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我們通過武漢協和醫院兒童內分泌科主治醫生林鳴了解到許多「不為人知」的兒科現狀,及兒科醫生的生存狀況……
還沒有看過的朋友請看 兒科一醫難「求」?揭秘協和兒科的日與夜(上)(點擊本文頂部「楚醫」可以找到)
林鳴 主治醫生 醫學博士
武漢協和醫院 兒童內分泌科
美國密西根大學訪問學者
著名育兒科普博主從事兒科工作多年
已發表兒童內分泌相關科普文章15篇
兒科專業SCI及核心期刊文章十餘篇
主要擅長:
兒童生長發育、身材矮小、性早熟、兒童肥胖、
甲狀腺功能異常、糖尿病等兒童內分泌疾病
本篇我們將繼續探索關於兒科急診的那些事兒
兒科急診人間世
急診也分「淡旺季」?
林醫生表示,患者流量和接診強度的確有季節性差別。
開學後至放假前的這段時間,是兒科患者人數的高峰期。
由於上學,孩子們都集體長期處於一個密閉的室內空間,容易發生交叉感染,這種狀況下較易發生的疾病有流感、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等。
這些都屬於季節性流行疾病,3月份開始發病率逐月上升,4、5月份到達高峰期,接近7月份時發病率會急劇下降,到了10月份以後又會迎來發病的小高峰。
另外,春、夏季節的患者會略多於秋、冬季,這是由於秋、冬季溫度較低,抑制了病毒的滋生。
兒科急診常見病
如何預防?
對於兒科急診患者的常見疾病,以症狀表現來分:
發燒:流感、幼兒急疹(2歲以下兒童)、皰疹性咽峽炎
咳嗽:支氣管炎、喘息性支氣管炎、肺炎
腹瀉:小兒秋季腹瀉(主要由於輪狀病毒感染)
嘔吐:諾如病毒感染
腹痛:相對來說較複雜,有時需做很多檢查來排查原因,包括一些外科指徵,如:急性闌尾炎、胃腸道痙攣、腸繫膜淋巴結炎等
……
如何預防?
總的來說,還是建議開窗通風,少帶孩子去人多的地方。
兒童生病也無其它特別之處,就是抵抗力差,容易被交叉感染。
同時並不建議帶孩子去室內的遊樂場,因為許多商家並不會隔離已生病的孩子。室內原本就是密閉空間,這樣更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機率,有些身體較差、抵抗力弱的孩子很容易被感染。
另外,曾有國外某機構研究調查顯示,遊樂場裡海洋球上的細菌之多,恐怕比馬桶還髒(海洋球中可能會有汙垢、嘔吐物、尿液等,工作人員極少會定期清洗消毒它們),而孩子們一般是全身性接觸,甚至有的喜歡用嘴啃……
所以建議帶孩子去開闊點的戶外場所遊玩會更好。
假如家中有大人生病,建議最好與孩子隔離開來,如果實在隔離不了,建議家長們戴口罩。
最好的避免交叉感染的方式是通風,空氣對流後,病毒、細菌在室內的含量會少很多。
有些家長可能還會想到「是不是可以從增強孩子的抵抗力、免疫力這方面來預防疾病?」
林醫生在這裡要強調的是:目前還沒有任何一種正規靠譜的藥物可以真正的提高免疫力,不要聽信某些藥物的吹噓、宣傳!
兒科急診常見病
如何「消滅」於家中?
