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過《舌尖上的中國》的雁來蕈有多野?身價高到豬肉都追不上

2021-01-14 有間食堂

世界第一部研究食用菌的專著是我國宋代陳仁玉撰寫的《菌譜》,雁來蕈就被他著筆墨來誇讚了一番,它覺得雁來蕈可愛的理由就是「凡物松出無不可愛」,對於其它菇類,他就懶得多誇了,就不提他把紫蕈列為下品,對四季蕈就乾脆說它「不入品」的事了。

沒有登陸到《舌尖上的中國》之前,這個被稱為雁來蕈的菌名氣明顯有點弱,相比較那些耳熟能詳,名聲震天的雲南菌來說,雁來蕈的存在感並不強烈,雖然它也有過被諸多文人加持過的顯赫經歷,那些古時的文人嘗過它的味道後,在當時沒有朋友圈可以炫的情況之下,無言以表,唯有寄情於詩歌來頌揚它的不凡。

雁來蕈一年有兩個生長期,每年農曆二三月飛燕營巢時,一場雪後它會在馬尾松林地帶草堆覆蓋所著的地方生長出來,此時它名為「燕來蕈」,到了農曆九月,秋季大雁歸來,還是在馬尾松林一帶尋找,又可以找到這些掩身在草堆中難以被發現「雁來蕈」。

因為要找到它,需要翻起蓋在它身上的草堆,有的地方就會說這是茅草菇,又因為它一年有兩期的賞味期,一是農曆二三月,一是農曆九月,人們依據它的出生時間稱它為三九菇,又有的地方會有桃花菌或重陽菌這樣的稱呼,當它的子實體幼嫩時傘蓋邊沿內卷,成熟後翻轉向上好似一隻只小喇叭,東北叫它喇叭張,新鮮的松乳菇,柔嫩爽脆,吃起來有點脆,遼西、承德一帶就叫它嘎吱蘑,這些都是民間根據它的生長特性起的各種好記的名字。

到今天為止,雁來蕈還沒有找到栽培的方法,所以想吃到它也只有保持耐心等著一年兩個賞味期的到來,農曆九月雁來蕈的生長周期會長一點,這個季節生長的雁來蕈比農曆二三月生長的要好吃,生於農曆九月,以寒露時生長的菌子最鮮美,此時採集的呈灰褐色,它的肉質肥厚鮮美,口感潤滑清爽,具有特別濃鬱的異香。

雁來蕈的個頭不高,一般常見的在4釐米到10釐米左右。但菌體卻很漂亮,通常的顏色為橘黃色或是褐色,夏季所生為橘黃色,秋天所生則為褐色,有人鍾情於大傘面的菌子,以為大即是好,實際是那種小小的菌子更加鮮美,但從採摘到存放也更加需要小心翼翼,菌體稍微有一點的折損的話,受傷之後的地方就會變綠色,一旦菌子變綠,吃的速度就要加快,否則鮮味會慢慢消散掉,因為難以保存,菌子會呈現出綠色,有外地不識的人會認為這是生黴了不敢吃,這恐怕也是導致雁來蕈無法更廣泛傳播的原因。

世界第一部研究食用菌的專著是我國宋代陳仁玉撰寫的《菌譜》,雁來蕈就被他著筆墨來誇讚了一番,它覺得雁來蕈可愛的理由就是「凡物松出無不可愛」,對於其它菇類,他就懶得多誇了,就不提他把紫蕈列為下品,對四季蕈就乾脆說它「不入品」的事了。

對於雁來蕈的讚美,還有流傳於湖北黃岡羅田地區的民謠:「三月松菇四月雞,九月松菇當老雞。」也是說明了它的鮮味與雞肉相比也可以不堪上下,在這句民謠中也是反映了不同季節出生的雁來蕈口感和營養價值不相同,這幾年雁來蕈的價格飛漲,秋天去菜市場,提著菇子的小販還會將菇子進行分類按等級出售,從最初的20一斤已經飛漲到過一百元一斤了。

