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今年 2 月份科技部已經專門下文,要求破除科技評價中的「唯論文」不良導向了,竟然到現在還有人追問什麼「發表過高質量論文」?
圖片來源:科技部
更荒唐的是,被追問的人,還是一個「段子手」。
圖片來源:知乎截圖
這個問題引發了很多討論,問題的落腳點在於,發表高水平論文,是否應成為搞科普的充要條件。
畢導目前處於休學創業階段,是活躍於各大媒體平臺的科普網紅。
據查,「畢導」目前只有一篇二作的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確實距離網友對他 / 對清華博士生的期望略有差距。
知乎中還有人煞有其事地表示畢導的科普看似有很深的科學分析作為支撐,但根本經不起嚴謹的邏輯推理,所以存在誤導讀者的可能。
不過,絕大部分網友仍然支持畢導,不僅認為畢導的科普有趣有料,而且還對畢導選擇科普表示肯定。
畢導是如何煉成的
畢導本名畢嘯天,1992 年生人,祖籍甘肅,求學於浙江。2010 年考入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從本科一直讀到博士。
就是這樣一位刻板印象中木訥、不善言辭的理工男,憑藉無以倫比的網感,早早觸電自媒體。
在大二時,作為班長的畢導就開通了班級的微信公眾號,發表了很多輕鬆搞笑的文章。大四時,為 PX 項目闢謠,畢導還登上央視官媒。
圖片來源:央視
讀博期間,畢導開通了微博,發表搞笑的段子。2016 年,他開通個人微信公眾號,用幽默的語言進行科普。
他用數學理論推導出搶微信紅包攻略;用熱力學原理得出秋衣外穿更保暖的結論;他研究便便壓水花;研究如何喝珍珠奶茶……
憑藉自媒體的東風,畢導火了,成為科普網紅。
2017 年,畢導的博士生涯過半,在經歷了幾個不成功的課題後,畢導做出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休學,開始自媒體創業。
圖片來源:企業信息查詢
幾年過去,畢導的創業一帆風順,公眾號廣告報價直逼 40 萬,已是無人可以忽略的頭部大號。自媒體內容從圖文轉向視頻,畢導又開始在 B 站和抖音開號運營,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粉絲。
與日俱增的粉絲數量,顯然推動畢導更快速地站在了自媒體風口上。內心堅定的畢導,相信也從未後悔自己的每一次選擇:
大學開學第一天,班主任問:誰第一志願報了高分子?只有幾雙手舉起來,畢導是其中一員。此後,畢導一直穩居專業第一名,畢業時保送直博。博士期間休學創業,搖身變為科普網紅。
「你從小到大都是學霸嗎?」
「學神。從小到大都是學神。」畢導非常迅速地糾正道。
高質量的論文並不能作為衡量學神的標準,甚至不能作為衡量一個人學術能力的唯一標準。當畢導休學創業,站在自媒體風口做科普的時候,論文對他已然不再重要。
敲開果殼的可愛松鼠
博士創業做自媒體科普,畢導不是第一人。
13 年前,一位天坑專業畢業的博士姬十三做出了和畢導相同的選擇 —— 放棄專業,走上科普之路。這位曾經聽從了「21 世紀是生物世紀」的召喚而投身搞科研的人,通過科普成為網際網路的弄潮兒。
圖片來源:國家數位化學習資源中心官網
作為神經生物學博士的姬十三,每天的課業既冷酷又無聊:將小白鼠的頭切下來,在顯微鏡下研究神經組織。
日復一日,看小白鼠腦袋的時間比看人腦袋的時間都久,想想都覺得 emmm......
