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常說的綠水實際上就是水中的藻類。先說一下水的轉變過程,新水轉為老水的過程中會有一個混濁的時期,通常持續2-4天,然後才開始淨化。這個混濁期實際上是相對潔淨的水環境中微生物群落開始繁殖的標誌。許多新手朋友在這個時候一看水渾了,開始大量換水,保持水的清澈。這個時候換水實際上極大地延緩了微生物群落的繁殖過程。當微生物群落初步建立時,水的濁度就會消失,此時水會略呈綠色,水中微生物群落基本達到相對平衡狀態。
在這時,就需要決定你是要綠水還是綠苔。如果你想要綠水,就擦乾淨缸壁,用手觸摸缸壁,會感覺很滑。這是一層細菌基質,這個東西是苔絲附著在缸壁上的基礎,沒有它,綠苔就不能附著。沒事就擦擦缸,很快水就會變成土黃色,進而轉變成嫩綠翡翠綠墨綠。
如果你需要綠苔,在混濁期結束時就勤換水,總是保持水的透光性,保持足夠的光線,很快缸壁上就開始懸掛苔絲,苔絲掛起來後保持正常的換水就行了。苔的顏色與光有關,光的時間越長,強度越大,顏色就越淡。苔和藻基本上是你死我活的關係。它們和水流和深淺沒有直接關係,它們都需要營養物(魚糞)和光。誰獲得增長優勢,對方必將受到壓制。在穩定的環境下,苔獲取生長優勢就會大量掠奪水中的養分從而導致藻類無法獲取養分而被抑制生長。如果藻類獲得生長優勢,它們就會遮擋陽光,導致苔蘚停止生長,產生褐苔(褐苔可以在弱光和弱營養條件下生長)。在這裡大家就可以看出光對苔和藻來說是最關鍵的因素了。誰曬到陽光,誰就搶先。因此,通過頻繁換水來降低藻類密度,從而提高水的透光率是長出苔的關鍵。
以上是苔和藻在穩定環境中的關係。但在很多情況下,明明苔已經生長了,但水仍然是綠色的。這時的關鍵是營養物質的排放,也就是魚便。當綠苔長出來以後,水體就達到了一種平衡狀態,但這種平衡狀態很容易被打破,那就是產生了過量的魚便,魚便的產生量多於過濾系統以及苔的吸收能力,那麼藻類就有了營養供應。過量的魚便通常來自於過度的密度和過多的食物投餵量。餵養魚的密度太高,排便量就遠遠超過硝化系統吸收的總和,水不綠都不行。投餵餌料不規律,時多時少,大家都知道金魚是能吃能拉的,這樣魚便的產量就會增加。此時,硝化系統和苔蘚只能吸收處理一部分,所以水就開始變綠了。投餵食物的量不能突然增加,即使密度增加,也應逐漸增加食物的量,使硝化和苔蘚的平衡有一個適應過程。
無論是想要養綠水還是養青苔,都有一個小技巧,那就是在魚缸裡保留適量的魚便,如果你有很強的過濾系統,那麼就需要適當的關閉過濾,設想你的魚缸裡面始終都是乾乾淨淨的,苔和藻就失去了養分來源從而導致生長過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