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新「四大發明」之一的網購,已經是我們生活的重要一部分,一星期若不買兩件,便會有一種生活少點什麼的感覺。伴隨著網購出現的快遞業在近幾年增長飛快,據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的快遞包裹已達到400.6億個,較2016年的313億個同比增加28%;2018年中國的快遞包裹數量將預計會再增加近20%,意味將達到490億個。
快遞量的猛增,致使快遞包裝袋使用量水漲船高,而快遞包裝袋所帶來的環境汙染卻是不可逆轉的。為此,近日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發布了新修訂的《快遞封裝用戶》系列國家標準,根據減量化、綠色化、可循環的要求,進行了5方面修改,並對標準內容進行了補充完善,明確提出「快遞包裝袋宜採用生物降解塑料」,增加了生物分解性能的要求。
新修訂的國標將於2018年9月1日起實施,這意味著快遞即將變「綠」,但是全面落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不得不考慮成本問題,有分析指出,新國標推薦使用的「生物分解塑料包裝袋」成本為現有包裝袋成本的2倍以上。若該成本由快遞企業承擔的話,將會增加經營壓力。目前,「低價」還是眾多快遞企業的生存之道,本來快遞都不賺什麼錢,現在還要多支出一些成本,他們願意欣然接受嗎?
其次,意識薄弱。筆者認為,意識問題是快遞「綠」起來的最大「絆腳石」。從兩個方面來講,一是消費者意識:消費者的環保意識並沒有跟著快遞量增長而提高,拿到快遞後,拆完隨手就扔了,從不考慮環保不環保,也沒想著循環利用。而快遞封裝變綠離不開消費者的支持,其使用習慣、環保觀念都需要轉變。如果可以,大家以後購物時儘量選擇有綠色包裹的商家,也算為環保獻綿薄之力了。
二是快遞員意識,主要指回收快遞紙箱。眾所周知,當前已經有企業推出可回收利用的快遞紙箱,但回收工作需要快遞員來做。也就是說,若消費者的貨物是用可回收利用的紙箱包裝的,那麼快遞員把快遞送到後,就要等消費者把貨物拿出以後,再把箱子帶走。
說實話,大部分快遞員是不願意做這份工作的,因為快遞車內根本充足的空間來放置回收的紙箱,並且快遞配送中「時間就是金錢」耽誤不得。
無疑,快遞紙箱、快遞包裝袋循環利用是好事,但該如何徹底打通上下遊鏈條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即消費者將快遞包裝返還至快遞企業的這項「逆向物流」如何搭建。筆者認為,在小區放置類似於回收衣服的箱子,大家把快遞封裝統一放置這裡,並給予一定獎勵的方法倒是值得考慮。
總而言之,快遞包裝「升級」不是三兩天就能解決的事情,它需要多個企業和消費者的共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