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沒有捷徑,
就像飯要一口一口地吃,
問心無愧的功夫要一點一點地下。
很多學英語的學生都有這樣的體會,自己單詞背了很多,語法自然也很過硬,雅思託福成績也是槓槓的,但是看美劇啊,好萊塢電影以及脫口秀什麼的感覺沒了字幕還是不行。明明聽力大有長進,每個單詞也都聽清楚了,看到關鍵處觀眾有笑聲,然而自己卻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完全get不到笑點。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
其實,美式幽默裡的一個核心要素就是雙關語,英語裡叫做doubleentendre. 這個單詞來自法語,字面意思非常直白:doublemeaning。字典裡的解釋是「A double entendre is a figure of speech that can be understood in two differentways. Double entendre examples usually have one obvious meaning and use innuendo to suggest thesecond meaning, which is often sexual or otherwise indelicate nature.」也就是說,雙關語一般都會有一個簡單易懂的字面意思,然後還有一個隱含的特殊意思,比如下面這個對白:
A: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gnorance and apathy?」B: 「I don’t know and I don’t care.」
A:「無知和漠不關心的區別是什麼?」
B:「我不知道,我也不在乎。」
可以看出,B的回答一方面可以理解為他確實「不知道」「也不在乎」,另外一方面他也巧妙地回答了A的問題。
雙關語在英美國家日常生活中是很常見的,比如好萊塢電影裡經常有此類臺詞。大家對《沉默的羔羊》(Silence of the Lambs)應該很熟悉,裡面有一句臺詞是這樣的:
「I do wish we could chat longer, but… I’m having an old friend for dinner. Bye.」
這裡的「having」可以理解為「invitingsomeone over」(邀請別人來家裡),也可以理解為「eatingsomeone」,而顯然在電影裡是兩者都有的。
下面再來看幾個例子:
「Marriage is a fine institution, but I'm not ready for aninstitution.」 ― Mae West
這裡第一個「institution」在社會學(Sociology)裡指的是「a well-establishedand structured patternof behaviour or of relationships thatis accepted as a fundamental partof a culture, as marriage: the institution of the family.」,也就是「習俗,制度」的意思,然而第二個「institution」則暗指「精神病院」,實際上「被抓進精神病院」在英語裡就是「tobe institutionalized」。這裡作者是想說我還沒準備結婚/進精神病院(暗諷結婚的人都瘋了)。
「Whenever I feel blue, I start breathing again.」 ― L. Frank Baum
這句話非常巧妙,前後各有一個雙關語。前面的「feel blue」的第一個意思是「感覺要窒息了」,因為「臉都青了」,此時對應後面「breathing」的本意,那就是「我就再呼吸」。第二個意思則是「感覺悲傷」,此時後面的「breathing」則是比喻意義,也就是「takea break」的意思,也就是「我會再緩解一下」。
在諷刺漫畫裡,雙關語也是很常用的手段,比如下面這個諷刺川普的漫畫:
你get到它的點了嗎?
以後我還會介紹。
知識奇妙如斯。
把英語說成母語的清華人,不拘小節,不隨大流。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點讚和關注。每天寫一點,每天學一點,在學英語的同時學習英語國家文化。好好學習,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