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背山》:愛是與生俱來的能力

2021-01-10 影世放映機

電影《斷背山》改編自同名短篇小說,講述了20世紀70年代初,發生在一對美國牛仔——恩尼斯與傑克之間不被世俗所容的同性愛情故事。導演李安用他帶有東方意蘊的導演手法將一個敏感且小眾的故事娓娓道來,最大限度地獲得了東西方觀眾在不同文化與性別取向下的認同與共鳴,並憑此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一部游離於主流意識形態下的小成本影片能取得這樣的成功甚至連導演本人都感到意外。那麼,這部吸引了無數觀眾、超越性別取向與文化差異得到審美快感的影片一定包含可以多重讀解的話語慰藉。

一、主流意識形態下的身份認同障礙

「同性戀的認同涉及兩個軸心:自我的發現和他人的注視。」由此可知,身份認同包含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其中,自我認同是指某種特定的解剖學性別的人,在性方面受到有同種解剖學性別的人的吸引,並對自己的這種傾向進行自我認知。社會認同是指某個群體的共同認識或認知。而主流意識形態下的異性戀話語權威很大程度上在這兩方面對同性戀者的身份認同進行了阻攔和隔斷。恩尼斯代表的是自我認同的缺失,傑克代表的是自我認同和社會否定之間的矛盾衝突。

當今社會,儘管已有多國在同性戀婚姻合法化方面取得成功,但性觀念保守甚至滯後的國家仍佔據極大比例。以中國為例,李銀河曾多次提出同性戀婚姻合法化提案,都沒有獲得批准。2001年,中國精神科將同性戀從疾病類別中剔除,但民間看法和主流思想仍然認為同性戀是一種病態,這種情況最集中地表現在學校、家庭、傳媒等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對意識的篩選和壟斷。例如,在傳媒界,廣電總局擔任著指定和規整社會規範的作用,而這種規範是由大多數人所在的立場(異性戀立場)決定的,是一種披著公正外衣的偏頗性,因此所有確定性的同性性鏡頭甚至性意味的影片都會被刪減甚至禁止在院線上映。國家意識形態的否定使得社會認同缺失,而社會認同的缺失又反過來加固了國家意識形態,這就是問題的癥結所在。

影片的故事背景是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那時的意識形態比如今的中國更為保守,「反同」意識不僅體現在思想上,更外化於行動上。恩尼斯小時候曾目睹兩位同性戀者被打死,留下十分嚴重的心理陰影。他在得知傑克意外死亡的消息後,閃回了一段童年記憶的畫面,這段閃回有兩層意思,表層含義是由此來強調恩尼斯的童年陰影的嚴重性,連傑克意外死亡都能引發他的聯想;深層含義是隱喻傑剋死於「反同」人士的毆打。雖然導演沒有明確表明這段閃回的意味,但是在那個年代,傑克的家人因其同性戀身份而感覺羞恥,進而隱瞞真相是很有可能的,故事發展的動力應該來自人物性格所賦予情節內在衝突的張力,若以一個特殊的意外事件來左右情節的發展,則是一個拙劣的編劇手法。傑克是自我認同與社會認同相牴觸的犧牲品,他的死亡既表明了主流意識形態對個體的碾壓,又激發了恩尼斯的自我認同,當恩尼斯對著那件血衣說「我發誓」的時候,他完成了個體意識的覺醒。

二、虛實結合的敘事結構

整部影片分為四部分,採用單線—雙線—單線的循環,第一、四部分是單線敘事,第二、三部分是雙線敘事,影片二元敘事的結構非常工整,從未出現過傑克和恩尼斯之外的第三視角。無論是在單線還是雙線中,導演都選擇了恩尼斯為第一視角,刻意模糊了傑克的線索。比如在雙線敘事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詳寫了恩尼斯的家庭生活,包括他和老婆的聚散離合、和酒吧侍女的情感糾紛以及他與女兒的互動,這些都刻畫得十分詳細。而傑克的家庭生活只有幾場戲簡單地說明,他和妻子之間的矛盾,他去找男妓的事情都是通過他和恩尼斯的對話才明確透露給了觀眾。導演甚至將傑克的死亡都做了虛化處理,由恩尼斯做出行動,從電話中得到傑剋死亡的消息以繼續敘事。在單線敘事的第一部分中,鏡頭跟隨著恩尼斯尋找食物,鏡頭之外的傑克在做什麼觀眾並不知道。兩人分離時,李安用了三個短鏡頭來表現傑克,而用長鏡頭記錄恩尼斯痛苦嘔吐的過程和對路人的聲嘶力竭,深入地刻畫了人物極度痛苦的內心世界。

