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起源於猶太教,所以說到基督教的起源,我們就得先了解猶太人。
猶太人來源於古希伯來人。古希伯來人在公元前十九世紀時遊牧於今天伊拉克的幼發拉底河流域草原,大約公元前1800,他們的遠祖亞伯拉罕遷徙到今天巴勒斯坦的地區。他有兩子,幼子以撒的後代就是猶太人,長子以實瑪利的後代就是阿拉伯人。所以在原始血緣上,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同源。
以撒的兒子雅各,後改名叫以色列,被奉為猶太人的祖先,他生有12個兒子。埃及第十五王朝時遷移到埃及,居住在尼羅河下遊,轉變為農業民族。努比亞人發動暴動趕走了埃及統治者,以色列人的地位急劇下降,淪為埃及人的奴隸。後來他們在摩西的帶領下逃出埃及,逃回巴勒斯坦定居,雅各的12個兒子的後代形成十二個支派,後來統一成一個以色列國家,所羅門擔任國王期間達到鼎盛。所羅門死後,他的兒子羅波安繼承王位,後來也被巴比倫帝國攻佔,人民被擄到巴比倫成為奴隸。
摩西和十誡
波斯帝國消滅巴比倫後,猶太人被允許回猶太區,重建耶路撒冷聖殿,後來相繼淪為希臘和羅馬帝國的屬民。
猶太民族是一個受盡苦難的民族,長期受到外來民族的欺壓,在摩西率領猶太人出走埃及時形成了猶太教,他們信奉上帝。到羅馬帝國統治時期,羅馬帝國太強大,反抗無望,就把希望寄託於上帝,期望上帝派救世主來拯救他們。
耶穌誕生
就在這樣的背景下,上帝之子耶穌,由聖靈感孕瑪利亞降世成為人類的救世主。成年後,耶穌到施洗約翰那裡受洗,真切感到自己是「上帝的愛子」。接著耶穌在曠野裡40天,經受撒旦的試探,拒絕了各種誘惑而選擇完全上帝撫育的「救贖世人」的重要使命。於是他開始宣傳天國的福音。先在猶太地南部,後又巴勒斯坦北部的加利利地區傳道。
耶穌在傳道時,選召了12名門徒,後又設立470個人,差他們兩人一行地去各地傳福音。耶穌的言論與行動觸犯了猶太教中佔統治地位的大祭司、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與社會上層當權者發生了衝突。猶太教當權者撒都該派和法利賽派對耶穌極端仇視,他們千方百計要置耶穌於死地。逾越節前夕,耶穌被門徒之一加略人猶大出賣,被有太教大祭司和差役拘捕,交給羅馬的猶太巡撫彼拉多,並使彼拉多同意將耶穌釘於十字架上。《福音書》記載,耶穌死後第3天復活,並向門徒和眾人顯現,第40日升天,第50日差遣聖靈降臨。眾門徒領受聖靈,開始傳教。從此,基督教在羅馬帝國領域內逐漸傳布,後來從一個猶太民族的宗教(猶太教)發展成世界性的宗教。
最後的晚餐
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西派教會以羅馬為中心形成天主教傳統,東派教會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形成正教傳統。1054年東西兩派教會正式分裂,東派自稱正教(即東正教),西派自稱公教(即天主教)。
14世紀興起突出人文主義的歐洲文藝復興運動,16世紀教會內部爆發宗教改革運動,天主教又一分為二,陸續分化出脫離天主教會、被統稱為新教的一些新宗派,形成舊教、新教的對立。
1517年,神學家馬丁·路德在維滕貝格教堂門上貼出《九十五條論綱》,反對臺徹爾銷售教廷贖罪券等,由此揭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他的工作引發了由數位基督徒學者和領袖所領導的更深入的運動,包括烏爾裡希 .茨溫利和約翰·加爾文。這些新教會被稱為抗議宗(新教)。從此開始近代基督教的發展,其三大系派(天主教、正教、新教)基本定型,並在世界各地廣泛傳播,造成全球性影響。
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
基督教信仰的表述是以《聖經》為核心藍本,以歷代使徒、教會、公會等形成的信仰文件為載體,內容非常豐富。其中《使徒信經》被歷代教會和神學家公認為最可欽佩、最為可靠的摘要。如基督教(新教)版《使徒信經》所言:「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我信我主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因聖靈感孕由童貞女馬利亞所生,在本丟彼拉多手下受難,被釘在十字架上,受死,埋葬,降在陰間,第三天從死裡中復活,升天,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邊,將來必從那裡降臨,審判活人死人。我信聖靈,我信聖而大公之教會,我信聖徒相通,我信罪得赦免,我信身體復活,我信永生。阿門!」
