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綠色」會變得脆弱,最新研究表明:四分之一食草動物瀕臨滅絕

2021-01-08 熱點迅播
地球上最後兩隻白犀牛

儘管科學家通常最擔心世界食肉動物的滅絕,但一項全面的新研究發現,食草動物是瀕臨滅絕的動物。根據周三的《科學進展》雜誌的一項研究,大約四分之一的食草動物物種(25.5%)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視為瀕危、瀕危或脆弱物種。

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猶他州立大學的生態學家特裡莎·阿特伍德說,相比之下,17.4%的食肉動物和15.8%的雜食動物處於危險之中。

研究人員分析了22,166種具有骨幹動物的數據,包括動物(爬行動物、鳥類或哺乳動物)、地理位置、棲息地和大小。

在最近一次檢查中,他們發現食草動物的風險最大,尤其是在森林生態系統中。比起北極熊和老虎,還是應該更多地關心犀牛和綠海龜這樣的食草動物。最後一隻野生雄性北方白犀牛於2018年死亡,但科學家們正爭先恐後地用捐贈胚胎來拯救該物種。

同時,科學家也檢查了2000多種已滅絕的物種,發現食草動物的滅絕比例也最高。入侵物種、氣候變化和棲息地喪失,其食草動物的打擊比其他飲食的動物要大。食草動物通常更大,需要吃更多,需要更多的土地,它們的棲息地也越來越小。捕食者和雜食動物的飲食範圍更廣,有助於它們生存。