虛實結合的敘事結構首先使影片在結構上有了主次之分,「詳略得當」的影片結構更加具有藝術之美,並使影片主題得以突出;其次,這種處理方式也和人物形象的設置有很大關係,相比於傑克的外顯型性格,內隱的恩尼斯甚少通過語言或者行動展現內心,因此需要更多刻畫來呈現人物形象,簡單來說,就是「加戲」。導演選擇將恩尼斯作為第一視角,以傑克的故事線索進行側面敘事,以「實」引「虛」,以「虛」補「實」,在平衡結構的同時,也有力地控制了影片節奏和敘事張力,取得了不錯的藝術效果。

三、挖掘共性、彰顯個性的人物塑造

史蒂文·史匹柏認為主人公的塑造是決定影片成功的因素。《斷背山》的主人公設置既挖掘了男性的共性,又彰顯了人物的個性;既展示了同性之戀的不易,又書寫了人性的掙扎與猶疑。這是影片超越國別與性取向群體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首先,很多電影一旦涉及同性關係的人物構建,便總是強弱分明。通常一個男性位於強勢與主導地位,另一個男性則屬於被保護與照顧的一方,無論是體力還是心靈都處於弱勢,似乎扮演著傳統男女關係中的女性角色。以《霸王別姬》《藍宇》《春風沉醉的夜晚》為例,程蝶衣、藍宇和王平三個角色的共性是陰柔、依賴性強、對愛情有著超常的執念,都遭遇了愛人的「背叛」,在書寫「男子負心戲」母題的同時完成了類型電影人物構建的模式化。韓國電影《王的男人》更是將這種模式化的「女性特質」符號化。這種「性錯位」式的角色設置成為此類型電影模式化與符號化的最大表徵,又因為電影作為大眾傳媒的獨特性使其成為異性戀群體對同性戀群體形成認知偏差、心理不適,甚至歧視與嘲弄態度的最大信息來源。《斷背山》中主人公的人物設置則是兩個男人味十足的男人。他們有力量,能吃苦;他們身體健壯,心靈堅強;他們勞作,打架,牛仔競技。恩尼斯與傑克除了性取向為同性,其他特質與大眾視角下的男性並無二致,換言之,他們符合大眾對其男性的身份認同,這種設置手法很大程度上消弭了異性戀群體對同性戀群體不健康的既定認知,完成了以異性戀認同為主導的社會認同的第一步。

另外,剖開同性戀情的外殼來解構文本,其核心主題為「理智與情感的衝突」或者「個人與社會的對立」。婚外情、現實對愛情的打擊、親情與愛情的抉擇極具普世性。就如李安所說,他想表達的是所有人的愛情,無論是牛仔還是同性戀都只是故事所借用的表象。這種刻意突出人性共通之處的方法,深入了人們最隱秘的內心,把人們為了生存而選擇的痛苦、委屈描寫得淋漓盡致,這就完成了社會認同的第二步。「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斷背山」被指每個人都有同性戀傾向,筆者認為這是一種誤讀,李安想表達的是,每個人在主流意識形態下,為了生存或多或少都壓抑和放棄過自己真正的欲望,正如恩尼斯的一句臺詞:「沒有辦法改變的事,就只能忍受。」

其次,影片採取了二元對立的人物性格塑造。恩尼斯的人物形象是內斂、穩重、現實主義的,傑克的人物形象是陽光、衝動、理想主義的。下山之際傑克的嘻嘻哈哈引來了恩尼斯的情緒暴怒,總是考慮家庭責任與社會眼光的恩尼斯也讓傑克痛徹心扉地說「想戒掉他」。截然相反的兩種性格成為二人矛盾衝突的來源。

李安在塑造這兩種典型性格時,除了營造戲劇衝突的需要,顯然還蘊含了中國哲學在其中。恩尼斯身上投射出大部分中國人踏實、穩重、略帶刻板的性格,他「一直吃豆子也行」的性格特點與他服從一切教條相對應,無論是社會的、父親的,還是農場的。傑克則是李安心中最能代表中國文化中最高理想人物的人。林語堂認為,一個人有自由意識、放蕩不羈的愛好和淡漠的態度,他什麼都無所謂,才能深切熱烈地享受人生。傑克有爭取愛情的自覺性、牛仔競技的愛好和對家庭的淡漠態度,但他並非什麼都無所謂,因此他才會被恩尼斯所限,也正是這種牽絆,才更加深了衝突的深刻性和文本的悲劇性,並由東西方文化的交融產生國別之間的情感共鳴。

