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承包商購買大陸零件而停產 臺「雲豹」戰車再次投入生產

2021-01-08 觀察者網

臺灣雲豹輪式裝甲車終於又要宣布量產了。此前,圍繞該車曾爆發廠商賄賂驗收官員,導致交付部隊後故障頻發的醜聞,因此推遲生產。此次,臺當局宣布重新招標動力底盤系統,準備投入重新量產。同時,同樣延宕多年的「雲豹裝甲車」武器選型也塵埃落定,臺軍決定開始生產安裝美制30毫米機關炮的「雲豹裝甲車」。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3月1日報導:臺灣「陸軍」雲豹榴彈機槍甲車(裝備榴彈機槍遙控炮塔的裝甲運輸車型號,觀察者網注)與指揮車型原預計生產368輛,但車輛所需動力底盤系統卻因招標案舞弊案而延遲交付。臺灣「國防部」3月1日上午證實,「軍備局」已在本月將耗資45億7000萬元(合人民幣約10億元),就採購案後續所需280套動力底盤系統進行重新招標,並由「公共工程委員會」指導,用限制性招標,來獲得價格、品質均符合規範的產品,以增強臺軍戰力。這是臺灣陸軍出身的「國防部長」嚴德發上任後,「國防部」首度就臺灣陸軍的大型軍備進行的招標案。同時,臺灣陸軍決定先行量產一些雲豹「30鏈炮」甲車(裝備美制MK-44型30毫米機炮的步兵戰車型號,觀察者網注)。

臺灣陸軍預定了46個連約652輛「雲豹」甲車,目前交付了326輛

臺灣「軍備局」第209廠曾於2012年辦理臺軍「雲豹」八輪裝甲車動力底盤系統的公開招標,數量為326套,預算金額為78億6475萬元(約合17億人民幣)。當時由中興電工以遠低於預算的54億中標,並在2012年11月30日至2016年11月1日間分批交貨完畢,供部隊使用;但中興電工遭檢舉與軍方人員掛鈎,違反「國防部」採購規定,以大陸進口的「次級零件」摻雜交貨,導致「雲豹」裝甲車下連後漏油、插銷斷裂等故障頻發,2015年涉案者遭臺中地院判決有罪,經「國防部」請求,公共工程委員會已在1月初對中興電工進行停產1年處分。

「國防部」為確保「雲豹」裝甲車購案不會再遭弊案影響,按「工程會」建議採用「最有利標」的限制性招標方式,執行此批280輛的「雲豹裝甲車」動力底盤採購,避免重蹈低價搶標惡果。

2006年「雲豹」裝甲車量產計劃以「迅馳專案」代號編列預算,預定以9年的時間花費570億新臺幣,用於採購採購652輛自行研製的CM-32「雲豹」八輪裝甲車,後來因鋼板、火力問題延遲到到2011年起才開始進行配置榴彈機槍車與指揮車兩款雲豹甲車的生產工作,至今為止「雲豹」生產了368輛,已陸續撥交給臺灣陸軍機械化步兵旅等各部隊使用,配置30毫米MK44型機炮的雲豹甲車,原預計量產284輛,但是陸軍決定今年先造一批先行量產型。

資料圖:臺灣陸軍配備遙控40榴彈槍塔的CM-32/33雲豹裝甲車

觀察者網軍事評論員認為,臺軍經過一番波折,終於要列裝臺軍歷史上第一款步兵戰車了。雲豹裝甲車作為臺灣陸軍機械化步兵部隊的主力裝備,自原型車以來就經歷多次設計更動與波折,一直以來就是一個「問題大戶」。尤其是雲豹的武器系統方面,更是問題不斷,頻頻改動。

早在雲豹甲車研發之處,臺軍就決定研製可以快速裝備的裝甲運輸車(APC)型雲豹甲車和步兵戰車型雲豹甲車,但是由於步戰型雲豹需要大口徑機炮,缺乏機炮的臺軍就計劃直接引進美制「大毒蛇」25毫米機關炮炮塔,但美方報價為一座炮塔130萬美元(約和4000萬新臺幣),和裝甲車車體價格幾乎相等。臺軍承受不了,於是要求臺「中科院」與202廠自行研製炮塔,配備上世紀60年代的T-75型20毫米機關炮(就是F-86上那個20毫米機炮)。但臺灣並無開發此類裝備的經驗,經過一年研究,只製造出一個粗糙的焊接炮塔進行試驗,由於火控落後,火力底下,臺灣「監察院」在研究後判明該型火炮無法擊穿任何大陸裝甲車,於是該項目被「糾正暫停」。


