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在中華大地上活躍著一大批武術高手。他們闖蕩江湖、打抱不平的同時,也涉足軍政等領域,為普及中華武術、振興中華民族自信貢獻了屬於他們的一位力量。
無論是與譚嗣同兄弟相稱、支持維新變法的大刀王五;還是創立精武門、號召國人習武的霍元甲;他們都堅信武術強國的信條。
而說起那個時代的武術大師,還有一個人的名字不得不提起,他就是被譽為「鋼拳無二打,神槍李書文」的武術大師李書文了。
幼年學武,習拳練槍
李書文出生在河北滄州,當地是有名的武術之鄉,許多武學宗師都是滄州人。據民國時期的《滄縣誌》記載:李書文長得「短小瘠瘦而精悍逼人」。
骨骼清奇的李書文很快引起了當地武術家們的注意,李書文首拜八極拳第四世傳人張景星為師,學習八極拳三年。後來,以卓越武功得到朝廷封賞六品頂戴的黃士海,又收他為徒,傳授李書文獨門槍法。
在名師的教導與督促之下,李書文習拳練槍達到了痴狂的程度。李書文家附近的棗樹、槐樹粗若碗口,大多被他在練拳腳的時候震死,被動成為他的練功樁。
而李書文賴以成名的槍法更是出神入化,槍頭閃電般劃出直徑一米多的圓圈,氣勢磅礴大氣;扎槍時,恰似流星趕月,鬼恐神驚。李書文的槍法速度快,力道猛,且精準度極高,真可以說達到出神入化、登峰造極的境界。
代師赴京,一戰成名
1895年,袁世凱在天津南郊小站練兵。為了提高兵員素質,袁世凱用重金聘請中國武術高手、日本空手道高手和德國軍事教官到軍中效力,李書文的師傅黃士海也受到了邀請。
黃士海覺得自己年事已高,就吩咐自己的徒弟李書文前往效力。
李書文貌不驚人、身材幹瘦,當他扛著一桿大槍來到北洋軍中時,袁世凱和西洋教官都誤認為他只是大槍黃士海的僕人或家童。
當李書文當問明情況後,眾人哈哈大笑,教官伊藤太郎更是蔑視地對李書文說:「大大的東亞病夫。」盛怒之下,李書文使出槍法,大槍一抖,將伊藤太郎手中的刀崩飛,再順勢一槍「泥鰍翻花」,刺穿了伊藤的咽喉,又大槍一挑,將死屍甩出演武大廳外。
在場的兩名日本教官不忿,上前挑戰,也一一被李書文挑死。
看到李書文出神入化的槍法,日本人驚嘆他是「鋼拳無二打」,而袁世凱則連呼李書文的槍法是「神槍」。由此,李書文的名氣開始傳播。
鋼拳打擂,辭去封賞
1910年,俄國拳王馬洛託夫來華,在北京設下擂臺,口出狂言,公然侮辱我中華兒女,激起人們的極大憤慨。李書文奉師命到京與馬洛託夫交手。
馬洛託夫見上臺打擂的李書文瘦小枯乾,對著李書文蔑視地吐了一口唾沫。李書文怒發丹田,以雷霆萬鈞之勢發出一拳,馬洛託夫的肋骨就打斷,踉踉蹌蹌地摔出了擂臺,再次讓人們見識到了李書文「鋼拳無二打」的實力。
聽聞此事後,宣統帝想封李書文為五品頂戴、近侍衛隊武術總教習,讓他為國效力。李書文以需要奉養年邁的師傅為由,拒絕了朝廷的封賞。
走南闖北,收徒無數
民國成立後,李書文的師傅先後辭世,由此開始了他走南闖北、教授武藝的旅程。1908年,奉系軍閥許蘭洲的兒子許家福拜入李書文門下,李書文因此與奉系軍閥有了牽連。
後來,張作霖聘請李書文為奉軍三軍武術總教師,負責傳授武藝,增強奉軍的戰鬥力。李書文答應後,盡心盡力為張作霖效力,又先後收錄霍殿閣、劉雲樵等人為弟子,擴大門派的影響力。
李書文一生在外闖蕩四十多年,將自己浸淫已久的拳法、槍法傳給有緣人,一生中收過的徒弟不計其數。1932年,李書文突發腦溢血暴卒於天津,享年71歲。
小結
在動蕩不安的清末民初時期,李書文等武學宗師的出現讓我們看到了中華武術的生命力與不可忽視的能量。他們用一生精力弘揚武術、抵禦外侮,向世人展現出他們驚人的實力與赤誠的愛國之心,令人動容。
參考資料:《李書文傳》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