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脈通編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急性胰腺炎(AP)是常見的消化道疾病,發病率逐年升高,輕者可為自限性,重者可導致炎症反應症候群、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嚴重併發症而危及生命。生長抑素(somatostatin,SS)及其類似物奧曲肽(octreode,OCT)等被廣泛應用於AP的治療。
7種治療機理
1. 抑制胰腺分泌,鬆弛括約肌,降低胰管內壓力,還能減少胰管內胰液進入胰腺組織,從而減輕胰腺的自身消化作用
SS對Oddi括約肌活性有抑制性作用,可明顯降低Oddi括約肌基礎壓,從而使胰腺分泌物自由進入十二指腸。而在Oddi括約肌基礎壓下降後十二指腸液反流的現象卻鮮有報導。SS能與胰腺細胞表面的SS受體結合,通過抑制腺苷環化酶的活性和減少乙醯膽鹼的釋放可直接降低胰腺外的分泌功能,減少AP的出血量,從而達到抑制炎症、減輕胰腺的自身消化、緩解臨床症狀的作用,是治療AP的有效藥物。
2. 刺激肝網狀系統從而減少內毒素血症
SS能一定程度刺激患者體內的網狀內皮細胞系統、增加其細胞的吞噬功能,有效地消除患者血液中的內毒素,進而誘發細胞因子的釋放過量,有效緩解全身的炎症反應。
3. 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釋放
AP發病過程中常伴有凝血和纖溶系統的功能障礙,血小板參數出現一定程度的改變。早期血小板水平降低,而活性增加。血小板數目的減少與全身炎症反應綜合症有關。SS治療後可使血小板活性降低,從而阻止AP的進一步惡化,使病情逐漸好轉,改善AP的預後。
4. 對胰腺細胞的保護作用
通過調節細胞因子的作用環節和前列腺素的產生來降低毒素對胃黏膜、胰腺及肝臟細胞損害,促進胰腺細胞損傷的癒合。
5. 免疫調節作用
AP病程中存在一個炎症免疫過激和免疫抑制先後並存的病理過程,這一免疫異常也反映在AP的臨床過程中。胰腺炎發病初期為急性炎症反應期,臨床主要表現為全身炎症反應症候群(SIRS)。免疫異常在急性胰腺炎的病程演變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而調節免疫反應強度使炎症和抗炎症反應維持在一種低水平的平衡狀態是治療胰腺炎的最為合理的措施。SS的免疫調節作用是一種雙向調節作用,既抑制致炎細胞因子的活性從而維持機體的炎症與抗炎反應處於一種低水平的平衡狀態,有助於緩解可能發生的SIRS和代償抗炎症反應症候群。
6. 恢復正常的胃腸動力
AP常常並發胃腸功能紊亂,出現腸麻痺等。SS能使胃腸功能儘快恢復,保護胃腸黏膜和改善胃腸動力,有效防止AP的進一步發展和併發症的發生。
7. 細胞凋亡作用
AP不同模型中炎症嚴重程度與細胞凋亡呈負相關。細胞凋亡時細胞內成分,包括多種酶原,釋放到細胞外大大減少,因而周圍炎症反應減輕。因此誘導損傷的胰腺細胞凋亡,以減輕炎症反應不失為治療AP的新策略。臨床應用SS治療AP已有多年,對其作用機制頗有爭議。
3種臨床療效
1. 改善症狀,縮短住院時間
一項包含120例MSAP患者的隨機研究顯示,應用OCT300μg皮下注射,3次/d,與100或200μg相比,能夠緩解腹痛等症狀;300μg組住院時間為12d,100及200μg組住院時間為19d,提示應用OCT可縮短AP患者的住院時間,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近期有研究顯示OCT具有止痛作用,同時還能夠快速緩解噁心、嘔吐等症狀。Paran等的病例對照研究顯示,應用OCT100μg皮下注射,3次/d,SAP患者的住院天數(20.6d)明顯短於對照組(33.1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降低SAP的發生率
AP患者若進展為SAP,預後差,甚至死亡。有兩項較大樣本的臨床隨機對照試驗,其中一項包含302例非SAP患者,應用OCT50μg 3d,與對照組相比,SAP的發生率明顯降低。另一項研究將預期發展為SAP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低劑量OCT組(25μg/h,共7d)和高劑量OCT組(50μg/h,3d;25μg/h,4d),結果高劑量OCT的SAP發生率明顯降低。這兩項大樣本隨機對照試驗均表明OCT可阻止MAP向SAP發展,降低SAP發生率。
3. 減少SAP的併發症,降低病死率
對於SAP,常合併多種併發症,病死率高。近期一項包含204例SAP患者的回顧性研究結果顯示,應用OCT可明顯減輕胰腺壞死的進展,降低病死率。既往的臨床試驗亦有較多陰性結果,有代表性的即為一項包含302例患者的隨機雙盲多中心臨床試驗。該試驗納入的對象為MSAP和SAP發病≤96h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OCT 3×100μg/d和3×200μg/d組,皮下給藥7d。研究顯示, 在胰腺炎症狀、併發症、住院天數及病死率等方面, 試驗組和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該試驗納入的患者發病時間較長,且給藥劑量較低,給藥途徑為皮下,這些均影響OCT的作用效果。
參考文獻:
[1]郭現芳, 勇彤, 張偉平. 生長抑素治療急性胰腺炎的研究進展[J]. 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 2015(4):455-457.
[2]吳美強. 生長抑素及類似物的臨床應用進展[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0, 04(23):235-237.
[3]李松霏, 李文波, 董倩倩,等. 生長抑素及其類似物在急性胰腺炎治療中的研究進展[J]. 中華胰腺病雜誌, 2017, 17(2).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