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聽說過「夜明珠」。
在我國古代的正史和野史中,均不乏有關夜明珠的記載和傳說。
如《史記》中曾載:齊威王與魏王會面於郊,魏王誇耀自己有十顆「徑寸之珠」,每顆都能照車前後各十二乘。
意思就是說每顆珠直徑僅3釐米,卻能照射12輛馬車前後。
這個照明效果,堪比現代汽車的高亮氙氣大燈,不免有些誇張。
那麼夜明珠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又來自於何處呢?
著名的英國自然科學史研究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談到,古代中國人喜愛的夜明珠多來自敘利亞。
在印度也有一種叫蛇眼石的夜明珠。
那是因為產有夜明珠的山崗,常有眾多的眼鏡蛇盤纏。
當夜幕深垂時,含有夜明珠的石頭會發出淡淡的藍光,從而誘來了眾多的喜光的昆蟲和飛蛾。
這些飛蟲又招來了以蟲為食的蛙類。
然而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蛙的聚集又誘來了喜食蛙類的眼鏡蛇。
所以凡有夜明珠的地方,總有眼鏡蛇盤踞。
據考,古代敘利亞的夜明珠和印度的蛇眼石都是一種螢石。
螢石成份為氟化鈣,常呈無色、灰 黃、綠、紫等色。
一般為透明到半透明,加熱時或在紫外線照射下會發出螢光。
這就是它被稱為螢石的原因。
但夜明珠發出的不是螢光,而是磷光。
就是光源照射停止以後,仍能維持較長時間餘輝的發光。
蛇眼石等所發生的光就是屬於這一種。
據調查,螢石儘管分布很廣,但能發出磷光的卻極罕見。
另有少數含有硫化砷或稀土雜質的螢石,夜間才會閃閃發光,熠熠生輝。
關於夜明珠,在古代《黃帝本草經》、《史記》、《太平廣記》等書中均有記載。
如《本草經》中記載礦物藥46種,其中提到「紫石英」夜間發光。
然而此種紫石英,實際上就是含雄黃的紫色螢石而已。
不過夜明珠是不是就是這種會發磷光的螢石和金剛石,人們還是有不同意見。
有人指出螢石和金剛石所釋放出的磷光,實際上還是一種被動發光,只不過其餘輝能維持較長時間而已。
如果沒有外界的刺激,它們自己是不會發光的。
那有沒有真正能自動釋放出夜光的夜明珠呢?
在自然界確有一些能自動發光的物體,但它們多來自生物。
如人們熟知的螢火蟲,以及一些甲殼類、多毛類的小動物和甲藻等多種藻類也會自己發光,其中尤以發光細菌最為重要。
一些本來不會發光的物體在沾染了發光菌後,也會變得熠熠生輝。
但是肯定不會如現代燈光一般,畢竟其能源來源是機器不穩定的。
據此,使人們猜測,所謂夜明珠也許是一些被發光菌感染了的物體所製成。
其中有可能有真正的珍珠,還可能有魚目、魚骨之類的製成物。
夜明珠之所以如此傳奇,大多數都是因為文人墨客憑自己的想像,添枝加葉地描述。
致使夜明珠之說,在世人的心目中更加神秘,更加不可捉摸。
在現代通過科學方法研究,逐漸揭開了夜明珠之謎,夜明珠並不是古人吹噓的那麼神秘。
【參考資料:《史記》,《本草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