所幸的是,姬十三還有一個調劑枯燥生活的愛好 ——科普文寫作。2007 年博士畢業的時候,姬十三放棄了「穩定明朗」的博士就業前景,轉身當起了科學專欄作家。
這次轉身催生出公益科普機構「科學松鼠會」。
2008 年 4 月,姬十三組織全國 100 多位科研出身又喜愛寫作的「松鼠們」一起在網絡上寫科普博客。沒有固定收入,僅靠做項目維持運轉,但憑藉詼諧幽默的文風和鮮活妙趣的解說,科學松鼠會在短短一年內從無人問津到入選「2008 年度中國科普十大事件」。
科普似乎並不小眾,姬十三愈發堅定。
圖片來源:科學松鼠會官網
2009 年,「松鼠們」的文章集結出版,《當彩色的聲音嘗起來是甜的》橫空出世。這本銷量 10 萬冊的現象級科普書,不僅為科學松鼠會帶來最大一筆收入,而且斬獲國家圖書館的文津圖書金獎。
這一年,姬十三也混出了點名堂,不僅被授予「上海大眾科學獎」,還被流行雜誌《時尚先生》授予「年度科學傳播人物」。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2010 年正值網際網路的風口期,姬十三幸運地拿到 200 萬投資,創辦果殼網。
2011 年 3 月 11 日,日本地震造成福島核電站爆炸,核洩漏危機出現。各種謠言在恐慌的民眾中流傳,果殼網撰文闢謠,「謠言粉碎機」推出《地震特輯》把「囤碘鹽」等謠言逐一拆穿,一戰成名。
經過十年發展,現如今的果殼網已經成為中文世界裡最好的大眾科學品牌之一。
圖片來源:果殼官網
神經生物學博士姬十三從科普作家到網際網路創業者的角色轉變,無疑是因為抓住了網際網路時代內容創業的脈搏,進而將科普帶到日常生活之中。不得不說這是 21 世紀「時勢造英雄」的奇蹟。
150 年前的一位前輩
這種奇蹟早有歷史可循。
150 年前,在創辦雜誌的風口上,英國一位為軍方服務的小公務員就動了內容創業的念頭。
雖然在政界籍籍無名,但洛克耶(Joseph Norman Lockyer)在學界還是很給力,30 歲時他已是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可謂少年得志。
圖片來源:英國皇家學會官網
要辦雜誌,光有學術背景還不行。洛克耶還是個優秀的斜槓青年。做著公務員,搞著科研,還寫著科普文章賺錢。據說他的稿酬頗豐,比自己公務員工資還高—— 直到今天,這都是多少年輕人的夢想啊~
洛克耶,圖片來源:wiki
除了寫科普文之外,洛克耶在辦雜誌之前,還正兒八經搞過出版。他的《天文學基礎學》被出版商麥克米倫(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看中,包裝成一本暢銷書,一時洛陽紙貴。洛克耶大賺稿費後,也終於夠分量說服麥克米倫來搞科普雜誌。
圖片來源:麥克米倫出版集團官網
除了有點閒錢和筆桿子硬之外,洛克耶還有當時的頂層資源。
正值學術盛年的「達爾文鬥犬」託馬斯 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是當時英國學界的流量擔當,而且極有希望繼任下一任皇家學會會長。兩人關係非同一般,有赫胥黎強力支持,英國學界多少會賣點面子。
託馬斯 赫胥黎,圖片來源:wiki
這麼看下來,洛克耶的資源,比誤打誤撞的畢導和姬十三真是好太多。
萬事俱備,洛克耶創辦的第一期雜誌終於在 1869 年 11 月 4 日正式落地,目的是「讓受過良好教育的讀者有機會接觸前沿科學知識」。
新雜誌原本的定位是科普,但人算不如天算,在雜誌的運營中,洛克耶與其他編輯經常有摩擦,一有摩擦就鬧情緒,一鬧情緒就有人罷工,雜誌的科普版面缺乏稿源,只能開天窗。
好在洛克耶學術功底十分紮實,為了保證雜誌內容,他把功夫下在學術版面。憑藉良好的學界人脈,雜誌增加了論文摘要、科學通訊、學術八卦等欄目。但數據圖表太多,普通讀者就有點看不懂了。而且當時另外一本科普雜誌定價還更低,新雜誌虧本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好在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洛克耶勤勤懇懇,以周刊形式連續出版雜誌。
雜誌信息的及時、快捷、便利,在學界闖出名堂,大受歡迎。同時,不忘初心的洛克耶也努力把科普堅持下來,雜誌內容的綜合性、趣味性、專業性依然圈住不少硬核粉絲。
在連續虧損 30 年後,雜誌終於迎來了首次盈利。
圖片來源:Nature官網
今天,絕大部分科研人員都讀過這本雜誌,並且以在該雜誌上發表論文為榮。這本雜誌就是Nature。關於這本雜誌和這個出版集團的事情,筆者不需要再多說了吧?
無論站在哪個時代的風口,搞科普都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不但需要冷靜的頭腦,更要有獨特的情懷。
有這麼些個熱心腸的理工研究者願意把知識分享出來,把事情背後的道理講清楚,而且文筆不差公眾愛看,這是一個社會的幸運。
但奇怪的是,總有一些人覺得研究者搞科普是不務正業。荒唐至此,令人無語。
退一萬步,對於年輕人,特別是有才華的年輕人,願意在本專業之外嘗試點其他事情,都是非常正常的。無論是學界還是公眾,都應該報以最大的寬容,允許年輕人嘗試,允許年輕人犯錯。
庸眾的想法常常矛盾得令人可笑。一方面喝著蓋茨賈伯斯退學創業的雞湯,大呼美味;一方面又對一位休學創業進行科普的年輕人評頭論足。
更弔詭的是,評價一個優秀科普大 V,落腳點竟然還是學界最應當反思的「唯論文」。
站在風口上的 90 後畢導,還不滿 30 歲。長江後浪推前浪,在同樣的年紀,他已經比上文提到的兩位前輩起點高了,誰知道他未來會給大家帶來怎樣的驚喜呢?
封面來源:圖蟲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