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朋友圈裡看到我姨吐槽我表哥,也就是她兒子,大意是表哥養了一隻貓,工作之餘就和貓待在一起也不找女朋友。我笑表哥孩子氣但轉念一想,這不是個例,我身邊單身養只貓的人還真不少。
在剛剛過去的一九年雙十一,貓糧超過了母嬰奶粉成為進口商品最受歡迎的TOP1。
這個時代人們似乎對養貓的興趣大於戀愛、結婚,貓成了大部分愛貓群體的標配。然而貓咪從家畜到寵物地位一路攀升,這不僅僅反應出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是在時代快速發展下人們特別是青年群體的精神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遷。
據調查統計,養貓的人百分之六十集中在25歲—30歲之間,然而這也是抑鬱症的高發人群。雖然沒有實驗能證明養貓和抑鬱症之間有什麼聯繫,但是這種微妙的契合,總暗示著我們,在這個快速發展、壓力無處不在的時代,年輕人需要用貓咪來作為情感慰藉和情緒釋放的出口。
「網際網路之父」的蒂姆·伯納斯·李,說網絡最出乎他意料的應用是「小貓咪」。在網際網路時代,貓咪已經從現實生活到了網絡。我翻了翻自己的微信表情包,百分之八十都是貓咪。它剛睡醒,臉上轉瞬即逝的迷茫、它睜著大眼睛向人撒嬌、它慵懶的躺在床上一副君臨天下的欠揍模樣。
貓可以沒有,但貓貓的表情包不可以沒有。對社恐的90後來說,沒有什麼是比一個貓的gif表情包更能破冰的了。跟我媽要生活費的時候、剛認識新朋友的時候、不知道回長輩什麼的時候一個貓咪錶情包,喜怒哀樂一應俱全,尬聊也能聊出甜甜圈。
貓主子一般都是對凡事漠不關心的輕慢態度,那為什麼那麼多人還是心甘情願的鏟屎。除了天生的高顏值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們在貓咪身上,看到了我們自己的影子。
貓咪帶著與生俱來的矜貴,它們慵懶、神秘柔軟、傲嬌,不爭不搶卻又不容僭越。這太像在都市成長起來的年輕人,我們一邊說著「人間不值得」,一邊又堅守自己的陣地不願妥協。
這種「喪」與「燃」兩種截然相反的性格在這個時代都在同一個人身上體現,與貓咪的「佛系」個性不謀而合。
有科學家提出,貓咪的腦迴路和人類的相似度百分九十,也就是說它能理解人類,智商很好。我以前還驚訝我家的貓咪會開門,現在知道開門、開抽屜對喵大俠來說就是小菜一碟,訓練的好了,開口給你說話的可能也不是沒有。親手養大一隻貓咪,看它慢慢的從走路搖搖晃晃到開柜子、開門,會給鏟屎官一種自家傻孩子慢慢出息了的成就感。
但是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越來越多的人養貓,把大量的業餘時間花在貓咪身上,也暴露出了人與人之間的關聯在逐漸變少,尤為明顯的是90後中的「愛貓一族」。
90從小受得教育告訴我們不要麻煩別人,成熟的人需要自己消化情緒。但人的心理壓力總需要情緒出口吧,於是我們吸貓,長此以往感覺跟貓的性格越來越像。與人交往在彼此依偎的同時也保持獨立,盡力保持情緒穩定內心平靜,避免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內心秩序被外界打破。
不過發現吸貓的確可以有效緩解情緒焦慮。每天996高壓工作結束,身心疲憊回家一癱,抱著貓看著它嬰兒般純淨的眼睛感覺什麼事都沒了。不知道有多少職場人,每天克制情緒在職場上一絲不苟、雷厲風行,深夜回家才褪去鎧甲,在陽臺上對著柔軟的小貓咪熱淚盈眶。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我們不相信永恆。我們忘記了童年時的朋友、不再相信一生一世一雙人的愛情甚至連親情也日漸淡漠。我們習慣了短暫、分離、背叛。我們用一層厚厚的殼把自己包裹起來,拒絕親密關係。我們似乎只能從貓咪那裡獲得理想中最簡單但最難得的愛與信任,貓咪成了我們最後的情感棲息地。
所以年輕人看似在養貓,愛貓,其實最終關注的還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