就是F-86裝備的20毫米機炮,如果臺軍裝備T-75型機炮的話,基本無法對我軍任何裝甲車正面造成威脅

隨著自欺欺人的自研炮塔被叫停,臺軍認為大陸各型相同等級裝步戰鬥車,配備的機炮的口徑至少為25毫米,並以30毫米為主流,口徑都比臺灣現有的任何武器要好,因此臺灣決定給「雲豹」裝甲車裝備口徑對應大陸的機炮。由於缺乏技術,臺軍最終還是只能向美國求助,購買美制30毫米機關炮生產技術,但由於美方開價過高(10億新臺幣),談判一度受阻,最後在臺軍使用工業合作額度抵扣部分技轉成本(就是美國軍事援助,觀察者網注)後,雙方始成功籤約。

資料圖:裝備了MK44式30毫米機炮的雲豹甲車(步兵戰車版本)

雖然成功確定了機炮種類,但是雲豹裝甲車的武器系統在研製過程頻頻出現各種毛病,憲兵引進雲豹甲車替代原本V-150裝甲車之後,即傳出人員銜訓困難,操作不順利之消息。另外報導制稱遙控槍塔電腦散熱設計不良,用做遙控武器站window XP系統容易發生過熱當機之問題,有待後續改良。雖然「雲豹」系列30毫米火炮甲車沒有傳出過熱宕機的記錄,不過考慮到極為精密的火控系統,臺軍這次安裝美制火控火炮,也應該會出一點問題。

除了武器系統的問題以外,車體動力系統的問題更大,早在2009年,雲豹宣布量產的第一年2008年6月4日,臺灣「國民黨」立委林郁方於立法院質詢指出雲豹預量產車編號「軍9-46004」(二號預量產車)與「軍9-46008」(六號預量產車)出現嚴重的底盤裂痕問題,並指出14輛預量產型雲豹中已經有4輛發生此瑕疵;「聯勤」同日晚間發公關函證實此裂痕為底盤傳動裝置防護蓋出現裂痕,於是導致了量產計劃的暫停。

此後臺軍用的雲豹一直在量產,直到2013年中興電工舞弊案發現為止。2013年起,中興電工團隊開始向臺軍「兵整中心」交付承包零件,這些零件目前已組裝了2百餘輛「雲豹」甲車。然而軍方驗收時,察覺量產車的故障率偏高,包括動力底盤容易過熱故障,且有漏油、插銷及剎車卡鉗斷裂等嚴重瑕疵,幾乎每兩天就要送修一部;同時「法務部」調查局接到檢舉指控中興團隊涉嫌違反採購契約,以劣質的大陸制次級零件供給兵整製造雲豹甲車,目前被揭露的包括有S1轉向器,中興團隊報價時以28萬(約合人民幣6萬餘元)的價位投標,但實際採購的只有成本1萬餘元(約合人民幣2000餘元)的低品質零件;軍方涉賄後包庇驗收。在後續宣判資料中公布資料顯示,S1、S2轉向器,綜合液壓泵這兩項零件報價分別為28萬、15萬,但啟福工業找上大陸次級品,製造的劣質零件成本為3萬5千元、2萬3千元;零件驗收則靠行賄兵整中心聘僱人員李迪光,以新臺幣1百萬元的價位讓驗收放水,致使194輛服役的「雲豹」甲車機動力發生缺陷。

雲豹甲車的推遲入役導致臺灣陸軍遲遲無法替換老舊的M-113式步兵輸送車,導致不少地區演習只能用老式戰車湊數,此次臺灣陸軍決定先行量產30毫米機炮的雲豹步戰,也是有趕鴨子上架之意。一方面臺灣陸軍戰備任務緊,換裝壓力大,需要補充新的戰力面對動蕩的局勢,另外一方面,臺灣陸軍在多年的雲豹故障中得出了經驗:反正產出來的雲豹一定是有問題的,不如早生產,早發現,早修改,早解決。

觀察者網評論員認為,按照臺軍的要求,臺軍最適合的戰車還是解放軍裝備的08式步戰車,所以建議運一些08步戰車上島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相關焦點

