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兩個人頭次見面講究個第一印象,可以說這個第一印象特別的重要,這個第一印象包括很多,什麼氣質啊、外觀啊、談吐啊等等,其實我覺得最直觀的應該就是外觀了,也可以說是五官,五官就是眉、眼、耳、鼻、口,除了眉毛以外其他都是接收外界信息的器官,對人來說也是非常的重要器官,由此就有一個很有趣的問題:眼睛看不到叫盲,耳朵聽不見叫聾,嘴說不了話叫啞,那麼鼻子聞不到我們應該怎麼叫呢?
我想小夥伴們看到肯定都會一懵,今天我就來給大家講一講鼻子聞不到怎麼來形容,盲、聾、啞這三個字其實從古代一直延續到今天,鼻子聞不到我們現代也有一個稱呼叫嗅覺失靈,只不過這是對病情的描述,要說對嗅覺失靈的單字描述古代還真有,為什麼大家知道的不多呢,那我們就應該從多個角度來分析這件事情。
要說這盲、聾、啞其實都是一個極限性的詞彙,一點都看不到叫盲,一點都聽不見叫聾,一點都說不出來叫啞,而嗅覺來講似乎不存在這個情況,哪怕感冒鼻塞也是可以聞到那麼一點點的,就算因為各種原因徹底失去嗅覺了,對生活的影響也並不如盲、聾、啞來的那麼強烈,所以就跟這幾種殘疾有本質區別,而且在外表上也不如盲、聾、啞表現的那麼直觀,別人不說你肯定看不出來。
雖然表面上鼻子沒有眼睛耳朵嘴巴那麼重要,其實嗅覺是一個很重要的感知方式,而且是一個正在組建的新學科:氣味學,氣味學是一個十分龐雜的學科,老楊也不專業,簡單總結一下就是:每一種物質都有其獨特的氣味,而嗅覺則是接收這些氣味的終端,大腦通過鼻子傳遞的信號就可以感知這個物質是什麼,並且分辨出該物質是否對人體有傷害。
不過嗅覺與聽覺視覺一樣,都會對大腦造成欺騙,比如說視覺會出現錯覺,嗅覺同樣也會,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人們把這種現象解釋為嗅覺疲勞,在一個空間待久了就會習慣身邊的味道,就像吸菸的人聞不到自己身上的煙味一樣,這就是一種錯覺,不過嗅覺相比較視覺而言更為靠譜,視覺產生錯覺除非你拿出參照物,否則你輕易不會判斷出自己出了錯,而哪怕你嗅覺產生了疲勞,你沉下心來深吸一口氣還是會聞到身邊的味道。
貌似說了那麼多好像還沒有進入正題,其實在古代對嗅覺的消失的確有專屬的字眼,在《諸病源候論》中便有記載:鼻氣不宣調,故不知香臭,而為齆也。《十六國春秋中》也有相應的記載:王謨齆鼻,言不清暢。齆這個字念wèng。
為什麼這個字這麼生僻,沒有流傳開來呢,因為嗅覺的消失不如其他感官消失來的那麼直白,所以我們很容易忽視掉它,比如說一覺醒來你看不見了,你會大驚失色大喊一聲我瞎了,然後立馬跑去就醫,但要是聞不到了的話,呃……我估計應該一時半會都發現不了吧。我是老楊,點讚關注,每天帶給大家有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