在湘西一帶,此菌炒臘肉或燉土雞,是用來招待貴賓的硬菜。在溧陽、宜興、皖南一帶喜歡用它炒肉片、煲湯都風味極佳,鮮香無比,央視上介紹溧陽人的吃法是老鴨雁來蕈。鮮菌不易保存,人們為了留住它的味道,一是採摘回來不著生水入冰箱冷凍儲藏,雁來蕈味道得以延續並能令人更為驚嘆的吃法卻是熬成菌油或是熬成菌醬,取一小勺菌醬拌於麵條中,一碗麵條立見高下,尊貴無比,鮮氣無敵。

相關焦點

  • "老鴨雁來蕈"是劇組要做的 並非雁來蕈經典做法
    「老鴨雁來蕈」是劇組要做的  「扎肝」更是碰巧拍下的  昨夜,《舌尖2》第三集正式亮相,溧陽的雁來蕈連同該市的傳統食物扎肝被呈現在了全國「吃貨」眼前。揚子晚報記者昨晚聯繫了《舌尖2》劇組攝製地點溧陽深山水寨旅遊農莊的負責人葛亮,這位80後小夥子告訴記者,實際上「老鴨雁來蕈」並非溧陽食用雁來蕈的經典做法,而是按照攝製組的要求進行烹製的。
  • 「舌尖上的中國2」美食英文說法搶鮮看之三(組圖)
    剛看完《舌尖上的中國2》第三集,是不是還有意猶未盡的感覺呢?讓我們一起在一張張美圖中回顧這些人間美味,順便學習一下它們的英文說法吧。chestnuts 老鴨雁來蕈Old duck stewed with lactarius deliciosus 相關閱讀「舌尖上的中國2」美食英文說法搶鮮看之二(組圖)「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美食英文說法搶鮮看(圖)韓劇美食英語說法大串燒(中國日報網英語點津
  • 世界上最貴的兩種寵物,身價高到爆表
    寵物對我們而言更多代表的是家人的意味,所以即便寵物不是身價爆表,我們依舊會愛他們。但是這個世界上仍舊有一些寵物,身價爆表的高。這一類寵物大多都是用來彰顯一些富豪的權力和財力,更多的是一種象徵。喜歡動物的富豪們,捧高了一種又一種身價極高的寵物。
  • 中國人舌尖上的野味,口感不好的穿山甲,為啥被吃到消失?
    雖然說中國不是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但是土地面積也不算太小。由於地理位置十分不錯,因此就出現了非常多的資源,就好像是野樹、野果、野草、野生動物等等。它們都帶有「野」字,主要是因為都是自然生長出來,裡面含有很多豐富的物質,是能夠直接被身體所吸收,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啦。
  • 舌尖上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為什麼到今天仍然有那麼多人認為「野菜既美味又健康」?作者:宋金波,騰訊·大家專欄作者,資深媒體人,專欄作家,偏愛時政與財經。前林調隊員。前公務員。先後供職於瀟湘晨報、長江商報、東方早報等媒體,編寫評論,搞過財經。擔任過宏觀經濟研究員。專欄《林調隊筆記》,記錄在西藏十年間的人事碎片。
  • 天鵝還是野雁家裡飼養的大鵝他們的祖先都是
    18183首頁 支付寶 天鵝還是野雁家裡飼養的大鵝他們的祖先都是 天鵝還是野雁家裡飼養的大鵝他們的祖先都是 來源:網絡
  • 舌尖上的學問,你不知道的中國美食知識|馬蘭頭|涼拌|青團|春卷|...