  • 臺軍「雲豹」裝甲車轉不過彎,這也是大陸的鍋?!
    本文轉自【環球時報新媒體】;臺軍「雲豹」裝甲車轉不過彎,要賴給大陸零件?16日,臺灣「中視新聞」就這一事件採訪了《亞太防務雜誌》總編輯鄭繼文,鄭繼文則將問題甩給了所謂的大陸劣質零件。鄭繼文稱,(雲豹)這輛車裡面用了不少大陸制的偽劣零件,尤其是方向盤採用的油封可能品質不是那麼合乎規範。 據觀察,這並非是「雲豹」裝甲車第一次與大陸零件扯上關係。
  • 雲豹裝甲車「命運多舛」臺防務自主陷危機
    總預算45億7000多萬新臺幣(約合人民幣近10億元)的雲豹裝甲車製造案,臺防務部門想以「最有利標」建造280輛雲豹裝甲車,但卻因廠商意願不高流標;而本預計在4月3日再度開標,臺防務部門又臨時公告要修改招標文件,延後到4月18日。報導稱,此次為蔡英文任內,首次雲豹裝甲車招標案因廠商意願不足而無法繼續生產的案例。
  • 臺軍:5000萬臺幣一個炮塔的「雲豹」 來284輛
    【文/觀察者網 堵開源】10月24日,臺灣媒體報導,臺「軍備局長」房茂宏在「立法院」質詢中表示,臺軍已經完成對4輛安裝30毫米機關炮的「雲豹」輪式步兵戰車的測評。該車將開始投入生產,總計購買284輛。此外,他還首次確認臺軍將編列預算,對安裝105毫米炮的「雲豹」突擊炮進行「研改」,以求未來裝備臺軍。
  • 臺「二代雲豹」裝甲車曝光 此前曾遭軍內反對
    根據現場照片,衍生型雲豹裝甲車將和30毫米機關炮型裝甲車在本屆臺北航太展上一同展出。 此前媒體曾報導稱衍生型雲豹裝甲車將在8月兩項的消息,但當時臺軍一度公開予以否認,臺軍備局也多次通過軍事發言人強調其不會參展。
  • 因「火力強大」 臺軍決定增產21輛「雲豹」裝甲車
    (觀察者網訊)據臺灣「聯合新聞網」8月26日報導,臺灣防衛部門昨日表示,為加強臺軍防空作戰能力,臺軍自行研發量產CM34步兵戰車型「雲豹」裝甲車,原計劃生產284輛,研發成功後發現「火力非常強大」,為滿足衛戍需求,決定再增產21輛,共305輛,預計2023年完成生產。
  • 冪談臺灣武器之陸上武器:實力不俗的雲豹戰車
    臺軍現役的陸軍武器主要是美制武器,但是也有個別武器是臺灣自造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雲豹」戰車、雷霆2000多管火箭炮、勇虎式坦克。  雲豹戰車  「雲豹」戰車軍方代號為CM-32,是臺灣地區陸軍2005年定型的裝甲車。它的底盤是由CM-31加長後修改而來的,臺灣「工研院」機械所全程負責了這項工程的整體技術改進。"
  • 重現兩岸對峙 《最後一炮》雲豹步戰車戰力分析
    中國現代戰爭競技網遊  裝甲對決新版本火爆進行中  《最後一炮》官網:http://ff.zqgame.com/index.html  不限號,不刪檔,註冊即玩,告別激活碼,現代戰爭來臨  《最後一炮》雲豹步戰車  臺系軍事力量代表 陸軍定型裝甲車
  • 臺灣軍工自行研製的步兵戰車---「雲豹」裝甲車
    "雲豹"戰車軍方代號為CM-32,是臺灣地區陸軍2005年定型的裝甲車。20世紀80年代初期,臺灣軍方從美國購進約300輛"突擊隊員"V-150輪式裝甲車,不過,V-150戰鬥全重不到10噸,乘員3人,載員2人,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後期,其性能已經明顯落後。
  • 連零部件都用大陸產的,「雲豹」變「病貓」 「臺獨」分子哪來的...
    臺「防務部門」於2018年底剛剛發布消息稱,由臺灣自製的30釐米鏈炮型「雲豹」八輪裝甲車已完成戰術驗證測評,將正式量產,預計2023年完成量產284輛,其中都是裝備了30毫米機關炮塔和105毫米反坦克炮的新型號。
  • 「雲豹」變「病貓」 蔡英文「逃命裝甲車」藏21項缺失
