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楊紅麗 通訊員 周淑雲 常鑫海
「上世紀70年代,學校的基礎設施簡陋,土房房,泥凳凳,學生寫字在地上畫,每天回到家都是『泥猴子』。現在,山裡的學校都修了樓房,裝上了電暖,娃娃們一個比一個乾淨。」 說起改革開放以來教育的變化,高臺縣教體局教研室主任韓天禧感慨萬千。
今年55歲的韓天禧,曾在新溝初中、二中、一中任教37年,親眼見證了這三所學校的變化,別的不說,僅三尺講臺發生的巨大變化就讓韓天禧感受深刻:「以前,老師上課是一張嘴、一本書、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現在,上課不但用上了多媒體設備,而且電子白板都更新換代成了紅外一體機。」
多媒體教學課堂。
在韓天禧的記憶中,曾經三尺講臺的課桌是用土塊壘起來,一塊刷上黑墨汁的木板用來當黑板,每隔一段時間,還要重新刷墨汁。「土桌」上放的那本教科書可以翻來覆去地使用很久。一支粉筆要用到只剩粉筆頭,還把粉筆頭攢起來送給學生。
「40年前,我在新壩上班,那時候,山上有3所初中,每年8、9月份,學校師生的頭等大事就是和煤、砌煤塊。冬天教室裡弄個馬槽爐子,加幾塊土、煤、麥草皮混合成的煤塊,在一片烏煙瘴氣中上課,老師、學生的衣服、臉、脖子、手經常都是黑的。」老教師丁文斌告訴記者,2013年,二中從山上搬到了城裡,又整合了幾個農村初中的師生、教學資源,現在學校教學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樣的環境中工作,是一種享受,現在的娃娃太幸福了。」 丁文斌說。
幼兒園手工課堂。
三尺講臺發生了變化,學校面貌也隨之改變。記者了解到,2001年以來,高臺縣累計投資4億多元,先後實施了180多個重點項目,新(改擴)建校舍26.7萬平方米,運動場6.4萬平方米,消除危房5.8萬平方米,校舍從1988年的「一無兩有」和「六配套」實現標準化,課堂教學從粉筆、黑板、課本三點一線變為多媒體,「班班通」覆蓋率達100%,師機比達1:1,生機比達6:1,並建成教育城域網,城鄉師生實現了同聽同上一堂課。
高臺縣第一幼兒園幼兒花樣跳繩隊應邀參加了2018年第十二屆世界跳繩錦標賽開幕式展演。
「我們剛上班時,學校只有5、6個老師,就我一個師範生,其他都是民辦老師。我退休的時候,學校裡的老師最低學歷都已經是大專了,大多數還是本科。」聊起學校的變化,退休教師黃文琪說。
正如黃文琪所言,越來越多的高學歷人才走上了教師崗位。數據顯示,高臺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小學、初中達100%,普通高中達94.67%,中職學校達92.1%,高中教師研究生以上學歷佔7.0%。
「上世紀70年代,全縣只有一所公辦幼兒園,現在幼兒園達48所,其中省級示範性幼兒園1所、一類幼兒園7所,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達99.89%。」原任光彩幼兒園園長陳翠萍談起學前教育變化如數家珍。
小學跳繩隊應邀參加絲綢之路國際露營大會(聖彼德堡站)暨第五屆俄羅斯聖彼德堡涅瓦文化節交流活動。
不但學前教育變化大,高臺在其他各類教育發展上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上世紀70年代,一個班能考上大學生,不管是專科、本科,都是件稀奇事。現在一個班裡考不上大學的幾乎沒有,重點高校每年都能考幾十個。」對現已80多歲的退休教師楊永壽來說,高考成績最能說明教育條件的改善。
一中校長田利雲告訴記者,40年來,高臺縣積極深化高中教育改革,精心打造特色教育,高中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4.62%,先後有1000多名學生考入清華、北大等重點大學。特別是2018年高考,一本上線率達40.61%,二本上線率達72.62%。
「我的工作經歷和學校的變遷差不多,從當初的農中到職中,再到職教中心、職業中專。從沒有學生願意上到現在的發展規模,職業教育的發展來之不易!」職業中專退休教師裴希雄介紹,改革開放以來,高臺縣職業教育由1所職業學校發展到公辦中等職業學校1所,民辦職業培訓學校3所,農村勞動力定點培訓機構4個,就業培訓中心1個。
高臺縣青少年活動中心組織開展「行知絲路起點 感悟歷史文明」研學旅行西安之旅。
「我們當學生的時候,玩的是鐵環,打的桌球是盛中藥丸的塑料球。現在的孩子,鋼琴、古箏、電腦等不但學校有,好多人家裡也有,學校、家長對娃娃的素質拓展都特別重視。」學生家長張波對學生特長教育讚賞有加。
新世紀以來,高臺縣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大力開展體育藝術「2+1」活動,建立了藝術教育「鄉村學校服務站」,在5-8年級免費開設了遊泳課,累計建成全國學校體育工作示範校2所、甘肅省「快樂校園示範學校」14所。第一幼兒園花樣跳繩隊亮相第十二屆世界跳繩錦標賽,駱駝城中心小學花樣跳繩隊受邀赴俄羅斯參加了國際露營大會暨涅瓦藝術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