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部研究食用菌的專著是我國宋代陳仁玉撰寫的《菌譜》,雁來蕈就被他著筆墨來誇讚了一番,它覺得雁來蕈可愛的理由就是「凡物松出無不可愛」,對於其它菇類,他就懶得多誇了,就不提他把紫蕈列為下品,對四季蕈就乾脆說它「不入品」的事了。
沒有登陸到《舌尖上的中國》之前,這個被稱為雁來蕈的菌名氣明顯有點弱,相比較那些耳熟能詳,名聲震天的雲南菌來說,雁來蕈的存在感並不強烈,雖然它也有過被諸多文人加持過的顯赫經歷,那些古時的文人嘗過它的味道後,在當時沒有朋友圈可以炫的情況之下,無言以表,唯有寄情於詩歌來頌揚它的不凡。
雁來蕈一年有兩個生長期,每年農曆二三月飛燕營巢時,一場雪後它會在馬尾松林地帶草堆覆蓋所著的地方生長出來,此時它名為「燕來蕈」,到了農曆九月,秋季大雁歸來,還是在馬尾松林一帶尋找,又可以找到這些掩身在草堆中難以被發現「雁來蕈」。
因為要找到它,需要翻起蓋在它身上的草堆,有的地方就會說這是茅草菇,又因為它一年有兩期的賞味期,一是農曆二三月,一是農曆九月,人們依據它的出生時間稱它為三九菇,又有的地方會有桃花菌或重陽菌這樣的稱呼,當它的子實體幼嫩時傘蓋邊沿內卷,成熟後翻轉向上好似一隻只小喇叭,東北叫它喇叭張,新鮮的松乳菇,柔嫩爽脆,吃起來有點脆,遼西、承德一帶就叫它嘎吱蘑,這些都是民間根據它的生長特性起的各種好記的名字。
到今天為止,雁來蕈還沒有找到栽培的方法,所以想吃到它也只有保持耐心等著一年兩個賞味期的到來,農曆九月雁來蕈的生長周期會長一點,這個季節生長的雁來蕈比農曆二三月生長的要好吃,生於農曆九月,以寒露時生長的菌子最鮮美,此時採集的呈灰褐色,它的肉質肥厚鮮美,口感潤滑清爽,具有特別濃鬱的異香。
雁來蕈的個頭不高,一般常見的在4釐米到10釐米左右。但菌體卻很漂亮,通常的顏色為橘黃色或是褐色,夏季所生為橘黃色,秋天所生則為褐色,有人鍾情於大傘面的菌子,以為大即是好,實際是那種小小的菌子更加鮮美,但從採摘到存放也更加需要小心翼翼,菌體稍微有一點的折損的話,受傷之後的地方就會變綠色,一旦菌子變綠,吃的速度就要加快,否則鮮味會慢慢消散掉,因為難以保存,菌子會呈現出綠色,有外地不識的人會認為這是生黴了不敢吃,這恐怕也是導致雁來蕈無法更廣泛傳播的原因。
世界第一部研究食用菌的專著是我國宋代陳仁玉撰寫的《菌譜》,雁來蕈就被他著筆墨來誇讚了一番,它覺得雁來蕈可愛的理由就是「凡物松出無不可愛」,對於其它菇類,他就懶得多誇了,就不提他把紫蕈列為下品,對四季蕈就乾脆說它「不入品」的事了。
對於雁來蕈的讚美,還有流傳於湖北黃岡羅田地區的民謠:「三月松菇四月雞,九月松菇當老雞。」也是說明了它的鮮味與雞肉相比也可以不堪上下,在這句民謠中也是反映了不同季節出生的雁來蕈口感和營養價值不相同,這幾年雁來蕈的價格飛漲,秋天去菜市場,提著菇子的小販還會將菇子進行分類按等級出售,從最初的20一斤已經飛漲到過一百元一斤了。
在湘西一帶,此菌炒臘肉或燉土雞,是用來招待貴賓的硬菜。在溧陽、宜興、皖南一帶喜歡用它炒肉片、煲湯都風味極佳,鮮香無比,央視上介紹溧陽人的吃法是老鴨雁來蕈。鮮菌不易保存,人們為了留住它的味道,一是採摘回來不著生水入冰箱冷凍儲藏,雁來蕈味道得以延續並能令人更為驚嘆的吃法卻是熬成菌油或是熬成菌醬,取一小勺菌醬拌於麵條中,一碗麵條立見高下,尊貴無比,鮮氣無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