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08年9月2日,一部由李連杰主演的《木乃伊3:龍帝之墓》上映以後,迅速引起國內觀眾的關注和討論。
電影中,龍帝一聲令下,成百上千的兵馬俑從地層中拔土而起、氣勢如虹,給人以極大的震懾,秦始皇的千軍萬馬真的復活了一般。
後人將秦始皇定義為「暴君」,是從他的一生的所作所為來定義的。一、他的一生都沒有殺死功臣,沒有像劉邦和朱元璋般的「飛鳥盡、良弓藏和狡兔死、走狗烹」,非常愛護手下;二、「焚書坑儒」;三、建造萬裡長城是為了抵禦匈奴和保護民眾的生命與財產安全。
更重要的是,秦始皇廢除了人殉制度,代之以成百上千的兵馬俑。需要知道的是,滿口以禮儀自居的西周時代都在實習人殉,其殘忍程度不要於血腥的奴隸制度。雖然兵馬俑已經取代了人殉制度,但依然有人認為它們是用活人來燒制的。那麼,這是真的嗎?
一、被發現的兵馬俑
「七大奇蹟」的說法,最早由著名的旅行家昂蒂帕克(Antipatros)在公元前三世紀左右提出。
如今,「七大奇蹟」的含義已經出現改變,由美國人洛厄爾·託馬斯重新定義,它們分別指代金字塔、亞歷山大燈塔、巴比倫空中花園、阿爾忒彌斯神廟、宙斯神像、摩索拉斯陵墓和羅德島太陽神巨像。
然而,這些都是來自西方的最早定義,隨著秦代兵馬俑的發現,「七大奇蹟」也變成了「八大奇蹟」。
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進行綜合評估後,正式將兵馬俑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並評之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從此,兵馬俑不僅僅是陝西的名片,也是中國的名片。
1974年3月,西楊村村民楊志發在秦始皇帝陵以東地區打井時,偶然發現了眾多的陶俑製品,它們有馬形、人形、弓形等,都栩栩如生,給人以極大的震撼。
楊志發馬上意識到,這可能是非常重要的文物。為保護它們,他很快將消息報給當地的文物局。經過考古人員和文物局的發掘,從陵墓東邊三裡距離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間又發現很多的兵馬俑坑。從此,埋藏在地下2000多年的秦始皇陪葬品露出地表,與人們見面。
1975年,國家決定在俑坑原址上建立博物館,用於文化知識教育。到1979年的10月1日,博物館最終建成並對大眾開放。
雖然已進入博物館,但發掘和搶修的工作一直在進行。2009年6月13日,工作人員正是對兵馬俑的1號坑進行第3次大規模的發掘,期間發現有很多上了色彩的兵馬俑,可惜出頭不久便因氧化而脫色。
總而言之,自從兵馬俑出土以後,它們便以極其特殊的方式震撼世界,既是中國的文化符號,也是一張不可抹去的名片。
那麼,什麼是兵馬俑?
二、記載中的兵馬俑
據相關的專家表示,他們對所發掘出的兵馬俑進行統計後,發現每一個俑都極其特殊,像是從同一個模子裡面刻出來的,但服飾、樣貌、頭飾和姿勢等的區別又讓人們打消這一念頭,只能認為每一個兵馬俑都代表不同的人,很有可能不是出自同一個模子。
就如秦始皇的期望一樣,它們被安置在陵寢的周邊以後,就一直拱衛著秦始皇的地宮。關於地宮和兵馬俑的記載,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基本上談及到的內容比較少。
就目前而言,只能從《史記》的一兩句話中看出端倪。敘述中的描述,秦始皇中公元前247年就開始建造陵寢,工作一直延續到去世後的兩年才完成。
工程的主要負責人是李斯,他親自設計,並監督著數不盡的勞工在打造。為滿足秦始皇的要求,所有徵召勞工和設計開支都由他來監管。
秦始皇在13歲即位,直到去世後地宮還在修建,期間經歷長達39年之久,為歷史之罕見。所以,有人在此基礎上作出推測,認為自稱是歷史上第1個皇帝的秦始皇必然會建造前所未有的大公墓,以匹配自己前所未有的大一統功績。
從兵馬俑的出土數量和建造程度來看,這一猜測是極有可能成為真實的。畢竟,用近40年的時間才修完的地宮,不可能是豆腐渣工程。
看到栩栩如生的兵馬俑後,一些人又產生了奇特的想法,認為那是用真人燒制而成。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嗎?
三、兵馬俑是用活人燒制而成?專家給出答案
專家們在秦始皇陵墓附近挖掘的過程中,沒有發現人體骨頭,發現更多的是美輪美奐的兵馬俑。由此可以看出一點,被認為是暴君的秦始皇去世的時候,用兵馬俑代替人殉制度。
其實,秦始皇這麼做有一個很深的歷史緣由。從秦獻公元年(前384年)起,秦國正式廢止人殉制度。秦獻公一度昭告天下,「止從死」 ,這是我國歷史文明的一大進步。
自成排的兵馬俑被發掘以後,便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從俑坑到兵馬俑的設計,都有非常高的講究。俑坑布局合理,結構按照一定的原理來完成,坑的深度在5米左右,每隔3米架起一道由東向西的承重牆。
就目前來看,共有三個兵馬俑坑被發掘出來,坑的走向呈品字形排列。坑中陳列著眾多的武士俑,平均身高在1.8米左右,最高的有1.9米以上,最低的在1.72米左右,而陶馬一般是1.72米,長度為2.03米,戰車的模樣與實用戰車的大小一樣。
經過考證,這一些比例並非是秦朝時期的真實還原。據查證,全國人的身高一般在1.65米左右,而兵馬俑的身高則有一些誇大,更符合現代人的身高,但目前全國平均身高也還不到1.8米。
兵馬俑是一個大的概念,特指人形構造。此外,還有鈹、矛、戈、殳、弓、弩、箭鏃、劍、彎刀和鉞等的俑。青銅器都經過特殊的防鏽處理,2000多年爺保存期原來的樣子。據說,它們是當時的實戰武器。
人俑形狀各異,臉型、身材、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齡不一而論;各個不同等級也可以通過穿著打扮表現出來,軍吏一般頭戴長冠,數量比武將要多。
如此傳神的東西,難道真的是用活人燒制而成嗎?在挖掘的過程中,一天陶俑已經破碎,專家積極地對其進行搶修。經專家的檢測,人形俑之下是真空的,沒有發現人體骨骼等組織。所以,用活人製造兵馬俑的謠言和猜想不攻自破,它們都是一個個用陶冶燒制出來的,不是用活人製造出來的。
結語
縱觀秦始皇的一生,可以認為是功過參半,但貢獻總比過去過多。如果他當時沒有順著時勢的發展統一全國,那麼中國將繼續延續戰國時期的混亂,民不聊生不僅是一種常態,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受到很大的阻礙。
所以,統一天下的是大勢所趨,同時也是秦始皇順勢而為的結果。其實,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多人指責他的「焚書坑儒」。之所以認為他是暴君,很大程度上都與宮殿構造、長城修築和地宮修建等有關。
參考資料
《史記》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