現在的家庭幾乎是6位大人圍著1-2個孩子轉,孩子是「掌中寶,心頭肉」,一有風吹草動,家長難免會「小題大做」。
林醫生表示,就算孩子感冒、發燒了,其實只要孩子的精神、食慾好,沒有明顯的呼吸急促等表現,就暫時不用急著去醫院。
因為孩子的精神、食慾狀態如果還好,說明患兒的身體狀況其實不差。
再需看孩子的面色,是否紅潤正常(如先天性心臟病、重症肺炎導致的嚴重缺氧會造成患兒面色發紫發烏)。
然後可以數孩子的呼吸次數,發燒時本就過快,但是判斷孩子是否有呼吸急促的表現,需要在他不發燒的時候數:
6個月以下的孩子,如果1分鐘呼吸次數超過了60次,屬於呼吸急促;
7個月到2歲的孩子,如果1分鐘呼吸次數超過了50次,屬於呼吸急促;
2歲以上的孩子,如果1分鐘呼吸次數超過了40次,屬於呼吸急促。
(一呼一吸屬於1次)
還可以看孩子的體力好不好,是否嗜睡?如果嗜睡且睡醒後孩子精神體力不好,整個人「軟綿綿」的,不想吃不想動,這也是孩子的病情較嚴重的一種表現,此時需就醫。
對於一些具體的疾病、症狀,我們也來具體分析一下
發燒:
孩子最常見,也是家長最緊張的症狀是發燒,尤其是高燒。
其實也無需過度緊張,分不同情況來看
6個月以下的幼兒抵抗力很低,病情變化非常快,如果高燒需要及時就醫。
6個月以上的幼兒,如果精神、體力、食慾還好,建議先在家中觀察2-3天,如果仍然持續發燒,可就醫。
如果孩子反覆發燒,就需使用退熱劑。
在此需補充說明一點:孩子是否需要吃退燒藥,不由是否燒到38.5℃來決定!
更正確嚴謹的是,只要孩子精神食慾好,即使燒到39℃,也不用急著喝退燒藥。
另外,即使孩子沒有燒到38.5℃,但精神差、不想動、哭鬧明顯,這時可以使用退燒藥。
對於兒童來說最安全的退燒藥只有2種,布洛芬(美林)和對乙醯氨基酚(泰諾林),4-6小時喝一次,24小時內服藥不能超過4次,注意這2種藥物不可以交替使用,只能服用其中一種。
如果孩子只是低燒並且精神、體力、食慾還好,在家裡多喝溫開水即可。
流感及其它:
春季是流感的高發季節,一般情況下孩子都是因交叉感染患病。
如果確定孩子和已患流感的人員接觸過,建議儘早就醫,讓孩子進行流感檢測,如果檢測結果呈陽性,並且有明確的流感接觸史,醫生會建議孩子提前使用抗流感藥物進行治療,將流感控制在早期(比如奧司他韋,是主要治療流感的藥物)。
進入6月後,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等疾病可能會高發,患兒的咽部會疼痛,並食欲不振。此時醫生反而會建議患兒吃點冰淇淋或喝點冰水,少許冰冷的飲食可以有效緩解咽部的疼痛感。(但多數家長表示不理解)
腹瀉:
每年10月開始,腹瀉患兒會較多(另外,節假日時由於家長帶著孩子外食機率增多,急性腸胃炎患兒也會增多)。
如果孩子的大便似水一樣,首需口服補液鹽(按說明書操作衝兌)。
很多家長不確定,一天需喝多少?有個簡單的辦法:孩子每拉一次,就喝50-100ml(視孩子拉肚子的量來定)。
(給孩子使用口服補液鹽的目的:補充身體所需水分及電解質,如鈉、鉀等。及時服用後如果孩子依舊腹瀉,也不用太擔心,腸道有一個自我修復的過程,待它慢慢修復。)
此外,還需注意孩子的飲食衛生。
有些家長可能還會給孩子吃些益生菌類產品,其實林醫生不太建議,益生菌是活菌,人體的胃酸會消滅掉它,作用不大。
腹瀉有可能造成的嚴重問題是脫水,怎麼判斷孩子脫水了?
