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歲老人親手製作蝸輪蝸杆 用900根竹條做成動態兵馬俑戰車
83歲的張天偉是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張氏風箏的傳承人
-
83歲老人用900根竹條做動態兵馬俑戰車
11月26日,在陝西西安,83歲的張天偉花費4個月時間,用900多根竹條,3000多個綁紮,做了一輛長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戰車的動態模型。
-
83歲老人用900根竹條做動態兵馬俑戰車,佩劍和弓弩均可取下,網友...
11月26日,在陝西西安,83歲的張天偉花費4個月時間,用900多根竹條,3000多個綁紮,做了一輛長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戰車的動態模型。畫面中,戰車的四匹馬以及牽繩的士兵可以靈活動起來,士兵佩戴的劍以及弓弩均可取下。
-
七旬老人離家走失!陽泉民警帶著警犬來了…
來源丨陽泉公安 國 內 新 鮮 事 ●老人用900根竹條做動態兵馬俑戰車 西安83歲的張天偉花費4個月時間,用900多根竹條,3000多個綁紮,做了一輛長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戰車的動態模型。
-
兵馬俑是用活人燒制而成?專家將裂開的兵馬俑拿去檢測,真相大白
更重要的是,秦始皇廢除了人殉制度,代之以成百上千的兵馬俑。需要知道的是,滿口以禮儀自居的西周時代都在實習人殉,其殘忍程度不要於血腥的奴隸制度。雖然兵馬俑已經取代了人殉制度,但依然有人認為它們是用活人來燒制的。那麼,這是真的嗎?一、被發現的兵馬俑「七大奇蹟」的說法,最早由著名的旅行家昂蒂帕克(Antipatros)在公元前三世紀左右提出。
-
北京傳統風箏傳承人張世德:做過的風箏無一重樣
史料記載,北京有三百多年的風箏史,崇文門外地區很早就有放風箏和製作風箏的傳統。 傳統風箏跟市面上的風箏大不一樣。老北京風箏都是純手工做的,除了製作技法講究之外,北京人還將風箏人物化,用風箏喻人。
-
銀線連兩岸 風箏傳真情---山東濰坊風箏文化館在臺灣基隆市開館
從1984年起,濰坊市連續成功地舉辦了國際風箏節;1988年,濰坊市被國內外風箏界選為「世界風箏都」。濰坊風箏走向了世界,真正達到了它的鼎盛期。 個性是藝術成功的標誌。濰坊風箏的獨特個性是通過「扎、繪、糊、放」的四藝來具體表現的。 扎濰坊風箏的骨架一般用竹材紮成,扎骨架的工序有:選竹材、破竹材、削竹條(有「抽削」、「推削」諸法)、修竹條、彎竹條、扎結竹條等。
-
匠心獨運守正創新,走近國家級非遺濰坊風箏代表性傳承人郭洪利
製作一隻只有1元硬幣大小的沙燕風箏且能成功放飛,可能嗎?在普通藝人的眼中,直徑10釐米的風箏能起飛已經是極限,但是郭洪利卻讓不可能變成了可能,7根竹條,每根竹條的粗細只有僅僅0.2毫米,比人的一根頭髮絲還細,後期還要經過火烤造型和修研磨細,但是這一切都沒有難倒郭洪利,而這,已經是他十多年前的「舊手藝」了。
-
第什裡風箏:飛舞京南天際間
從宮廷到民間,大家對風箏品質的極致需求,也無形中助推了風箏製作技藝的精進和製作規模的擴大。第什裡風箏起源於何時,已不可考。據老人講,清光緒年間,村裡有個叫劉會的糊裱匠,精通風箏製作技藝。《南鷂北鳶考工志》中記載,風箏骨架扎制總則為「輕巧玲瓏論骨架,條厚竹密最為嫌,中正平直以為本,汗不去透形必還」。竹條的選材、烤制,是製作風箏骨架的核心。趙豔強是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什裡風箏的第五代傳承人。在他看來,學扎風箏骨架最費功夫。
-
骨醫合力傳遞大愛 八旬老人登上講臺
央廣網鄭州1月7日消息(記者 彭華 通訊員 閆洧濤 李慶))1月7日上午,在鄭州市骨科醫院門診六樓上演暖心一幕——83歲的患者登上講臺,為醫院的醫護人員做精彩的報告,報告結束還向院長張業龍送上了一面錦旗。
-
新鄉八旬老翁做出的風箏有靈性 貓頭鷹飛上天遭烏鴉追逐叼啄
