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運動康復行業的發展,越來越多運動人群和體能瑜伽教練將目光投入進來,也讓越來越多人了解到:運動康復可以解決更多問題。
運動康復的著手點為:結構和功能的處理。但是只進行這兩個階段,運動康復的水平只能改善的正常生活層面;運動康復往往是以恢復日常及避免再次出現運動損傷為目標,所以想要達到避免出運動損傷的層面,就必須要在結構和功能處理後,進行整合的訓練。
這就是運動感知覺的訓練。因為人體是一個複雜的整體,單純的處理關節或是肌肉是往往不夠,還需要進行神經系統方面的訓練。
運動感知覺系統主要是指感覺信息通過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與運動反饋相聯繫,形成一個體內信息的傳遞迴路系統。機體接收到外界的信息,將其傳入中樞神經系統進行處理,再將處理後的信息傳遞給運動系統,隨後產生動作,再將更多的反饋信息傳回形成循環迴路。
提到信息傳遞,就不得不說到信號的採集了,而信號採集主要由感受器進行。
感受器:採集外界的刺激,轉化為信號傳遞給神經系統的基礎設備。
在機體存在三種這樣的感受器:機械感受器、肌肉感受器、外周感受器。其中我們常說的本體感覺就是通過外周感受器來進行傳遞的信號的。
機械感受器:主要是指關節囊中的感受器,表現在當關節活動受限時被激活並傳遞關節的位置信號。肌肉感受器:主要指的是肌梭和腱梭。肌梭位於肌肉內與肌纖維平行排列,可以感受肌肉的長度和肌纖維收縮的速度變化;而腱梭位於肌腱和筋膜覆蓋的區域內,感受的是肌肉的收縮變化。外周感受器:位於皮膚上的專門感知觸覺信息的感受器,當皮膚是不同的位點在關節活動範圍內收到牽拉時,這些感受便會提高本體感覺的信號。例如:當膝關節伸直時,大腿後側的皮膚緊繃,便產生了膝關節伸展的信號。而且外周感受器不光是本體感覺的感受器,它還包括溫度感受器、疼痛感受器等,都會為機體提供傳入的信號。感受器對姿勢反射、關節穩定和動作控制有著重要的意義,而人體內有三個區域主要來完成信號的輸入,這三個區域分別是:足底、骶髂關節和頸椎。
足底,主要是傳遞人體對姿態的感知的信號,使得機體可以完成獨立維持身體直立、並感知姿態的擺動。當足底的感受器使用時,其視覺信號便會代償足底反饋,常見的有下樓梯時無意識的踩空、平地的摔倒,都是由於這種信息傳遞出現問題而出現的。
骶髂關節,它可以協同下肢和軀幹直接的力量傳遞來影響本體感覺、步態和姿態,所以它通常性的下背痛功能紊亂的源頭。儘管骶髂關節式微動關節,本體感覺的功能紊亂很有可能就是骶髂關節的功能的原因。
頸椎,通過頸椎小關節傳入的信號來維持姿態的穩定,並對頸椎的疼痛有一定的影響。在嬰兒時,原始反射中緊張性頸反射與頸部的位置相關,而且直接影響了軀幹。同理,慢性頸部功能紊亂的人也會出現平衡能力較差的特徵。
說完了信號的採集,我們再說一下信號的處理和動作的輸出。
信號的處理,即中樞神經系統處理,主要通過三個遞進式的層面進行信號的處理:脊髓(無意識的水平),皮質下(潛意識的水平)和皮質水平(有意識水平)。
動作的輸出,主要通過α和γ兩個運動神經原來控制,其中α運動神經元接受指令支配隨意運動,γ運動神經元調節肌纖維長度變化。兩者共同完成動作的調控。
運動感知覺訓練,主要是通過主動和被動的激活傳入神經,從而對平衡和姿態的控制產生影響。一般訓練的時間為一組5-20秒,最多不超過2分鐘,重複次數根據動作難易度選擇。通常從以下4個方面進行:
1. 增加本體感覺的輸入信號的量和強度,可以通過敲擊、輕刷和筋膜球等手段來刺激足底、頸部深層肌肉和骶髂關節區域來實現。如筋膜球放鬆足底、頸部深層和敲擊骶髂關節。
2. 通過進行對姿態穩定的主被動練習, 強化關節反射性穩定能力,以此來激活之前提到的皮質下通路。如:各種姿態的控制,遵循發育規律從仰臥位和俯臥位練習,再進行爬行、跪姿、坐姿和站姿的訓練。
3. 改善支撐面和動作的動靜態,可以進一步強化感覺訓練,一般從穩定平面到不穩定平面。如:平地、泡沫墊、平衡板,睜眼到閉眼等;動作從今天保持到動態抗阻。
4. 重心的控制,可以進行多樣化的訓練,包括負荷變化、幹擾、上下肢移動、振蕩和脊柱的穩定。
今天關於運動感知覺的訓練就到這裡,下次我們繼續分享,如何具體進行運動感知覺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