孩子哭鬧的時候一點眼淚都沒有,皮膚乾燥,不水潤,臉上看起來不膨潤,有點乾癟;
月份小的孩子囟(xìn)門還未閉時,看囟門(囟門是醫生檢查幼兒健康的一個重要指標),健康的孩子前囟門是平的或凸起,但脫水的孩子前囟門處是凹陷的;
囟門指嬰幼兒顱骨結合不緊所形成的顱骨間隙。有前囟和後囟之分。後囟門靠近頭枕部,是兩側頂骨與枕骨之間的骨縫形成的三角形間隙;前囟門在頭頂部,是兩側額骨與兩側頂骨之間的骨縫形成的菱形間隙。脫水的孩子小便會減少,比如孩子拉肚子已經一天了,但幾乎沒怎麼小便過,這也是脫水的症狀之一。
咳嗽:
咳嗽多數是因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對於4歲以下的孩子,不建議服用化痰藥、止咳藥。
化痰藥的原理是稀釋痰液,有利於成人排出痰液,但對於4歲以下的孩子來說,稀釋痰液後,由於孩子排痰能力較弱,反而會導致痰液在咽部堆積,實際上患兒會更難受。
止咳藥強制鎮咳,孩子咳嗽反射能力本就較差,會導致痰液更難排出。
對於咳嗽的患兒來說,更偏重於日常的護理:
6個月以上的孩子可以多喝溫開水;
6個月到1歲的孩子早晚吃一勺蘋果汁,可以緩解咳嗽症狀;
1歲以上的孩子,建議早晚各幹吃一勺蜂蜜,也可以緩解咳嗽症狀。
還有一類較常見的咳嗽其實是由過敏性鼻炎引起的
過敏性鼻炎的特點是鼻涕較多,由這種情況引起的咳嗽可稱之為鼻後滴漏症候群。
患兒睡覺或體位改變時,鼻涕會往喉嚨後方流,所以病症表現為睡前和醒後咳嗽劇烈。鼻涕一直往下刺激到更深層,堆積到氣管、支氣管,會引起劇烈嗆咳。
對於這類患兒,除了建議服用溫開水、蘋果汁、蜂蜜外,還建議每天使用生理鹽水清洗鼻腔,把鼻腔內的分泌物都清除乾淨,有時還需配合使用抗過敏的藥物,比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雙管齊下,阻止鼻涕進一步生成。(有的患兒家長覺得很神奇,怎麼洗了鼻腔後孩子竟然不咳嗽了呢?)
室內保溼也是防治咳嗽的一個重要措施。
特別是在冬天,開暖氣的室內很乾燥,建議放置加溼器(使用純淨水),甚至還可將浴室淋浴頭打開,在浴室充滿水蒸氣後,讓孩子進去呆5-10分鐘,溼潤一點的環境也有利於緩解咳嗽。
溼疹:
溼疹主要由過敏引起,護理比治療重要。
不要讓孩子太熱,儘量避免「有一種冷,叫奶奶覺得你冷」
溼疹的孩子應稍偏涼一點,越熱溼疹出的越多,導致瘙癢越來越明顯。洗澡水的溫度在38-39℃就夠,不要用沐浴露之類的產品來刺激皮膚,還易造成皮脂流失。
另外,溼疹的孩子浴後的保溼很重要,儘量使用成分單一的潤膚露,比如凡士林。
對於有嚴重溼疹的孩子,可使用一些低效的激素軟膏,比如氫化可的鬆軟膏。這類低效的激素軟膏能快速被人體代謝掉,給孩子使用也無需過於擔心。
林醫生還要補充的是:不要輕信一些消字號的純中藥藥物,以及代購、網紅媽媽推薦的來源渠道不明的藥物,安全性無法保證。
如果使用了低效的激素軟膏後溼疹還是無法痊癒,建議去醫院的皮膚科諮詢。
最後林醫生想強調的是:
不要一發燒就把孩子往醫院抱!
感冒發燒其實每家正規醫院都可以看,真的不需要每次都集中扎堆在哪家看。
大部分疾病其實不需特殊用藥,人體有一定的自愈能力,而且大部分感冒發燒都是由病毒引起,沒有特效藥,除了流感。
還想知道哪些科室的秘密?
還想聽哪位醫生的吐槽?
還想了解哪種疾病的科普?
……
歡迎留言
- End -
圖片來源:soogif、pexels、千圖網
本文為原創作品,版權歸好醫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和發布
楚醫為長江日報好醫網旗下新媒體平臺
文丨木子
排版編輯與發布丨木子
為本地醫療圈加點料
楚醫是本地靠譜的網際網路移動醫療媒體平臺
優醫資源丨醫院動態丨行業觀察丨活動福利丨醫療漫談
微信號:hbchuyi
在看就點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