四、平實雋永的視聽效果

影片視聽語言的運用也蘊含著東方審美下的含蓄與詩意。這種含蓄與詩意首先體現在構圖上,李安在影片中用大量空鏡頭傾盡心力地描繪了懷俄明州的廣漠景色,廣闊蔚藍的天空,連綿起伏的山巒,遍布四野的羊群,營造出一個既遠離都市世俗又不失男子血性的世外桃源。與壯闊自然對世俗的消解相對應,李安在展現人與環境的關係時採取了中國傳統繪畫中「留白」的構圖技巧,將人物放置在畫面一角,以自然的偉大反襯出人類的渺小,一虛一實,虛實相生,影片中的悠遠韻味在中國傳統美學的浸潤下顯得更加意味深長。

其次,影片主色調為冷色調,色彩作為一種表義符號,冷峻的色彩傾向和風格營造出一種壓抑的氣氛,也為之後的悲劇結局奠定了整體基調。導演更讓色調參與敘事,傑克與恩尼斯關係進一步發展時,以火光作為有色光源使畫面呈現暖色調,二人關係面臨危機時,天氣突變,狂風暴雨下陰冷的色調佔據了銀幕。

在鏡頭運用上,導演手法非常平實,多用長鏡頭。巴贊認為過多的蒙太奇會破壞影片的真實性,是「非電影化的」。毫無疑問,鏡頭剪輯一定會代入創作者的主觀情緒,李安迴避了這一點,他儘量客觀地記錄主人公的感情而不多加評價,一是出於人道主義的尊重,這也是李安電影的一貫風格;二是許多反映同性戀的影片會著重描寫異性戀群體對同性戀群體的迫害,以達到為同性戀群體維權的目的,而實際上卻恰恰激發了異性戀群體想先為自己「維權」的逆反心理。李安刻意淡化了這一點,準確來說,他將這種「迫害」做成幕後戲,而將重心放在記錄這段愛情上,以增強觀眾的同理心。與那些用力過猛的影片相比,這樣的處理手法反而更能打動觀眾的心靈。《斷背山》的原著故事描寫的本就是一對一年只能見一次的愛人,導演在影片中更刻意減少了性愛鏡頭,用紀實感更強的長鏡頭展現細節、表達情緒,冷靜細膩地講述這段柏拉圖似的愛情故事,鏡頭之間儘是東方式的婉約之美。

最後,導演採取了諸多含有象徵意味的意象和道具,比如影片中的羊,在英文中,羊群有社會的意味,傑克和恩尼斯作為牧羊人一直游離於羊群之外,象徵他們邊緣人的身份。兩人發生關係之後,羊群與別人的羊群混在了一起,隱喻著一種無秩序的誕生。李安還使用了中國文化裡代表思念與純淨的月亮意象,每次傑克與恩尼斯在一起的時候,都是月圓之時,既象徵了他們感情的純淨與美好,又暗含他們只有在互相擁有的時候才能感覺到生命的完整之意。

綜上所述,《斷背山》蘊藏著極大的情感張力和豐富的人文內涵,影片將個人慾望消解於時代洪流中的無力,責任與愛戀的交織,理智與情感的掙扎,東方審美與西方背景的交融完美地結合起來,以平實卻多義的鏡頭語言將其發揮到了極致,在文本具備人文內涵的同時又兼顧了藝術價值,這正是本片取得巨大成功與廣泛認可的重要原因。

