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九歲之前,父母不要逼孩子做三件事,毀壞心理健康

2020-12-03 好孕

文\好孕姐

初為人母,初為人父,無論多睿智的父母都會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犯點錯誤。有些教育方法即使出於好意,也難免過於固執己見,不顧及孩子感受,這無疑是錯誤的教育方式。

楠楠是個比較內向的小女孩。楠楠在媽媽的眼中,自己和其他小朋友玩耍的過程中,總是顯得有點「不合群」。楠楠媽媽希望楠楠可以變得勇敢一些,多和其他小朋友們說說話,多結交到新朋友,所以一有時間就帶著楠楠在小區樓下玩耍。但是,不管楠楠媽媽怎麼勸說楠楠,楠楠還是不願意加入到小朋友們的隊伍中。之後,楠楠媽媽便開始大聲呵斥楠楠,強迫楠楠加入小朋友們的玩耍隊伍中。楠楠開始大哭起來,然而楠楠媽媽沒有給楠楠任何的安慰,繼續呵斥孩子。周圍的鄰居上前勸說,但是楠楠媽媽仍舊沒有改變態度,並繼續需要求大哭的楠楠加入到隊伍中。

很顯然,這位媽媽沒有考慮到孩子的內心感受,沒有耐心去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只是在按照自己的條條框框去要求孩子。同時,這位媽媽並沒有想到,孩子成長需要一個過程,孩子慢慢就會自己明白一些常識,如果這個時候就給孩子判定是否優秀,無疑是破壞了孩子可以自己成長的機會。

孩子就像小樹苗一樣,父母在精心呵護小樹苗成長的同時,切記不要心急,要有耐心,切勿揠苗助長,父母的教育方式尤為重要。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要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做事情,否則孩子會變得越來越害怕父母,很有可能會導致孩子產生膽怯心理而偏偏不照做。

孩子成長有兩個個關鍵期,3歲前後和9歲前後,特別是在9歲後,孩子的性格基本成型,孩子對世界的認知有了初步模型,再想改變困難很大。在孩子9歲之前,有些事情家長不要太強迫孩子去做,無疑是在破壞孩子自己成長的機會。

① 強迫孩子變勇敢

勇敢這個品質從來都不是別人逼迫出來的。一個成年人都沒有辦法在別人的呵斥下變得無比勇敢,更別說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孩子。小孩子的勇敢往往需要家長們的鼓勵和誇讚,就像樹苗需要陽光雨露,而不是狂風暴雨。如果父母只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逼迫孩子去做什麼事,強迫孩子變得勇敢,只為達到反效果,孩子會因此變得心理承受能力差,更加敏感脆弱,更加膽小了。

父母要明白孩子為什麼膽小。有些孩子的性格天生比較內向,性格溫柔,敏感膽小,或者是因為之前遭受過打擊,孩子心靈受挫不敢再嘗試。父母要明白孩子為什麼膽小的根本原因,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變得勇敢。

孩子如果表現出害怕,這個時候父母不應該再繼續要求孩子做什麼了,而是先安撫孩子的心靈,調整好孩子的情緒。這個時候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鼓勵、理解和尊重,父母的呵斥和責罵對孩子來說,無疑是沉重的打擊。所以,父母不應該再強迫孩子勇敢去做某事,讓孩子自己成長。

② 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不能頂嘴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頂嘴是不聽話的表現。父母們要明白一個道理,孩子頂嘴不一定代表是壞事,這恰巧表示孩子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為自己的權益據理力爭。其實孩子頂嘴只是因為孩子覺得自己有自己的理由,是在和父母講道理。這樣的孩子有主見,有想法。父母們可以想一下,你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沒有任何表達力,只會吃啞巴虧的孩子嗎?

③ 不允許自己的孩子發脾氣

孩子發脾氣是一種很好的宣洩方式,能夠釋放出不好的情緒。孩子發脾氣是因為覺得自己委屈,如果這個時候父母沒有很好地引導孩子,只是強迫孩子將脾氣壓回去,這只會讓孩子心裡有陰影。家長們正確做法應該是教會孩子怎麼樣正確釋放出不好的情緒,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才會更抗壓力,才會成長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

總結

總之,正確的教育方式沒有那麼難。父母只需要換位思考,多替孩子考慮,多理解和尊重孩子,多包容孩子的小缺點,不要按照自己要求去強迫孩子成長。成長是個漫長而美好的過程,父母需要引導孩子不走彎路。但是,最主要的還是孩子本身的想法和決定,讓孩子自己成長,自己衝破繭的蝴蝶才更容易學會飛翔。

