動物數量的作用。

20世紀50年代以前,無論是西北還是東南,我國大部分地區有狼,但是50年代左右,由於狼對畜牧業的發展帶來了嚴重的危害,而遭到大規模捕殺,自此之後狼的棲息地一直縮小。到了70年代時,大型狼群在我國的森林、草原中消失,進入80年代後,即便是小型的狼群也很少見了,而到了世紀末時,我國多地的狼已經消失了。

捕食者的退出加上保護得當,食草動物數量激增

在過去的兩個世紀裡面,大多數陸地食肉動物在世界範圍內的棲息地在不斷收縮,種群數量急劇減少,甚至消失。其實食肉動物對生態系統的貢獻要遠遠比我們所知道的要多得多,絕不僅僅是食物鏈中一環的關係。2014年《科學》期刊裡面發表過一份研究報告,研究者們分析了世界上31種哺乳類食肉動物,發現這些動物通過直接與間接的影響,幫助了生態系統增進了生物多樣性,管控了疾病,並緩衝了氣候變化。甚至還發現了由大型食肉動物的變化而引起了作物受損、河流結構變化、植被變化、鳥類、兩棲類、哺乳類、無脊椎類等統統受到影響。

在最近十年間,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各地野豬泛濫的新聞,比如2010年,福建寧德野豬泛濫,給當地農業帶來不小衝擊,於是紛紛成立狩獵隊,對當地野豬數量進行合理控制,類似的新聞網上一搜一大把。野豬的泛濫,一方面是對人類保護環境工作的肯定,另外一方面也是對盜獵打擊工作的肯定,但是最重要的原因還是當地大型捕食動物的缺失,使得野豬等食草動物有了激增的原始條件。

野豬之所以被人們經常提起,主要是因為其分布範圍廣,並且以顯著的數量增加,對人類作物危害大的原因,但是野豬絕對不是大型捕食者缺失之後數量激增的唯一物種,比如東北的馬鹿、賀蘭山的巖羊等等,當然還有秦嶺的羚牛。羚牛之所以進入了我的關注範圍,主要是2008年的一篇報導,稱在過去的9年時間裡面,秦嶺由於缺乏大型捕食者,當地的羚牛數量激增,以至於頻繁傷人,事件高達155起,傷亡人數超200人。

食草動物對環境的直接改造

野豬泛濫帶來的危害也不僅僅體現在對作物的糟蹋上面,還體現在對自然植物的毀壞上面。研究發現秦嶺樹木枯死與當地野豬脫不了干係。野豬喜歡在樹幹上蹭癢,也會利用松脂摩擦在皮膚上防止蚊蟲叮咬,所以它們會經常啃咬和磨蹭樹幹,導致大量林木被毀。但是就目前的數據來說,野豬對植被的改造力度還不是很大,對大型樹木影響更大的是羚牛。

羚牛是一種與大熊貓在棲息地選擇上高度一致的物種,它的身體矮胖,體重在250-350千克之間,有一對尖尖的牛角,性格暴躁,尤其是在夏季發情期時,羚牛群中的公牛會經常決鬥。跟野豬一樣,羚牛也會經常磨蹭樹幹,其帶來的危害要遠比野豬強得多,雅安境內大量的的冷杉樹的死去,背後矛頭直指羚牛。羚牛好戰,會經常用樹幹磨蹭身軀以及打磨自己的牛角,加上它們喜歡在熟悉的地方長此往復摩擦,最終導致大量冷杉樹被毀。

冬季來臨,草木枯萎,但是這群食草動物要進食,便把目光盯向了還在長大的小樹和根莖,它們取食樹葉啃咬根莖,在羚牛數量比較多的區域,甚至很難再見到小樹苗了。因羚牛、野豬等食草動物的食性及生活習性,使得森林裡的冷杉樹、杜鵑等植物迅速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冷箭竹等,無論是從大生態環境上,還是從微生境上,食草動物對環境的改造能力都不容忽視。

食草動物改造環境,在全世界來說都不是什麼新鮮事。大象對於森林生態系統來說,無疑是相當重要的,它們被稱為基石物種,幫助森林再生,甚至踩踏留下的足跡也為其他生物創造了棲息地。但是大象在森林中踩踏、蹭癢、玩耍時,會對植物造成很大的傷害,如果這片森林生態系統足夠大、較完善,那麼其完全可以自愈,但如果是經人為破壞之後形成碎片化的森林孤島之後,大象對森林的破壞就很難自愈了。它們降低了森林中莖的密度,增加了平均樹徑和總生物量,總的來說有大象存在的森林,森林會被改造成偏愛大型、緩慢生長的樹木,且林木的密度較低,這與沒有大型食草動物的亞馬遜森林茂密的植被形成鮮明對比,這便是大象對環境的改造能力。