這些研究可以改變:「我們更應該主要關注保護頂級捕食者的偏見觀點。」畢竟,一個沒有食草動物的世界對任何自然生態系統來說都會是一場災難。

相關焦點

  • 吃「綠色」會變得脆弱,最新研究表明:四分之一食草動物瀕臨滅絕
    地球上最後兩隻白犀牛儘管科學家通常最擔心世界食肉動物的滅絕,但一項全面的新研究發現,食草動物是瀕臨滅絕的動物。根據周三的《科學進展》雜誌的一項研究,大約四分之一的食草動物物種(25.5%)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視為瀕危、瀕危或脆弱物種。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猶他州立大學的生態學家特裡莎·阿特伍德說,相比之下,17.4%的食肉動物和15.8%的雜食動物處於危險之中。
  • 最新研究揭示:25.5%的食草動物瀕臨滅絕之危
    最新研究揭示:25.5%的食草動物瀕臨滅絕之危 2020-08-18 18: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更易滅絕的竟然是食草動物!一百萬年前的悲劇會再次上演嗎?
    Atwood的團隊分析了24500種哺乳動物、鳥類以及爬行動物的飲食數據集,希望回答「食草動物、食肉動物以及雜食性動物,究竟哪類動物面臨著最大的滅絕風險?」這一問題。一個物種在生態系統中的角色,與它所吃的食物有著錯綜複雜的聯繫。了解食肉動物、食草動物或雜食動物的最大滅絕風險,有助於科學家和社會了解失去這些物種的潛在後果。
  • 報告:全球四分之一的鯨魚海豚瀕臨絕種
    報告:全球四分之一的鯨魚海豚瀕臨絕種 2008年08月12日 16:37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8月12日電 新公布的研究報告指出,全球有四分之一的鯨魚及海豚受到絕種威脅
  • 研究表明大白鯊已瀕臨滅絕 全球僅存3500隻(圖)
    大白鯊的形象被電影《大白鯊(Jaws)》渲染的十分可怕,但是它們幾乎不襲擊人類,所發生的襲擊事件通常都是意外大白鯊會把水中的人類誤看作是海豹  【搜狐科學消息但是根據最新的研究表明,大白鯊令人震驚的成為了即將瀕臨滅絕的動物之一。野生動物保護專家表示,目前全球海洋中僅存不到3500隻大白鯊,這使得它比老虎還稀有。  近日,海洋生物學家呼籲禁止一切人類的捕鯊活動,急切要求保護大白鯊,避免該物種的滅絕。  據悉,大白鯊是世界上當之無愧的最無情也是下手最恨的殺手,它可以使用埋伏技術從下面襲擊魚類、海豚和海豹等生物。
  • 全球十大瀕臨滅絕動物盤點:中華眼鏡蛇幾近絕種
    原標題:全球十大瀕臨滅絕動物盤點:中華眼鏡蛇幾近絕種 【科技訊】12月1日消息,動物們生活在地球上,雖然每天都要面對天敵的捕殺,同時也要獵食其他生物,但是它們每一個都和人類一樣,都是地球的主人,不過由於人類的捕殺與侵擾,越來越多的動物瀕臨滅絕,很多動物將在不久的將來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之中
  • 最新研究表明,澳大利亞巨型動物的滅絕很可能是由氣候變化引起的
    澳大利亞的巨型動物,在滅絕之前與人類共存了至少15000年。根據一項新的研究,早期人類實際上與這些巨型動物共存了數萬年。在過去的十年裡,研究人員Scott Hocknull和Anthony Dosseto研究了從四個不同的考古地點挖掘出來的骨頭,包括一些由澳大利亞昆士蘭中部地區土著Barada Barna人在他們祖先的土地上發現的化石。
  • [特別關注-北京]北美三分之一鳥類瀕臨滅絕
    [特別關注-北京]北美三分之一鳥類瀕臨滅絕 北美三分之一鳥類瀕臨滅絕。
  • 美國科學家研究美洲鰻橫跨地球四分之一距離的秘密
    美國科學家研究美洲鰻橫跨地球四分之一距離的秘密2018-08-22 15:53: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鰻魚網        瀏覽量: 3493 次 我要評論 美洲鰻外形似蛇,但通身無鱗,無花紋長背鰭,一般產於鹹淡水交界海域。但人類對於這種難以捉摸的魚類卻知之甚少。
  • 一百年來,中國滅絕了多少動物?瀕臨物種還在不斷增加
    一百年以來,中國究竟滅絕了多少動物?《自然通訊》的首席作者羅布庫克曾指出,鳥類和哺乳動物迄今最大的威脅是人類,人類對地球造成的影響,令動物的棲息地被毀,例如毀林、狩獵、精耕農業、城市化以及全球變暖等現象,你知道嗎?全球正在經歷第六次大滅絕,中國亦不例外,更驚人的是,現階段動物物種滅絕的速度是人類出現前自然狀態的100倍,或許你會提出,所謂的第六次大滅絕是指什麼?
  • 澳大利亞山火肆虐:10億動物受影響,多種動物或瀕臨滅絕
    澳大利亞近日山火態勢未減,不僅造成了人員傷亡,還吞噬了許多動物的生命,有些動物或許將因此瀕臨滅絕。據《華盛頓郵報》1月10日報導,據雪梨大學統計研究,澳大利亞全國超過10億隻哺乳動物、鳥類和爬行動物可能已經在席捲全國的山火中喪生或受到影響,這其中有些物種是澳大利亞獨有的,地球上其他地方無跡可尋。若加上其他類型的動物,這個數字還會更大。
  • 食肉動物可以演化成食草動物,那食草動物可以演化成食肉動物嗎?
