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爺,您叫什麼名字?您住在哪個區啊?」臥床的老人看看眼前的這位姑娘,似乎在努力地想著什麼,又什麼都記不起來,只能露出一個不好意思的微笑。
正在給老人做能力評估的梁媛(化名)今年33歲,是北京孝緣醫院管理有限公司的老年人能力評估師。大學學習護理專業的她從業已有12年。畢業後,她先是到一家醫院擔任護士,6年之後,她來到現在供職的公司,成為一名專業的老年人能力評估師。
梁媛正在評估的老人患有腦梗,長期癱瘓在床,最近又發生了骨折,身體用石膏固定住,每天需要做牽引,吃飯需要人喂。他的老伴則患有老年痴呆,大小便不能自理,每天需要帶著尿不溼。兩個女兒都已年過40歲,專門辭去工作在家照顧老人,生活壓力特別大,其中一個人已經開始服用抗焦慮的藥物。
這些失能老人能力評估的結果一般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每個月北京市民政局會對重度失能的老人提供600元的失能護理補貼,我們的評估結果則是唯一依據。這家老人居家養老,如果能夠拿到補貼,家屬可以用來請人夜間看護或者購買相關的護理用品,這個補貼對這家人非常重要。」梁媛告訴記者。
老年人能力評估師是人社部剛剛公布的新職業,這個職業的工作內容主要是採集、記錄老年人的基本信息和健康狀況,評估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測量與評估老年人認知能力,精神狀態、感知覺與溝通能力、社會參與能力,確定老年人能力等級並出具老年人能力綜合評估報告,以及為老年人能力恢復提出建議等。
根據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老年人能力綜合評估結果將作為領取老年人補貼、接受基本養老服務的依據。目前,近20個省份對評估後符合條件和照料等級的老年人增加居家養老護理補貼,並據此建立了老年人護理補貼制度。
最近半年時間梁媛特別忙碌,自2019年12月初,由北京市民政局牽頭組織老年人能力綜合評估服務,她所在公司作為海澱區指定評估機構,為重度失能、失智老人申請政府補貼,目前已評估2000名老人。
「我們單位一共有7個評估師,這樣的評估都需要入戶進行。因此,工作量很大,幾乎忙不過來。」梁媛說,對於頭腦稍微清晰一點的老人,她還會問一些更有挑戰性的問題,比如100減7等於幾,有的老人第一次可以說對,然後93再減7就不知道了,還有的老人第一次說錯,後邊偶爾能說對,老人們的情況都不太一樣,需要極大的耐心去了解,最後給出評估結果。「我們要對政府花出去的錢負責。」
居住在北京房山區一家養老院的失能老人李秀芳也申請了能力評估,但由於居住地較遠,幾家機構都不願意派人前往。梁媛不久前抽時間跑了一趟,乘地鐵換公交車,加上走路,來回花費了6個小時。「自己的工作,累一點也無所謂。」老人的家屬硬要塞打車費給她,她拒絕了。
近年,各地通過項目公開招標方式持續向符合條件的第三方評估機構大量採購老年人能力綜合評估服務,現階段對老年人能力評估從業人員的需求約150萬人以上,現有專、兼職從業人員尚不足10萬,缺口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