【話題討論:你曾對自己的孩子說過這樣的話嗎?】

相關焦點

  • 孩子最怕父母做的9件事,每件都影響孩子的成長,你做過幾件?
    寶寶是父母的心頭肉,同樣,父母也是寶寶最親近、最為依賴的人。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到寶寶,而且寶寶年齡小,心理承受能力也弱,如果父母不注意,無意中做了些讓寶寶感到害怕的事情,會嚴重影響寶寶的心理健康,甚至在寶寶長大後依然留有陰影。
  • 10歲前,這4件事千萬別逼孩子!尤其第二件,你天天都在做
    李玫瑾教授說過,十二歲之前的性格培養,奠定了孩子一生的基礎。但是,我們希望具備的那些美好品質,卻並不是逼出來的。養育孩子,最忌過猶不及。10歲之前,這4件事千萬別逼孩子。逼孩子外向「這孩子哪都好,就是內向了點。」內向的孩子,似乎一直被默認為是一種性格缺陷,一種「上不得臺面」的次等人格。所以,有很多父母煩惱不已,甚至為了改造孩子,使用雷霆手段。
  • 孩子早戀,父母最忌3件事
    孩子還比較爭氣,每次考試都在班裡前三名。媽媽擔心,孩子因這個事耽誤學習,如果寫信的那個男孩是個壞孩子,說不定還會把自己的女兒帶壞。。。。。。聽完那位媽媽的敘述,我先安撫了她,對她說不要太過於擔憂,青春期的孩子相互喜歡、滋生朦朧的情愫屬於正常現象。
  • 斯坦福教授:睡前跟孩子一起做這2件事,孩子的智商會遠超同齡人
    建議爸爸媽媽每天睡前花點時間,陪伴孩子,斯坦福教授:斯坦福教授:睡前跟孩子一起做這2件事,孩子的智商會遠超同齡人。家長在孩子睡前做這兩件事1、情緒復盤情緒復盤顧名思義就是幫助孩子回想自己的情緒,這有助於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提高情商。教育學專家王安說過:父母能夠在孩子睡前做好情緒上的引導的話,那麼能讓孩子在第二天,更好地迎接新鮮事物。
  • 擔心孩子沒朋友?孩子發展同伴關係有階段性,父母不要操之過急
    我有時候很不理解,為什麼身邊的朋友都喜歡把自己的孩子往人群裡推。這樣逼迫孩子去與其他小夥伴交流,真的是正確的嗎?不過朋友對於這件事的看法倒是很特別,他覺得只有不斷地去促進孩子與其他小夥伴的交流,這樣孩子才會變得不孤獨。雖然我很理解他的想法,但是我卻並不能夠認同。
  • 會給孩子帶去陰影的這幾件事!比父母打罵更讓孩子害怕
    ,那些孩子最害怕的事情,你們做了幾件呢?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發脾氣,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發了火,發完脾氣後,最好向孩子解釋清楚,孩子的問題到底是什麼,該怎麼做,同時還要通過行動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心和愛護。
  • 媽媽不要急,三招讓孩子愛上洗澡
    但是並不是所有孩子都喜歡洗澡,有些孩子之所以不喜歡洗澡存在三大原因:感知力發展,對於敏感變得危險在孩子剛出生的時候,父母給孩子洗澡的過程都是非常順利的。但是等到孩子逐漸長大之後,尤其是到了兩三歲以後,他們就開始對洗澡這件事存在嚴重的抵抗心理。
  • 不要把孩子當做出氣筒|父母|張永健|餘干縣公安局|張小美|康康|孩子
    孩子一開始和他的爺爺生活,在文章中孩子學習也不錯,得了好多獎狀,自從孩子跟著父母生活後,孩子的父母就開始打孩子,這麼孩子,這也說明了孩子父母有變態心理,或者是在年輕的時候收到這方面的刺激,導致他父母的心裡變態,父母心裡的變態導致孩子的死亡。孩子父母與孩子之間沒有親情,他們是把孩子當做了出氣筒。
  • 孩子缺乏自信怎麼辦?父母應該注意的「三要三不要」
    豆豆的表現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缺乏自信心造成的,雖然孩子的性格是與生俱來的,但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性格也有很大影響,父母的哪些做法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呢?1、不要吼叫孩子很多媽媽在生了孩子後嗓門也不知不覺的變大了,吼叫變成了跟孩子溝通時最常用的方式。我們經常聽到有的家長這樣吼孩子:「都跟你說多少遍了,你還這樣做!」「讓你快點……怎麼還在這墨跡!」
  • 6歲孩子畫「怪異」全家福,老師懷疑他心理扭曲,父母看後卻笑了
    ,為的是讓孩子能夠全面發展德智體美勞,繪畫就成為家長培養孩子的熱門特長,然而有老師卻在教孩子畫畫過程中,發現了一些不對勁的事。026歲孩子畫「怪異」全家福小凱(化名)今年已經6歲了,在周末會去學繪畫了,雖然他畫得一般般,但是在父母和老師的鼓勵下
  • 「爸爸,不要逼我合群」,父母做過的最殘忍的事,莫過於逼孩子外向!
    網友們的留言透出對孩子滿屏幕的心疼,同時也對「虎爸「的行為表示憤懣: 「這得給孩子留下多大的心理陰影啊!」 孩子的性格天性使然,沒有什麼好壞之分,作為父母,尊重和接受孩子,才能成為他們前行中最強的助力。 不做扼殺孩子天賦的「毒父母」 《告訴世界我可以》中,來了一位性格內向的女孩甜心。