    一部分哺乳動物緩慢的增大的體型,依舊是食肉的食性,而且獵物的體型開始慢慢變大,而一部分哺乳動物完美的詮釋了「柯普定律」(自然界中體型逐漸變大的動物源於自己的選擇,而非隨機性),它們越吃越大,越大對自己越有利(天敵越少),而為了獲取大量的食物,它們選擇了營養級低,但是更以獲取的植物性食物。此時,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正式的劃開了界限。沒有食肉動物是食草動物演化而來的嗎?
  • 因鼻竇大不能吃肉而滅絕?這種動物的「食譜」太謎了
    洞熊到底吃素還是肉食動物,這種龐然大物的「食譜」與其滅絕有什麼關係,科學界卻一直眾說紛紜。在近40年間,通過對洞熊骨骼中氮-15水平的研究,有科學家認為它們嗜好嫩草、草根、草莓類植物,是食草動物;也有科學家認為,它們也會獵食一些動物,甚至包括當時的人類,應該是肉食動物。
  •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動物,卻以最小的生物為食,現已瀕臨滅絕
    趣味探索訊 這是一種處在食物鏈頂端的物種,它身長超33米,體重超181噸,雖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種動物,但卻以海洋中最小的生物磷蝦和與蝦類相似的生物為食。然而讓人沒想到的是這種處在食物鏈頂端的物種現已到了瀕臨滅絕的地步。
  • 北極熊和河馬首次被列入瀕臨滅絕動物名單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最新報告首次將北極熊和河馬列為瀕臨滅絕的動物。設在日內瓦的環保組織「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最新報告預計,由於全球氣溫變暖,冰川融化,在未來50年的時間裡,北極熊的數量可能下降三分之一。在非洲的剛果民主共和國,河馬的數量減少了95%。偷獵是河馬減少的主要原因。
  • 新研究表明 全球近1/4豚類及鯨類瀕臨滅絕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日前公布的一份報告指出,目前全世界近1/4的豚類及鯨類都處在瀕臨滅絕的邊緣,而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人類破壞了它們的生存環境。據英國《每日電訊報》8月12日報導,IUCN公布的紅色名錄(Red List)顯示,伊洛瓦底江江豚以及南美的拉河豚目前都已瀕臨滅絕,此外一種生活在加利福尼亞灣的名叫vaquita的海豚數量也減少了許多,目前野生的該類物種還不足
  • 這些瀕臨滅絕物種清單上珍貴的動物照片令人印象深刻
    人為的影響已使41,000多隻動物被視為「瀕危物種」,其中近20,000隻被歸類為脆弱,瀕臨滅絕或嚴重瀕危,其中瀕臨滅絕。如果人以這種速度繼續下去,這個名單將繼續增長。下一代將無法看見這些動物,但更重要的是,這些動物將不得不遭受無意義的滅絕。在此處閱讀,以查看難得的照片,這些照片將這些獨特而令人印象深刻的動物捕捉到了瀕臨滅絕的物種名單上。1.
  • 【 10大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 】
    9、霍加皮:霍加皮是產於剛果的一種有趣動物,它有著長頸鹿一樣的長脖子,它的後部又長著像斑馬一樣的條紋。1901年才被發現,但因其生性孤僻,在被發現後的五十餘年中關於霍加皮的研究寥寥若無,甚至曾一度被認為已經滅絕,直到1959年8月才被確認為現存物種,如今的數量也在急劇下降。
  • 世界五大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
    據統計,目前全球侏儒象僅有大約1500隻,由於這種動物數量稀少,人們對它們的了解也十分有限。為揭開侏儒象的神秘面紗,研究人員最近把衛星技術引入侏儒象研究工作之中。第二類:蘇門答臘虎然而,最後的兩個單項研究顯示,克羅斯河大猩猩是西非大猩猩的亞種。它們僅限於奈及利亞--喀麥隆邊界的山林中,距西非低地大猩猩分布的最近距離至少250公裡。目前殘存的150-200隻被支離破碎地人為分割在五個地帶生活。棲息於熱帶林區,結群,每群 5~15隻,多至40隻,主要在地面活動,上樹是為看路、覓食或睡覺。食量很大,主要吃植物嫩芽、竹筍、香蕉莖、野果。
  • 氣候變化與袋獅的滅絕有關
    伏擊捕食者  袋獅的體型約為非洲獅(Panthera leo)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它們之間並無血緣關係。大多數關於袋獅的研究都集中在它的解剖結構和頭骨、四肢、爪子和牙齒的生物機械學上。這些工作表明該動物是一種伏擊式捕食者,它們會從樹叢中跳到獵物身上。但關於它的飲食和生活方式,卻幾乎沒有任何線索。  為了了解更多信息,DeSantis及其同事從袋獅身上提取了35顆牙齒化石,並研究牙齒化石上兩種穩定的碳同位素的比例,這可以為袋獅棲息地提供線索。研究團隊還觀察了袋獅牙齒表面微小的凹坑及劃痕,它們可以提供有關動物食物種類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