,他做風箏前要淨手,做成後的風箏要先在神龕前供奉,感到這樣做出的風箏有靈性。他做風箏很精細,每隻風箏的兩個翅膀用料要用稱黃金的天平稱,確保重量絕對對等。 於安雲老人做的風箏全用於自己放飛和收藏,雖一隻也不出售,但他卻送出去了100多隻,他說:「人情大於錢!」
-
為了給自家兔子割草八旬老人不慎落枯井
原標題:為了給自家兔子割草八旬老人不慎落枯井 「有個老人掉到井裡去了,你們快來想想辦法吧。」近日,湖州安吉縣消防大隊接到報警稱,遞鋪街道萬畝村村委會附近的田地裡,一名八旬老人不小心掉進了枯井,身體受到一定程度的傷害。 在現場,救援隊員發現老人被困井口直徑僅80公分,與地面齊平,井深約3米,井內的汙水將老人半身淹沒。
-
閻良警方「星級服務」 讓八旬老人倍感「三冬暖」
「沒關係,天氣太冷了,我用警車接您去派出所,辦完身份證後,再送您回家。」近日閻良警方的良言一句讓八旬老人倍感「三冬暖」。「沒關係,天氣太冷了,我用警車接你去派出所,辦完身份證後,再送你回家。」說著,張建榮用警車將老人送到了凌雲路派出所的戶籍室,戶籍民警張蓓早已在院內等候,攙扶著老人,耐心的給老人講解辦理身份證的流程。老人聽力不是很好,一句話需要說很多遍才能聽見,民警就一點一點,慢慢地給老人說,老人被民警熱心的工作態度和作風感動,不時為民警點讚。辦理完成後,民警又將老人安全送回了家。
-
4位八旬老人「搗鼓」出一部微電影
「誰話道及,舊年倷爹茶山開得早……」5月6日上午,在柯橋區平水鎮王化村一茶園裡,一臺攝像機架在那裡,一群老人圍在一邊,正在拍攝微電影《平水珠茶傳統技術》。鏡頭裡,採摘茶葉的母女倆用紹興方言念著對白,一個說今年茶葉長得好,一個附和著作答。
-
八旬老人坐輪椅娶「懷孕」新娘:真愛,真的是不分年齡的
而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八旬知名科學家楊振寧及其差了50歲左右的夫人翁帆的傳奇經歷。網友認為老先生老當益壯網友質疑真愛,真的不分年齡雖然也有一些網友質疑老人已經到了八旬的年紀,跟42歲的女徒弟結合是否真的互相是真心相愛,也有一些人認為真愛現在幾乎是很少見,畢竟現在的社會急功近利的人那麼多,都不清楚結婚是奔著什麼目的去的
-
八旬老人被保姆當麻袋一樣拖行,老人一直呼喊救命!
八旬老人被保姆當麻袋一樣拖行,老人一直呼喊救命!現在老齡化越來越嚴重,老人越來越多,但是為了生活,可能子女要去外面賺錢養家,所以也沒有時間來照顧老人,就會請一些家政保姆,這些保姆領工資幫忙照顧家裡的老人,這個職業也讓很多家庭帶來了福音,不僅可以照顧老人,還要做家務,讓我們更加的省心。
-
新聞現場:八旬老人地鐵發病 眾人緊急施救
新聞現場:八旬老人地鐵發病 眾人緊急施救 央視網消息:11月23
-
風箏之都濰坊,世界風箏的發源地,又稱鳶都
濰坊風箏具有濃鬱的地方生活氣息和生動的氣韻,扎制博採眾家之長,過去說濰坊的風箏, 有「十個風箏九個蝶, 九個蝴蝶九個新」的說法,人們用「魯蝶」來概括濰坊風箏的特點, 而最能代表濰坊風箏特點的當屬「蜈蚣」為特色的風箏, 在2012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上,全國共有62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參展。最終以「龍頭蜈蚣」為代表的濰坊風箏製作技藝獲得金獎。
-
濰坊風箏藝人扎世界最長風箏 再度衝擊吉尼斯
9月13日,記者來到楊雲勝家看到,他正在扎制一條5000米長中國龍風箏,想衝擊吉尼斯世界最長風箏記錄。據了解,2003年,楊雲勝扎制的長為293.8米、面積達882.41平方米的「眼鏡王蛇」風箏獲得了吉尼斯世界記錄「最大風箏」稱號,這是當年度中國獲得的19項吉尼斯世界記錄中的一項。
-
只要5步,拉風的「蝙蝠戰車」你也能擁有!
所需材料:堅固的木樑(45mm*150mm)多複合型梁 (22mm)標準木工機械:斜切鋸、重型電鑽、導軌電圓鋸、臺鋸、雕刻機……兩個星期的時間(我們兩個人花了兩個星期才造好戰車)我們投入的成本特別低(免費的輪胎,建築用剩下來的舊木材)全規格515cm(長)*303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