相關焦點

  • 《斷背山》:愛是無法泅渡的河
    世間種種深情見過,卻被《斷背山》中的感情深深震撼,久久難以平靜。這是描述同性戀情的電影,更是一部關於「愛」的電影。《斷背山》改編自安妮普露的同名小說,講述了1963至1981年美國兩個男人之間的情愛。19歲的傑克與恩尼斯因為同在牧場打工而相識、相愛。與世隔絕的斷背山,他們白天在高山牧場艱苦的環境中牧羊,晚上看守羊群。
  • 《斷背山》觀後感
    拋卻張藝謀和馮小剛,陳凱歌有《霸王別姬》,王家衛有《春光乍洩》,但看過李安的《斷背山》後,我覺得李安的作品絲毫不遜色於他們兩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要超過他們。相比於陳凱歌的《霸王別姬》,《斷背山》的切入點相對要小,也更容易讓人將著重點放在兩個個體之間,因此《斷背山》中的個人間的感情也更細緻更深切,而《霸王別姬》將兩人置於一個極大的社會動蕩的背景中,在這個大背景下兩個人飄搖的命運和個體的生存佔據了很大部分,由此也使得兩人本就不太存在的「愛情」空間很小。
  • 嚮往的生活,在無法登上的斷背山
    《斷背山》海報《斷背山》的配樂一直很隱忍,多數是用吉他先彈幾個單音,然後再掃一下弦,就這樣躲藏在電影的角落低吟著。如果牽強附會一下,單音像沉默寡言的恩尼斯,掃弦像熱情主動的傑克。恩尼斯的衣櫃門「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斷背山。」這句話最悲傷的意味在於,斷背山只能在心中,不能在眼前。仿佛是藝術家腦海中的完美作品,因為太完美,以至於無法存在於不完美的現實裡。
  • 《斷背山》:值得分析的經典劇本
    《斷背山》是2005年李安導演的作品,由希斯·萊傑和傑克·吉倫哈爾出演,該片講述了兩個男孩在斷背山上相識,分開後各自結婚,相思20年的愛情故事。2005年第78屆奧斯卡獎,該片以8項提名領跑,最終獲得最佳導演獎,最佳原創配樂獎,最佳改編劇本獎。雖然沒有獲得最佳影片獎,但讚譽遠超過獲獎的《撞車》,這也被稱為奧斯卡歷史上最大的冤案。
  • 希斯萊傑生前瘋狂的一個決定,賭上了演藝生涯也要出演《斷背山》
    選擇改編《斷背山》的歐莎娜與莫特瑞,真是拿職業生命開玩笑。事實上連莫特瑞自己,原本也不想看這個故事:沒錯,一個拒絕讀《斷背山》的小說家,最終反過來將這個故事改編成劇本,然後帶著它敲遍各大電影公司大門。「我讀完之後瞠目結舌,」首先看到這顆珍珠的人是歐莎娜,「讀完《斷背山》,我感覺就像被一道雷電狠擊,它充滿張力。隔天早上我起床後,立刻請莫特瑞讀這篇小說。
  • 或許正是這些大牌明星的拒演,才成就了《斷背山》
    當時,《Brokeback Mountain 斷背山》一口氣拿下「最佳改編劇本」和「最佳電影配樂」共三項大獎。儘管最後和「最佳影片獎」擦身而過,但外界都深知背後其中的原因。《斷背山》這部電影是豆瓣TOP250榜單中的第94名,其經典程度可想而知。但這部電影幕後籌備了八年,電影最初定的導演並非「李安」。
  • 《斷背山》:愛是一種自然的力量,不應人為的劃定界限
    他們周圍是斷背山蔥鬱茂密的森林,陽光在有的地方被雲朵擋住,在山坡上形成大塊陰影,傑克去抱起落隊的羊羔,這時的配樂《Brokeback Mountain 1》溫馨祥和,主旋律輕柔的吉他彈奏,背景是一組提琴,最後一個音以吉他泛音結束,一如斷背山上波瀾不驚的湖。
  • 如何看待李安導演的同性電影《斷背山》?
    《斷背山》從原著故事的背景到影片中的所有元素都以牛仔為骨幹。美國觀眾對於《斷背山》的各種評價也主要是圍繞牛仔。雖然當代美國人真正體驗過牛仔生活的少之又少,可是世人從上個世紀開始已經把牛仔和美國劃上了等號。牛仔屬於美國,而美國從許多層面來看也的確在世界舞臺上扮演著牛仔。
  • 斷背百度雲網盤百度雲完整,斷背山資源高清中文字幕雲網盤下載,斷背山在線觀看也可下載
    這裡是老王,斷背山百度雲網盤百度雲完整,斷背山資源高清中文字幕雲網盤下載,斷背山在線觀看也可下載文末附領取方式。斷背山百度雲完整資源無刪減高清下載嘿,你想要的我都給你呀好不好。生活苦澀,但我希望你是甜的。
  • 斷背山:我只希望我知道如何戒掉你