    每到春天便悄悄爬上爬上心頭!青團就像大自然和人的約定一樣,如若吃不到,便會覺得悵然若失,一整個春天怕都是要白過了!    有這樣的說法,羊吃了沙蔥,肉質鮮嫩無羶味,人吃了,神清氣爽有精神。所以,維吾爾族就喜歡用野沙蔥包餃子和曲曲(相當於漢族的餛飩)。
  • 廣州十大粵菜館,上過舌尖上的中國!粵菜老字號你去過幾家?
    農場為餐廳提供新鮮的豬肉,雞肉和有機蔬菜。惠士嘉:鐵板煲,麻辣味蕾慧詩佳位於濱江宮,已有20多年的歷史。它在第二季熱門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A Bite of China)中有特色,這進一步推動了它的成名。自從電視播出以來,餐廳還開設了其他分支機構。餐廳的亮點是其「嘶啞的聲音」煲仔飯。經過多年的努力,這種工藝使得使用煲仔飯可以「熟練地烹飪任何配料」。
  • 地道川味臘腸,吃出舌尖上的年味兒
    說起地道的川味臘腸,想要鹹、甜、麻、辣都到位,要經過多道工藝,全程時長大約需要15天,歷經精選原料、分割切塊、配料攪拌、腸衣製作、灌裝成型、扎線排氣、晾曬發酵、煙燻冷卻等過程。如今工作在外的我,更是懷念充滿家鄉味的臘腸,可惜所在城市的地道川館子並不多,常常要跨越半個城市才能嘗上那一口家鄉味,每當熟悉的味道湧上舌尖時,瞬間就能回憶起記憶中的老味道。 後來工作越發忙碌,空餘時間越來越少,沒有精力再跑大老遠去吃家鄉菜,於是尋尋覓覓,終於找到了一家地道的川味臘腸,就是這款四川香腸,口感很地道。
  • 英文版《舌尖上的中國》竟比中文版還誘人 都因為這個男人
    我一直認為,只有中國才能拍出像樣的美食紀錄片,牛如BBC者,如果拍起英國的美食,估計最多拍三集——土豆土豆或者土豆。所以,讓咱們的美食走出國門很有必要。最近,一段英文版的《舌尖上的中國》在網上走紅,看過的人都說,耳朵,有福了。
  • 世界上身價最高的牛,高達23億盧比,沒事就愛來點威士忌!
    我國是一個人人熟知的美食大國因為我國地大物博,地區分得更是有特色,所以許多地區的人民也都各有各的特色,在美食方面亦是如此,但是無一例外的是,我國的很多居民都會吃豬、牛、羊、雞等動物,有時候甚至會吃其他野生動物,但這些佔少數,而且也不被允許,不過大概每個中國人都吃過牛肉,牛肉在我國的地位和豬肉相差無幾
  • 舌尖上的非遺|湖南傳統名菜——剁椒魚頭
    中國的美食種類繁多,中國人好吃也會吃,所以中國的美食分為那麼多菜系、那麼多做法、那麼多種類,只是為了愛吃的胃。瀟湘風味,以湖南菜為代表,簡稱「湘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以其油重色濃、主味突出,尤以酸、辣、香、鮮、臘見長。主要是由湘江流域、洞庭湖區和湘西山區三種地方風味為主組成。
  • 中國人到底有多愛吃?|舌尖上的中國|臘八粥|臘八蒜|臘八豆腐|大蒜|...
    如果奧運會上能把「吃」納入比賽項目的話,真不是我吹牛,中國國家隊在這個項目上拿金牌比桌球還要穩那麼一手。在中國,"吃"可以用來形容一切。工作不叫工作叫飯碗、嫉妒不叫嫉妒叫吃醋。拿人好處叫吃回扣,佔人便宜叫吃豆腐。以為沒錢了就沒法吃了?圖樣圖森破,我們還有「吃土」。
  • 船老大走進《舌尖上的中國》:展現家常海鮮做法
    本報特派記者 李英挺 攝 7月22日 南沙美濟礁海域 天氣:西南風8至9級、陣風10級、浪高3.5—4.5米  「瓊三亞11208」船主林鴻琪,是這次赴南沙捕撈船隊第四組長。「咦!那是《舌尖上的中國》裡的船老大呀!」在海上捕撈作業時,他被眼尖的央視記者認出。
