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分類】飛行 【文章編號】2-2014-0317
這個夏季仿佛不那麼平凡,颱風、雷電伴隨著夏日悄然而至。近日,聽說某航又發生了雷擊,一個「又」字,可見雷擊在這個夏季有多頻繁。飛機曾被譽為雷電的「活靶子」,就目前科技手段,尚沒有一個很好的設備使飛機免受雷擊之殤。而雷擊對於飛機來說,到底有多危險?對於飛機而言,發生雷擊的概率有多大?飛機遇到雷擊,飛行員應該如何應對?雷擊之殤究竟該如何「化解」?本文結合實踐,試圖從以下9個方面來述說飛行員如何化解雷擊之殤。
1、雷電對於飛行的危害
2、飛機為什麼會遭遇雷擊?
3、飛機哪些部位容易遭受雷擊?
4、什麼時候飛機容易遭雷擊?
5、放電刷為什麼不能使飛機免受雷擊?
6、遭遇雷擊的概率是多大?
7、氣象雷達為什麼不能完全避免雷擊?
8、飛行員如何免受雷擊之殤?
一、雷電對於飛行的危害
雷電是航空飛行的主要天敵,輕者會干擾飛機通信導航,嚴重者不僅使飛機處境危險,在雷雨雲中或其附近飛行,會引起飛機強烈顛簸、積冰,甚至引起飛機失火引發空難等。據近20年來國外民航運輸機的飛行事故統計,因飛機進入雷暴區導致飛機失事佔氣象事故的1/6。
2005年10月23日,奈及利亞B737-200起飛後3分鐘墜毀,116人遇難。
最大的可能:起飛後閃電擊中右側機翼,空中爆炸。
另一起發生在2010年8月16日,哥倫比亞航空B737-700飛機著陸前墜毀,131人,1人死亡,多人重傷。
最大的可能:短五邊遭雷擊並遭遇微下擊爆流。
二、飛機為什麼會遭遇雷擊?
那我們首先看看雷擊的原理,雷電是由於大氣層充電放電產生的結果。當充電到足夠高時就會擊穿空氣絕緣體從而放電,引發雷擊。雷擊也常常被認為是靜電放電。靜電現象主要是在積雨雲(雷暴雲)中產生,但有時也會在暴風雪或天氣良好的情況下產生雷電。
我們知道,傳統飛機的結構是由導電材料製成的(鋁合金),由於雷擊的發展是由雲層到地面,飛機結構就提供了一個「短路」的導體,使飛機成了閃電路徑的一部分。一般意義上講,飛機遭遇雷擊至少有兩個雷擊點:一個進口,一個出口。飛機通常是水平上前進,所以進口通常在飛機的前部,出口在飛機的後部,往往從前向後會留下多個雷擊點。
理論研究和科學實驗證明,當雲中出現冰晶和過冷水滴互相碰撞,過冷水滴凍結以及大水滴分裂時,由於溫差電效應、凍結電效應和分裂電效應等作用,雲滴之間就會產生電荷交換,結果是小雲滴帶正電荷,大雲滴帶負電荷。雷雨雲中的上升氣流將小雲滴帶到雲的上部,而較大的雲滴則留在雲的中下部。所以,一個發展完整的雷暴雲,其上部是帶正電荷,中部帶負電荷,而下部的降水區常有一個帶正電荷的中心。
空氣是不良導體,它阻擋正負電荷的會合。當大氣中的電荷積累到一定程度,足以把雲內外的大氣層擊穿,於是在雲與地面或者雲的不同部位,以及雲塊之間就會發生電荷中和,並激發出耀眼的閃光,這就是常見的閃電。
事實上,在雷暴區高速運動的飛機加強了雲中大氣等電位面的畸變程度,從而出現了強電場,誘發了閃電的發生。
飛機摩擦起電:
當飛機通過雲、降水或塵埃密集區時,在凍結溫度附近,機體與雲滴、降水粒子(雪花、冰晶、雨滴)摩擦而各得符號相反的電荷,這就是摩擦起電。雲、降水或塵埃等粒子濃度越大,粒子帶電量越大;飛機飛行速度越快,有效撞擊面積越大,帶電量也就越大。另外,飛機在環境電場中飛行時,飛機的金屬表面也會因感應起電而帶電,環境電場強度越強,飛機帶電量也越大。
電暈放電:
電荷在飛機表面上的分布是不均勻的。飛機的尖銳、凸出部位電荷密度最大,與周圍空氣間的電位梯度也就特別大。就會在飛機的邊緣部分發生電暈放電形式的電擊穿,產生類似閃電的電火花,稱為電暈放電。當飛機夜間或白天在濃密的雲層中飛行時,就能看到電暈放電現象。電暈放電可持續若干秒,直到出現一個強烈的放電,發生打閃和爆炸聲,靜電幹擾和電暈也就宣告結束。
誘發閃電:在電場強度不夠大的雲體,一般不足以產生閃電。但是,如果雲層厚密,電場強度分布又不均勻,在雲的某些部位的電場強度就可能接近產生閃電的臨界值。當飛機進入這種強電場時,電場強度會驟然增大,尤其在飛機突出部位(翼尖、空速管、天線等)電位梯度較大,可能誘發閃電,最初的電擊穿最可能在這些部位發生。誘發閃電都會擊中飛機,使飛機遭受損壞。
此外,有些時候飛機遭雷擊很蹊蹺,即使穿過很淡的一塊雲但也會被雷擊,權威解釋與大氣的純淨程度有很大關係,當空氣髒、灰塵大,靜電積累多,電荷難以釋放,飛機也可能容易遭雷擊。
三、哪些部位容易遭受雷擊?
