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早期,打牲烏拉總管衙門向盛京(今瀋陽)進貢各種蘑菇,當時寫作「蘑菰,種類不一,有黃者青者,又有凍青、羊肚、蒿子、雞腿、銀盤、粉子、麅子腚等名,歲採厚而佳者入貢」(《盛京通志》)。
蘑菇,菌類,生長於林木地面、樹幹及倒朽木上,形狀有傘狀、耳狀、頭狀、花狀,顏色有白、紅、棕、褐、黑等。蘑菇營養豐富,高蛋白低脂肪,胺基酸種類齊全,含有粗纖維素和碳水化合物等,是味道鮮美的山珍,多夏秋間採集,也有深秋及初冬採集的,如猴頭蘑和元蘑(又稱凍蘑)可在初冬採集。蘑菇可鮮食,大多曬乾備用,食前用溫水泡發,可燉,可炒。進貢的蘑菇當鹽漬或曬成幹品,要求個體規格整齊,無蟲蛀,無腐爛黴變,去除雜質,尤其是松蘑,多要求採集初生幼體,採後送吉林將軍府果子樓,然後隨其他物品一起送貢。
雞腿蘑,菌蓋為馬鞍形,有不規則的裂片,夏季雨後採摘,適於燒燉。雞油蘑,菌蓋幼時凸出,呈山丘狀,後漸展開近圓形,中央下陷像漏鬥,秋雨後採,可燒扒燉炒,還有藥用價值,有明目、利肺、健胃的功能。松茸蘑,又叫鬆口蘑、松蘑,菌蓋幼時呈球形,漸成半圓形,秋季採收,食用可燒、扒、燉、蒸、炒等,如「五彩松茸蘑」、「清湯松茸蘑」等,我國民間有諺:「海裡鯡魚籽,地上好松茸。」其可補腎壯陽,能改善更年期分泌紊亂,所以有「菇中之王」和「松茸賽鹿茸」之說。松茸蘑要求生長環境的條件非常嚴格,菌絲體必須寄生在樹齡20年以上的美人松鬚根上,美人松的周圍,還要有柞樹、金達萊、苕條等植物,土壤是粗砂土,地表要覆蓋腐殖土,還要含有一定的酸鹼度。元蘑又稱黃蘑、凍蘑,菌蓋扁,半球形,後展開成扇形,晚秋生於椴樹的倒木、枯乾及伐木樁上,榆樹、柳樹、赤楊樹活體立木上也有生長,晚秋和初冬採摘,可舒筋活絡,強筋壯骨。羊肚蘑,菌蓋圓形、卵形或橢圓形,中空,外面有無數凹坑,類似翻過來的羊肚,春末夏初採摘,味極鮮,為蘑菇中珍品,可燒、扒、釀,如「釀餡羊肚蘑」、「扒羊肚蘑」等,入藥有健脾、理氣、化痰的功能。榛蘑,夏秋生於闊葉林、針葉林多種樹的根部,夏秋採,藥用有祛風活絡、強筋壯骨的功能,是吉菜中不可缺少的菇料,東北人喜食的小雞燉蘑菇,就是用的榛蘑,它還是滿族人喜食的火鍋不可缺少的山珍。
不能不重點說一下的是「麅子腚」,又叫「麅子尾」,是「猴頭蘑」的俗稱,圓圓的白茸毛下垂。猴頭蘑又稱對臉蘑、鴛鴦蘑,因為它是對生的,找到一個,在不遠的相對地方,就能找到另一個,多生於柞樹的立木、枯立木和倒木上,夏秋雨季,尤其八九月份,繁殖最快,不怕凍,所以有的人初冬還上山採摘。猴頭蘑營養價值極高,有「植物肉」之稱,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猴頭、燕窩、熊掌、鯊魚翅」是山珍海味中的上品。猴頭蘑藥用能利五臟,助消化,用猴頭菌絲製成片劑,對消化道腫瘤和十二指腸潰瘍療效顯著。
在清朝吉林圍場和長白山區有不少關於蘑菇的民間故事,如蘑菇圈的故事,說是皇帝來此打圍時,將馬拴在樹上,馬轉圈時便溺,蘑菇就一圈圈地長成一大片,一找一大圈,找到一片就夠一個人採的,松茸蘑就是一圈一圈生長的。(文/姜劼敏)
更多信息請登陸中國食用菌商務網查看,http://www.mushroommarket.net
[歡迎加入中國食用菌微信公眾大社區,微信號cnmushroom,服務熱線400 066 7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