  • 孩子不願自己睡,是黏人還是膽小?父母做好3點,孩子越來越勇敢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紀就要和爸媽分房睡了,這不僅做不僅會使孩子人格獨立,還會使孩子變得懂得自己照顧好自己,對健全孩子的性別意識也是至關重要的。但是看著一些爸媽看著自己家幾歲的寶寶要分房睡那哭泣的淚水,往往於心不忍,在著過程中,分房睡的打算一次次擱置。
  • 眼下孩子需要了解的三件事,比疫情更重要,請記得告訴孩子
    之前我跟大寶說過:「不要總覺得被小怪獸咬到是概率,而存在僥倖心理。輪到自己身上,就是百分百,全家人的性命都捆綁在一起。」所以,他對「百分百」比較在意,擔心的,更是全家人的性命都在一起的集體榮譽感,讓他覺得,家裡的每個人,都要保證自己不是「百分百」。在這個特殊的時期,我們沒有人是不害怕的,每天有各種關於疫情的消息傳來,好的,不好的。
  • 孩子不聽話怎麼辦?最笨的父母才打孩子,聰明的家長都這麼做
    雖說自古以來都說「棍棒底下出孝子,下雨天打孩子,閒著也是閒著」一直以來打孩子是很多家長慣用的手段,雖然很多家長都知道打孩子是不對的,但是還是沒忍住動手了。孩子不聽話怎麼辦?最笨的父母才打孩子,聰明的家長都這麼做家長們認為打孩子也是為了孩子好,是教育孩子的一種手段,顯然這些父母並沒有意識到打孩子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有多大,且不說心理傷害,就說肉體傷害的事情就屢見不鮮。
  • 父母經常吵架,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別不信,這是孩子的心理陰影
    及時轉移注意力千萬不要將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吵架這件事本身,主動去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將其放到自己平時的興趣愛好上,比如說讀書,打球,看電視。一旦注意力有所轉移,怒氣便會慢慢消散。3.作為家長,我們要爭取做情緒的主人,而不是被情緒所控制,控制住了情緒,才能好好溝通,並進一步地解決問題。三、如果無法避免爭吵,家長該如何緩解對孩子的傷害?1. 當著孩子的面和好當著孩子的面爭吵,自然也需要當著孩子的面和好。
  • 孩子的早教期間父母不要重智力輕能力!
    其實像上述這種教育方法增強的並不是兒童的智力,頂多是讓孩子多了些技能,但如果方法不當的話,會影響孩子的正常智能發育,引起孩子情感上的許多問題,導致孩子討厭學習、身心不健康等問題
  •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面對孩子叛逆期,父母要這麼做!
    2每一個孩子,在其成長的過程中,大都會經歷三次叛逆期,一次是在2-3歲,我們稱為「寶寶叛逆期」,就是大家常說的「TroubleTwo」。一次是在7-9歲,叫做「兒童叛逆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七歲、八歲,狗都嫌」的年紀。
  • 清華教授:父母不在這4個方面「逼」孩子一把,孩子永遠不會成才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父親的影響、母親的影響都應與社會宏觀的教育理念結合,家長們既要摒棄「棍棒教育」,又要做到教育孩子時,有松有緊。育兒領域一直把6歲的孩子比作「潮溼的水泥」,意味著這個階段的孩子有改變的空間,10歲之前的孩子比作「半乾的水泥」,表示有一半的改變空間,而12歲之後的孩子就是「堅硬的水泥」,很難被改變。
  • 12歲女孩不想做作業說再逼就自殺 如何引導孩子
    做這些的時候,立場要堅定,說話方式要注意,態度可軟一些。一開始可能沒有很好的效果,你可以多試試,讓自己習慣,也給孩子一個習慣的過程。  ■諮詢師分析  溝通十分重要,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尤其如此。  從小Z的表述來看,12歲的女兒由於不願洗碗、不願做作業而想死,說明孩子內心牴觸情緒大。
  • 只選最便宜的玩具,孩子懂事得讓人心痛,只因父母做對這些事
    對這件事,小區寶媽和網友們的一致評價是:姜gary的兒子,懂事得讓人心疼。孩子懂事是因為父母做對了哪些事?任何人都不喜歡別人用苛責的語氣指出自己的毛病,父母的嚴厲和批評,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壓力。孩子喜歡玩「假裝遊戲」,父母用遊戲方式給孩子提意見,孩子的接受程度是比較高的。不要溺愛孩子:懂事不是每件事都順從,鄰居小薇常說:「我不希望我的孩子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