對同一生境中其他動物的直接影響

有時候,沒有了捕食者的遏制,食草動物數量激增,受影響的不僅僅是環境,還有其他動物,關於這一點,澳洲的「兔災」就是最好的例子。人們很難想像,就是這麼一種「人畜無害」的小動物,竟然會給澳洲帶來這麼大的災難,野兔們瘋狂啃食青草,對環境的直接影響就是導致土壤退化、草原不復存在、水土流失嚴重以及土地沙化。而其對動物的影響則表現在生存空間的競爭上。

由於澳洲大多數動物都是食草的,野兔的入侵使得草場不斷退化,本土動物賴以生存的草場被破壞,生境、食物喪失了,那麼必然會面臨種群數量下降,甚至滅絕的困境,野兔的泛濫,毫無疑問是對當地生物多樣性造成了強烈的衝擊。前面提到的羚牛,在生存空間上與大熊貓有著高度的重合,被它改造之後的森林多了許多冷箭竹,所以毫無疑問會影響熊貓的分布。

當然食草動物對同一環境中其他的生物的影響也可能表現在直接接觸上面,岷山一保護區曾救助過一隻受傷的野生大熊貓,經過對這隻熊貓腹部的傷口分析,人們得出結論是羚牛造成的,很有可能當時熊貓遇上了一頭性格暴躁的羚牛,雙方產生衝突,雖然熊貓被稱為「食鐵獸」,但是卻也經受不住300千克羚牛角的「會心一擊」。顯然,當虎豹犲退出森林之後,羚牛儼然成了能夠威脅到大熊貓的一個存在。

有時候能夠對野生動物產生影響的動物,不一定是野生的,在四川王朗保護區,牛馬的放牧無疑成了影響野生熊貓生存的威脅因子。崑山杜克大學的研究團隊通過給家畜佩戴無線項圈等方式,對當地家畜放牧及大熊貓棲息地的變化進行了為其3年的研究,得出結論:人們在保護區內進行粗放型放牧,不僅威脅到了竹子的更新,還搶了熊貓的「口糧」,使得大熊貓的棲息地的質量退化。

研究表明,家畜比較密集的區域,大熊貓的生活痕跡明顯變少了,大熊貓生性機警,不太願意與其他動物或人類接觸,當周圍有大量大型動物的時候,它們往往會遷徙到更高海拔的地方去,以保證自身及幼崽的安全。但熊貓的生活區域是有海拔限制的,最高上限就是箭竹所能生存的最高海拔,超過了這個高度,大熊貓就會因為沒有食物而不能生存下去,因為放牧,在過去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大熊貓棲息地出現了退化。

人是有同情心的,我們看到老虎捕殺牛羊的時候,會替牛羊感到可憐,但是在野生動物的世界裡面沒有錯對,老虎吃羊是天性,羚牛破壞樹木、擊傷熊貓也是天性,只有當一個生態系統中,有生產者,有捕食者,有被捕食者等等,它們數量達到相互制衡時,這個系統才健康,當森林中的捕食者退出之後,這個天平就失衡了,那麼食草動物必然會表現出對環境的強改造性。

(原創用心的作品,喜歡請個贊,關注我,看更多科學、有趣的野生動物知識。)

