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區是我國經濟增長助推的重要一極,是新時代推動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增長點,是圍繞首都北京建設的未來的世界級城市群。
建設這樣的城市群是既具有問題導向的現實意義,又具有目標導向的未來意義的。其目標導向便在與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緩解北京的「大城市病」。
北京是我國的首都,國家在對北京新的定位中將其定位成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言外之意,就是要將一些非首都功能的落後產能從北京疏解出去,重新安家在河北的廣大地區。
其中一個最為令廣大老百姓熟知的例子便是「動批」地搬遷。
北京動物園批發市場原是中國北方地區最大的服裝批發集散地,形成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在北京動物園附近的廟會,集會為發端,之後在三十多年的不斷發展和擴張之中,形成了一個以北京動物園為核心的商業圈,為諸多的小商販們找到了生意上的黃金時代。然而在2017年伴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環境下,「動批」被迫搬遷,新址被選為河北省滄州市。這便是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協同京津冀一體化建設在產業轉移領域的一個鮮活例子。在新址滄州市,「動批」的商販們得到了當地市政府的優厚待遇,據說新「動批」的總經理曾逐一走訪了每一個從北京搬遷至當地的商販,為他們逐一排憂解難。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目標導向便是要將京津冀地區建設成為未來的世界級城市群,這就需要京津冀地區就要有高度的產業互補性,形成「京津研發,河北轉化」的新發展格局。據一些經濟學家的分析,北京作為全國的科技創新中心,聚集了大量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其在珠三角地區的科技轉化數量是在津冀地區的1.5倍,可見,京津冀地區尚沒有形成天然的產業集成和產業轉化能力,這也為新時代京津冀地區的協同發展指引了方向。在2020年,我們陸續出臺了《經濟冀產業轉移指南》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產業轉移對接企業稅收收入分享辦法》等政策文件,建立了以「2+4+N」為核心的產業疏解空間載體和平臺支點,為三地產業協同對接核心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保障。
京津冀作為中國北方最具有活力的地區,其協同發展戰略具有顯著的示範效應,在當今我們提出了全國性的19個城市群,有不少城市群的發展是突破了原有的省級行政區域的限制。例如位於中國正北方的呼包鄂榆城市群,其呼包鄂三市是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和鄂爾多斯市,而榆則是位於陝西省北部的榆林市,這樣的城市群的協同發展,就需要以京津冀協同發展為範本,才能走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