    圖為「雲豹」八輪裝甲車(來源:臺媒)海外網1月4日電臺灣「防務部門」18年底剛確定增購284輛「雲豹」八輪裝甲車,如今還未正式量產,便傳出消息稱有21項重大缺失,連引擎組件都會漏油,且零件無法更換,網友戲稱「雲豹」變「病貓」。
  • "雲豹"變"病貓" 蔡英文"逃命裝甲車"藏21項缺失
    21項重大缺失,連引擎組件都會漏油,且零件無法更換,網友戲稱「雲豹」變「病貓」。據「東森新聞網」報導,臺「防務部門」於2018年底剛剛發布消息稱,由臺灣自製的30釐米鏈炮型「雲豹」八輪裝甲車已完成戰術驗證測評,將正式量產,預計2023年完成量產284輛,其中都是裝備了30毫米機關炮塔和105毫米反坦克炮的新型號。
  • 新步兵戰車服役,臺灣掙扎了13年還是結結實實做了「凱子」
    據《軍事維基》報導,臺灣當局宣布,島內自行研製的CM-34步兵戰車已經投入訓練。第一批CM-34已經在2019年交付臺灣南部戰區聯合訓練中心,2020年開始進行野外導航、用30毫米炮射擊靜止和行進間目標等任務,以及發射煙幕彈。臺灣方面表示,總計將採購284輛CM-34。
  • 戰車剎不住!臺防務部門再陷新聞風暴
    臺陸軍「漢光」演習預演戰車16日上午翻落網紗溪昨天,共有20輛勇虎戰車、10輛雲豹甲車接受聯營實彈測考,10時5分欲回營進行第二階段操演,途中經過網紗溪橋時,載有5名軍士官兵的第5輛戰車不聽使喚,向前直衝翻落橋面
  • 馬英九視察臺灣自製「雲豹」裝甲車
    臺灣《自由時報》報導,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昨天(11日)視察了臺北的「軍備局」202工廠,在視察期間,正在製造的新型「雲豹」步兵戰車首次亮相。據悉,這種戰車安裝美制30毫米機關炮,取代了此前被批評「威力不足」的臺灣自製20毫米機關炮。目前這種戰車尚在等待臺軍的相關測試,計劃2017年開始生產,預計生產數量為284輛。
  • 蔡英文「逃命」的裝甲車又來了,網友:「雲豹」變「病貓」
    近日,民進黨當局不斷進行「戰備任務訓練」,其中「雲豹」裝甲車的出現引發網友熱議。島內媒體表示,10月27日凌晨,一輛被偽裝成工程車的裝甲車現身街道,為達到更好的偽裝效果,甚至在車身標有起重字樣,並且該裝甲車被臺方指定為戰時「逃命」用的裝甲車。
  • 臺灣雲豹裝甲車命運多舛 280輛建造案難產
    中國臺灣網4月8日訊 據臺灣「東森新聞雲」報導,臺當局防務部門想以「最有利標」建造280輛雲豹甲車,但卻因廠商意願不高流標;而本預計在4月3日再度開標,臺當局防務部門又臨時公告要修改招標文件,延後到4月18日。
  • 臺灣雲豹裝甲車命運多舛 280輛建造案難產(圖)
    雲豹裝甲車。(圖片來源:臺灣「東森新聞雲」)  中國臺灣網4月8日訊 據臺灣「東森新聞雲」報導,臺當局防務部門想以「最有利標」建造280輛雲豹甲車,但卻因廠商意願不高流標;而本預計在4月3日再度開標,臺當局防務部門又臨時公告要修改招標文件,延後到4月18日。
  • 臺海兩岸8×8輪式戰車 大PK--中國數字科技館
    500億元新臺幣(因原材料價格上漲,勢必追加預算)。「雲豹」設計團隊整合「人機工程」觀念,使得油門踏板、座椅、儀表配置、空調出風口等細節能便利使用者,就連座椅材質也反覆試用,以兼顧舒適性與貼身性。而「雪豹」雖然改善了以往大陸裝甲車輛設計粗糙、結構簡單、舒適性差等問題,例如配備車外監視攝影機、車內空調以及降噪減震器材等,但許多設計細節仍有改進的空間。
  • 馬英九參加臺灣政軍演習遭大陸遊客圍觀 危機撤離計劃及雲豹「萬鈞...
    臺灣「國安會」在「政軍兵推」後表示,此次兵推有效提升當局因應能力,凸顯臺方一貫的「止戰促和」原則,未來將每年實施,以強化各部門的整合效率。這是臺灣首次針對東海及南海發生事端進行「政軍兵推」,又正值臺灣與菲律賓在南海發生摩擦的敏感時刻,因此,臺灣「國安會」及相關部門對兵推的大部分過程都極為保密。但馬英九的行蹤卻成了最大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