相關焦點

  • 虎豹普遍缺失之後,什麼動物接棒成了森林之王?
    老虎被稱作是森林生態系統下的旗艦物種,站在食物鏈的頂端,以各種中大體型的食草動物及部分食肉動物為食,成年之後在其生境中沒有天敵。不過需要提及的一下是,雖然我國絕大多數的森林裡面已經沒有大型捕食者了,但虎豹豺狼這些動物並沒有在林中消失,比如在西南腹地,在東北森林,在高山草甸等人跡罕見的地區,仍能看到它們的蹤跡。
  • 亞洲金貓上位史:山中無虎豹,我與猞猁同稱霸
    如果問到森林之王是什麼動物?想必剛上學的孩童都能回答道:老虎,那麼當山中沒有了老虎之後呢?還有豹子,如果連豹子也沒有了呢?這個時候答案就多種多樣了,有人說是猴子,因為「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也有說是狼、豺等等,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大多數森林動物構成已經洗牌,就我國而言,較50年前,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以野豬為例,淺談食草動物過量,是如何影響物種多樣性的?
    而在如今大多數森林裡面普遍缺乏大型捕食者的狀態下,野豬數量激增,無疑是超出了環境所能容納的數量,即打破了生態系統平衡,自然就會帶來種種危害,今天我們就以野豬為切入點,淺談食草動物過量,是如何影響生態的。
  • 山中無老虎,這種貓科動物要稱王了,四川廣東等地均有分布
    導讀:山中無老虎,這種貓科動物要稱王了,四川廣東等地均有分布談起森林之王,就連小孩子都知道是老虎,的確,老虎是最大的貓科動物,而且它們也是食肉動物裡面頂尖捕食者,不僅能夠戰勝各種猛獸,就先體型比它大的犀牛、棕熊、小象,老虎都能夠捕食。
  • 南方的一種貓科動物,在林中沒有虎豹的前提下,扛起了獸王的大旗
    「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這句俗語通常指的是沒有了能人,普通人也能充當主要的角色。但不少人將其理解為表面的意思,這是不對的。在現實生活中,即便是山林中沒有了虎豹等大型猛獸的存在,百獸之王的位置,也仍然輪不到猴子來坐,因為在虎豹之下,不少中型食肉動物也是「狠角色」。
  • 南方有什麼動物,能在林中沒有虎豹的前提下,扛起了獸王的大旗?
    「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這句俗語通常指的是沒有了能人,普通人也能充當主要的角色。但不少人將其理解為表面的意思,這是不對的。在現實生活中,即便是山林中沒有了虎豹等大型猛獸的存在,百獸之王的位置,也仍然輪不到猴子來坐,因為在虎豹之下,不少中型食肉動物也是「狠角色」。
  • 山羊居然對小雞下手了,食草動物改吃肉後,可否與獅虎一戰?
    首先出現羊吃小雞的現象,主要原因還是在於異食癖,並不能證明食草動物已經開始吃肉了。但食草動物變成食肉動物還是有可能的,只不過這個可能是要在相當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實現的,並且需要運氣和付出大量的代價。不過,在說明代價之前我們得先弄明白為什麼食草動物會變成食肉動物,所以這裡就要涉及到一個概念:「生態位」。
  • 更易滅絕的竟然是食草動物!一百萬年前的悲劇會再次上演嗎?
    Atwood的團隊分析了24500種哺乳動物、鳥類以及爬行動物的飲食數據集,希望回答「食草動物、食肉動物以及雜食性動物,究竟哪類動物面臨著最大的滅絕風險?」這一問題。一個物種在生態系統中的角色,與它所吃的食物有著錯綜複雜的聯繫。了解食肉動物、食草動物或雜食動物的最大滅絕風險,有助於科學家和社會了解失去這些物種的潛在後果。
  • 食草動物為什麼始終沒有進化出擺脫食肉動物捕殺的能力?
    為了生存,食草動物們在不斷的進化和努力在自然界中,除了大象、犀牛等大型的食草動物外,其他的食草動物幾乎都有天敵,它們存在的意義之一就是給食肉動物們提供食物。這一點食草動物心知肚明,所以,為了更好的生存,食草動物們從未停止進化和努力,主要體現在:第一,出生食肉動物和雜食性動物的幼崽剛一出生幾乎不具備什麼能力,它們最多只是會爬幾下,甚至像我們人類生下來後,需要8個月才能夠學會爬行。
  • 山中無老虎,野豬、狼、猞猁、熊等誰能稱霸王?
    我們知道,老虎屬於頂級掠食者,當老虎數量減少,甚至完全消失時,當地的生態鏈也會重塑,那麼問題來了,當山中的老虎消失後由於它們的存在,使得森林裡的食草動物難以泛濫成災,數量變化並不大。當老虎消失之後,當地的人類又迅速取代了老虎的生態位,通過打獵的方式繼續控制著當地的食草動物數量,甚至還造成了許多食草動物數量銳減,以至於出現滅絕的危機。
  • 食肉動物可以演化成食草動物,那食草動物可以演化成食肉動物嗎?
    因此,在哺乳動物的演化史中,獸孔目下的動物有食肉動物也有食草動物,所以 ,說上面的說法有不對的地方,但是,獸孔目下的真犬齒獸類最終演化出的最早的哺乳動物,而真犬齒獸類是原始的食蟲類動物,所以,說它是食肉動物也在情理之中。為什麼原始的食肉動物可以演化成為食草動物?