飛機易損部位:
黑色區域-電流的入口和出口,最可能遭受雷擊損壞的部位。
綠色陰影-電流的通過部位,可能受損。
白色區域-受損可能性最低。
飛機遭雷擊幾乎都在突出的部位:雷達罩、機身前端、發動機吊艙、機翼翼尖小翼、水平安定面和方向舵尖部、機翼機身整流罩、各種天線等
四、什麼時候飛機容易遭雷擊?
經驗表明,飛機在雲中,高度在10000ft到15000ft,在小雨和中度顛簸中和在0℃等溫線附近,在雷暴雲體之間或雷暴四周容易遭到雷擊。
-飛機在濃積雲、積雨雲附近;
-飛機在降水中;
-大氣溫度在0℃附近;
-飛機在雲中伴有中度顛簸;
-飛機高度在10000ft-15000ft之間;
-飛機在爬升和下降過程中。
飛機處於上述區域,可能會成為雷擊中的一個導體。當飛機接近帶電中心時,從雲中出來的發展中的「先導」能使飛機受到感應而產生「閃流」。當飛機與雲層的「先導」連通時,電荷便流過飛機,當「先導」與地面的「閃流」接通時,便形成回擊柱。回擊帶有巨大的響聲和高達20萬安培以上的電流是造成飛機損傷的主要因素。
五、放電刷為什麼不能使飛機免受雷擊?
放電刷是安裝在飛機表面外型尖端部分,放電刷的阻抗應該比較大才正常(一般不大於25-50兆),尾端部有一個金屬針用於放電;由於空氣和其它雜質的摩擦,在機身上將產生靜電電荷,通常電荷均勻分布在機身表面,但大氣層也是一個電磁場,由於電磁場的作用,導致這些電荷集中到飛機外表比較尖頂、薄等邊緣區域,如果沒有放電刷的作用,在電荷積累到一定能量時將導致空氣或雲層水分子之間的擊穿放電,也就是我們說的閃電現象。我們知道飛機外殼的鋁合金是一種良好導體。當飛機遭遇雷擊,電流會經由鋁合金外殼擴散,一般不會對飛機構成嚴重影響。由於放電刷頂端還裝了一個很小的金屬針,帶電電荷都集中到放電刷的頂端的金屬針頭上,如果飛行時飛機與空氣摩擦產生的靜電不斷積累,飛機的放電刷就難以釋放了。此時就非常容易導致與空氣或雲層中水分子之間的擊穿放電,引起局部非常小能量的「雷擊」效應(所謂的尖端放電);大家可能知道人在平原地帶和山頂上比較容易遭雷擊,其原理是一樣的。此時就可能會產生我們通常說的雷擊點了。
雷擊並非不可避免,也遠非那麼可怕,只要我們平時加強學習,不斷熟練掌握危險天氣的判斷,雷達的使用;飛行前,認真準備,加強對天氣預報和實況的研究,提前做好預想預防,心中有數;飛行中遵章守紀,謹小慎微,時刻牢記使命和安全,堅持「八該一反對」,發現不良天氣,按照規定打開雷達,及時規避,就能遠離雷擊之殤,化險為夷。那麼,有哪些手段和措施可以讓我們遠離雷擊之殤?飛行中我們究竟該如何應對?請看軒轅機長《雷擊之殤(二)》。(本文參考了劉志敏教員的部分內容,在此向劉教員表示感謝。)
(註: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任何單位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作者簡介:
軒轅言民,男,1970年2月出生,山東濟寧人,為軒轅氏山東分支第26世。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曾飛過初教六、轟五、運七,B737,現為A320機長。創辦微信公眾號「指尖炫動,飛行無憂」(微信號:fxwy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