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關村眾享薈科學人文體驗街區初具雛形的小花園裡,陽光灑在鬆軟泥土和用紅磚砌成的小路上,展現出一幅美麗的畫卷,這是海澱區中關村街道居民用雙手打造出的家門口的生態花園。
當天,中關村街道居民鋸木頭、篩沙土、輔磚砌牆……呈現在眼前的是繁忙的建築工地景象。上至73歲的阿姨、下至4歲的小朋友,大家邊學邊幹,伴隨著熱鬧的勞動場面,中關村街道綠色生活創建暨綠色文明實踐活動就此拉開序幕。
據了解,此次綠色生活創建活動計劃通過15場實踐活動,讓居民全程參與花園的建造過程,其中包括手作社區花園、綠色生活創建、綠色文明實踐三大板塊。實踐部分分為自然景觀系統、水系統、能源系統、基礎設施系統、垃圾管理系統五個主題,通過15場活動,將小花園從荒地改造成景觀。
「聽說是為居民身邊的環境做規劃,設計師們都躍躍欲試。」在啟動儀式上,花園方案的設計單位——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一院城市更新設計研究中心主任賈濛說。為了讓每位居民都能參與進來,充分體現生態環保理念,設計師本著低技術低成本的原則進行設計,即對建築技術要求較低,所用建築材料是回收再利用或成本較低的材料。
活動承辦方是一家叫「常青藤」的社會組織,「在接下來的三個月裡,『常青藤』將依託中關村城市自然環境利用大數據和新科技,開展『小蜜蜂探索公益活動』,採用線上+線下結合方式,帶領居民感知身邊生態環境。」常青藤可持續發展研究所負責人彭文潔說。
「我們願意參加社區組織的活動,為建設身邊家園做出貢獻,為下一代營造美好的生活環境。」家住航勘社區的王輝阿姨告訴記者。小志願者劉志可說:「我之前一直在雙榆樹中心小學上學,每天都路過這裡。我對建築很感興趣,就主動報名參加建造花園活動。」劉志可在指導老師的協助下,參與了篩沙土和砌牆活動。在勞動中,他的臉曬得通紅,腿上被蚊子咬了幾個包,但他克服困難,從始至終堅持下來。
「進來第一眼就看到『中關村溫度』這個標語,我覺得很準確,希望每個人都能通過新時代文明實踐傳播『中關村溫度』。」中關村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通過開展志願活動,提升了中關村眾享薈科學人文體驗街區的景觀環境。 (陳乃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