    《斷背山》是由李安執導傑克·吉倫哈爾、希斯·萊傑、安妮·海瑟薇等主演的同性題材的電影。但是這部同性題材的電影卻並不像其他的同性電影,比如《藍宇》、《春光乍洩》、《美少年之戀》就是兩個男人之間的感情糾葛,《斷背山》將同性放入到了社會的大環境中。兩人都結婚了,而且還有子女,所以《斷背山》中兩個男人的糾葛牽扯到了家庭。
  • 電影資源推薦:斷背山 在線觀看
    斷背山導演: 李安編劇: 拉裡·麥克穆特瑞 / 黛安娜·奧撒納 / 安妮·普魯
  • 這部電影做了《斷背山》沒做完的事情
    《斷背山》是許多人心中的經典之作,並非針對異性戀或是同性戀而言。它超越了我們對於愛慣有的存在於差異之上的定義。作為好萊塢第一部撕下蒙在同性愛情上的扭曲面具的作品,固然是不可逾越的。但是,在2017年,當我們都在為《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瘋狂的時候,外媒發現了另一部《斷背山》。
  • 斷背山傑克被誰殺死的?
    讓我們根據主線故事情節裡的出場人物一一分析一下:埃尼斯和傑克在19歲時來到斷背山,為安奎爾先生牧羊,這年是傑克來的第二年,從山上下來之前,胖子安奎爾先生就已經知道了兩人的關係,不過一直沒有點破,作為目擊者如果他想動手,顯然絕不會等到二十年之後。埃尼斯的妻子阿爾瑪親眼目睹了兩人擁吻、並且多年來一直偷偷約會。
  • 「斷背山」續:世界上沒有一樁愛情是錯誤的
    沒錯,就和《斷背山》的主角設置一樣。草地、羊群、和兩具充滿欲望的肉體。因此被稱為是「英倫斷背山」。男主A,迷茫小狼狗。約翰尼是約克郡土生土長的牧羊人。豆瓣有短評戲稱《上帝之國》是:「李安粉絲拍得斷背山的同人片」。
  • 斷背山
    對埃尼斯來說,這意味著香菸罐裡得存上個10美元。那年春天,他們都急著找工作,於是雙雙和農場籤了合同,一起到斯加納北部牧羊。合同上兩人籤的分別是牧羊人和駐營者。夏日的山脈橫亙在斷背山林業局外面的林木線上,這是傑克在山上第二次過夏天,埃尼斯則是第一次。當時兩人都還不滿二十歲。
  • 李安談《斷背山》:我半睡狀態拍的,想拍個沒人看的,卻得奧斯卡
    近日,在復旦大學接受採訪時,李安被問到一個奇怪卻又讓不少觀眾好奇的一個問題:「李導是完全的直男,但他怎麼能把《斷背山》拍出來?」這種帶點惡趣聞的問題,想必讓不少對影視創作的觀眾都很感興趣,但真要從創作角度來看,這樣的問題就有些離譜了,身為一個創作者,創作虛構人物、用同理心揣摩人物內心是最基礎的必備能力。對虛構人物,可以「理解」,不必「成為」。
  • 《斷背山》希斯·萊傑猝然辭世
    1979.4.4-2008.1.22  本報訊曾主演《斷背山》的澳大利亞籍演員希斯·萊傑(Heath Ledger)1月22日凌晨被發現死於其在紐約曼哈頓的寓所,死時身體赤裸,身旁散落著一些處方安眠藥片。紐約市警方認為其死亡可能與服藥過量有關,也不排除自殺的可能。
  • 希斯·萊傑討厭人們開《斷背山》玩笑!這是愛情故事,不要嘲笑它
    導語:希斯·萊傑討厭人們開《斷背山》玩笑!這是愛情故事,不要嘲笑它近日,「老吉」傑克·吉倫哈爾在接受採訪時,再度談到了當年參演《斷背山》帶給自己的影響,他表示,這部電影充滿驚喜,《斷背山》在很多層面影響了自己的演繹生涯。
  • 小李子曾拒演《斷背山》,當時的好萊塢大牌都不願意出演這部電影
    《斷背山》是李安導演的同性題材電影,曾獲得第78屆奧斯卡八項提名,並且最終斬獲了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與最佳電影配樂三項大獎。這部經典之作於2005年上映後,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對「同性之愛」的熱烈討論,可以說是影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一部作品。
  • 李安《斷背山》古斯塔沃·桑託拉拉的音樂如泣如訴丨似另一版梁祝
    影片《斷背山》是一部美國愛情片,由華人導演李安執導,好萊塢著名影星傑克·吉倫哈爾、希斯·萊傑、米歇爾·威廉士和安妮·海瑟薇等傾情出演。美國懷俄明州,傑克與恩尼斯一起長大。兩個男人之間發生了同性之間的真愛,來自世俗的巨大偏見和壓力讓這一段複雜的關係飽受折磨。最終,廝守一生的願望因傑克被發現同性戀身份被殺後而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