  • 超過75%大型食肉動物正在消失
    (文/Jeremy Hance)世界上的頂級食肉動物正面臨著大麻煩:近日《科學》雜誌上一篇綜述論文得出了這一結論。考察過31種大型食肉動物(體重超過15千克)之後,研究者發現它們當中的77%數量正在減少,而且半數以上已經失去了曾經活動範圍的大半。事實上,就在關鍵研究發表之前僅僅幾天,基因獨特的西非獅子可繁殖的成年個體數量已經降到了250隻。
  • 與人類接觸後,動物對捕食者失去恐懼
    但是,近日一項由海洋生物多樣性、開發和保護研究所(MARBEC)Benjamin Geffroy領導的研究發現:動物在被人捕獲、被人馴化或通過「城市化」(指野生動物以城市為主要棲息地)與人類接觸後,捕食者迴避行為會迅速減少。這項研究於當地時間9月22日發表於《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PLOS Biology)。該國際研究小組對173項經評審的研究結果進行分析。
  • 動物世界中的「致命誘惑」:大型食肉動物經常用肉吸引小型動物
    如果沒有像狼和灰熊這樣的頂級捕食者,那麼像郊狼和狐狸這樣的小型食肉動物,或者像鹿和麋鹿這樣的食草動物,它們的數量會急劇膨脹,不受控制。這會引發生態不平衡。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大型捕食者在控制小型捕食者和鹿方面扮演著關鍵但卻出人意料的角色。
  • 吃「綠色」會變得脆弱,最新研究表明:四分之一食草動物瀕臨滅絕
    地球上最後兩隻白犀牛儘管科學家通常最擔心世界食肉動物的滅絕,但一項全面的新研究發現,食草動物是瀕臨滅絕的動物。根據周三的《科學進展》雜誌的一項研究,大約四分之一的食草動物物種(25.5%)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視為瀕危、瀕危或脆弱物種。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猶他州立大學的生態學家特裡莎·阿特伍德說,相比之下,17.4%的食肉動物和15.8%的雜食動物處於危險之中。研究人員分析了22,166種具有骨幹動物的數據,包括動物(爬行動物、鳥類或哺乳動物)、地理位置、棲息地和大小。
  • 吃「綠色」會變得脆弱,最新研究表明:四分之一食草動物瀕臨滅絕
    地球上最後兩隻白犀牛儘管科學家通常最擔心世界食肉動物的滅絕,但一項全面的新研究發現,食草動物是瀕臨滅絕的動物。根據周三的《科學進展》雜誌的一項研究,大約四分之一的食草動物物種(25.5%)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視為瀕危、瀕危或脆弱物種。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猶他州立大學的生態學家特裡莎·阿特伍德說,相比之下,17.4%的食肉動物和15.8%的雜食動物處於危險之中。
  • 用「天網」尋找東北虎豹
    然而,作為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的核心區域,在十幾年前,琿春究竟有沒有老虎都是個未知數。馬滴達保護站的工作人員在山中巡視。據估算,維繫一隻成年東北虎正常生存,每年至少需要500餘只食草動物作基礎。東北虎豹國家公園處於中國東北亞洲溫帶針闊葉混交林區域,該區域動植物資源豐富,生物多樣性高,具有維持完整生物鏈的良好條件。
  • 面對食肉動物,食草動物總是逃跑,為什麼就不想反抗呢?
    在地球上,這一刻正在發生著一場追逐,食肉動物在追逐食草動物,食草動物使出渾身解數在奮力的逃跑,這是自然界最常見的捕食過程,也是食肉動物獲取食物活下去的唯一途徑。這一刻正有很多的食草動物在啃著著青草、樹葉,由於植物不會跑,所以食草動物很幸福,不用追逐食物,低頭就是!可以說食草動物的生存條件就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狀態。
  • 為什麼食肉動物不捕殺食肉動物,而是選擇食草動物?
    自然界裡,我們所熟知的一些食肉動物,比如說獅子、老虎,它們的獵物一般是羚羊、野牛之類的食草動物,而不是狼、獵豹之類的食肉動物。既然都是肉,食肉動物的肉為什麼就不受歡迎呢?又是什麼原因讓食肉動物對食草動物情有獨鍾呢?首先,捕殺食肉動物要比捕殺食草動物費勁兒得多。
  • 與虎豹為伍的「野人教授」帶你探秘東北虎豹國家公園
    圖源:網絡東北虎豹,曾經達到「眾山皆有之」的盛況。隨著人類活動的開展,深林消失和退化,野生東北虎豹的數量和棲息地在不斷地萎縮,東北虎豹變成瀕危物種。東北國家公園的建立,使東北虎豹棲息地生態環境逐步改善,野生種群得到恢復。這無疑是保護東北虎豹的重大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