  • 舌尖上的海南(5)—海南雞飯
    、海口市人民政府、海南國際經濟發展局、海南省歸國華僑聯合會主辦,海南省酒店與餐飲行業協會承辦的第五屆中國國際飯店業大會將於11月26日~29日在海南省海口市舉辦。記者有幸來到天涯海角的海南,帶你品味舌尖上的海南美食。 海南雞飯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地的傳統風味主食,起源於海南名菜文昌雞。海南本地名菜則直接稱之為「雞飯」。海南各地都有做雞飯和雞湯飯,但以文昌雞飯最為好吃和出名,一般都以文昌雞飯為正宗海南雞飯。 主要食材是雞肉和大米,主要烹飪工藝是燙煮。主要以海南文昌當地的白切雞為食材,同時配以雞油和浸雞水烹煮的米飯,故得名海南雞飯。
  • 舌尖上原汁原味的港城「鮮味」 你都嘗過嗎?
    為了保證海貨的新鮮,運輸車裡都帶著冰塊和海水,經過不到半小時至1個小時的車程,這些海貨就被送到了各大海鮮市場、酒店。如果是在海頭邊兒的飯店就餐,還能吃到剛剛上岸的活海鮮,想想都令人垂涎三尺。連雲港擁有200多公裡的海岸線,擁有全國著名的八大漁場之一的海州灣漁場。
  • 《舌尖上的中國》的旁白,居然就是《加菲貓》的配音
    一位個子不高的同學(後來知道這位同學叫張曉,日後的著名主播和陝西電視臺領導)站在架子床邊上,手扶著長條桌,目光炯炯地和我打著招呼:「朋友……」我激動地剛想接下句兒,他緊接著朗聲道:「你到過黃河嗎?你渡過黃河嗎? 你還記得河上的船夫拼著性命和驚濤駭浪搏戰的情景嗎? 如果你已經忘記了的話,那麼,你,聽,吧!」天哪,我像被閃電擊中,呆呆地焊在地上,任由黃河壺口瀑布般的聲浪衝刷。
  • 舌尖上的中國 廚房使用暖氣片推薦
    慧聰供熱採暖網 民以食為天,關注舌尖上的味蕾,關注廚房的鍋碗瓢勺,是中國人生活當中的重要方面。《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開播在即,受到萬眾矚目,目前在新浪微博上的熱度指數已經攀升至110多萬。在舌尖當道之際,廚房用暖氣片有哪些特點,更成為消費者選購產品、進行家裝的重點問題。
  • 寧鄉花豬,被他「烹」成舌尖上的文化大餐
    晚上到了長沙後,火車站有人給我湊了兩塊錢,讓我坐公交到汽車西站,然後我再走路到我哥上班的地方。那天晚上,我整整吃了8碗飯。這次的經歷,一輩子都難忘。」之後,羅建華在長沙找了個洗車的工作。一年後,他又去往廣州繼續打拼:在天河當過建築工人,在珠海進過廠,做過餐廳的服務員……2003年,他又再次回到了長沙,與別人合夥在黃土嶺開了一家飯店。「第一次創業,我便和餐飲結了緣。
  • 舌尖上的中國——鎮江美食篇
    嘗一口,酸而味鮮,香而微甜,不澀,存放愈久,味道愈醇,而且不會變質。這就是「三怪謠」中的「香醋擺不壞」。具有色、香、酸、醇、濃五大特點。色濃和味鮮,香而微甜,酸而不澀,存放愈久,味道愈香。用它作調料,可提味增香,去腥解膩,並具有開胃口,助消化的作用。鎮江香醋以優質糯米及黃酒糟為主要原料,各項指標都達到或超過部頒標準。鎮江香醋在海內外享有盛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