聖經
聖子基督耶穌是三位一體中第二位,他在萬世以先,為父所生「萬物都借著他受造」,是全人類的救贖主。我們都是因他的緣故靠恩典被收納為上帝的兒女。耶穌基督的本源是出於上帝,而不是人,他是為成全天父上帝拯救世人的旨意,由聖靈感應,童真女馬利亞而取了肉身,成為世人。即所謂「道成肉身」。上帝是基督教信奉的最高唯一真神,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並主宰著世界。上帝只有一個,但包含聖父、聖子、聖靈(聖神)三個位格,同為一個獨一真神,完全同具一個本體。聖父也稱天父上帝,是全知、全能、全愛的主,自在、永在的神,也是忌邪的上帝。基督教堅信獨一的真神,反對偶像崇拜。把認識上帝、榮耀上帝,作為人生的首要目的。
基督徒的核心信念在於:上帝在耶穌之肉身中臨到人類的感性世界,而耶穌關於上帝的本質以及人類存在的可能性之問題的宣告,則使其歷史生命成為人們信奉的圭臬。這也是基督教的核心啟示之一。作為完全的神上帝,也是完全的人。他的一生是完美無缺的模範。沒有罪性,沒有過犯,因對世人的大愛,完全順服上帝的旨意,承受莫須有的罪名,在當時的統治者本丟彼拉多手下受難,被釘在十字架上,受死,埋葬,降在陰間。基督教相信十字架彰顯了上帝的大愛和救恩。
基督教相信聖靈,認為聖靈是賜生命的主,從父與子而出,與父和子同受敬拜,同受尊榮。 相信被聖靈所賜的新生命,並能因此獲得重生。重生也體現在父上帝的揀選,子基督的救贖,聖靈的更新。
基督教不僅關注個人的拯救,更關注群體的發展,基督徒個人是不能與上帝建立完美的關係,只有在愛人如己中才能成全愛神的誡命。
基督徒的成長離不開教會,教會被稱為是一切敬誠之人共同的母親,是神聖而聖潔的,也是公義而普世的。教會並不限於某一個地方,而是遍布全球,教會因對上帝及其真道的認信,聯合一致。
基督徒相信自己都是基督的肢體,都因基督的寶血和福音,在基督裡追求成聖的人。上帝因基督救贖的緣故,不再記著人類的罪,而是仁慈的將基督的義分享給人類,將人類永遠不被定罪。基督徒也相信,在死後不僅靈魂立刻被帶到基督那裡,我們的身體也要因基督的全能活過來,再與靈魂聯合,並與基督榮耀的身體相似。基督徒相信被聖靈充滿的人,他的身體稱為聖靈的殿堂,不再順服肉體的私慾。
伯利恆教堂
基督徒相信在基督裡沒有死亡,只有永恆的快樂。永生就是蒙上帝揀選和保守永遠在主耶穌裡。是上帝的恩賜,是因著上帝的揀選和預定,耶穌基督的救贖從聖靈裡得到新的生命。
基督教認為當自己相信這一切的時候,自己就在上帝面前,在基督裡稱義,並且承受永生。 但這本身並不是因為自己的努力,而是因為上帝白白的恩典。
基督教將其信仰的全部真理和核心歸納為愛上帝(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和愛人如己(不可報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國的子民,卻要愛人如己)這一最根本準則,視愛之律法為最大的律法。彼此相愛也成為新約聖經中的核心命令,並認為這種靈性真愛和神聖集中體現在基督耶穌身上,因此也被稱為愛的
《聖經》是基督教重要的經典,在基督徒心中,《聖經》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是其信仰和生活的唯一準則。其具體包括《舊約聖經》和《新約聖經》。《舊約聖經》即猶太教的《聖經》,是從猶太教承受下來的。《新約聖經》是基督教的經典,共27卷,包括記載耶穌生平、言行的「福音書」,敘述早期教會情況的《使徒行傳》,傳為使徒們所寫的《書信》和《啟示錄》。
《聖經》的四十幾位作者,不僅各自所處的時代、職業、身分不同,寫作的環境也有很大差異。摩西是政治領袖,約書亞是軍事領袖,大衛和所羅門是君王,但以理是宰相,保羅是猶太律法家,路加是醫生,彼得、約翰是漁夫,阿摩司是牧羊人,馬太則是稅吏。有的寫於皇宮之中,有的則在牢獄或流放島上;有的寫於戎馬戰時,有的卻完成於太平盛世;有的寫於喜樂的高潮,有的則寫於悲慟、失望的低谷之中。《聖經》各卷書都是獨立寫成的,寫成後即在各猶太會堂或基督教堂傳讀。基督徒認為神是《聖經》的真正作者,是神的話語的默示。
主要聖禮
基督教聖禮,或稱「聖事」,是基督教重要的禮儀。基督教認為聖事是耶穌基督親自定立,並具有一定形式的宗教禮儀,它藉助一定可見的形式賦予領受者不可見的基督的「寵愛」和「保佑」,凡誠心領受者,都能獲得。天主教和正教認為「聖事」有七件,即聖洗(洗禮)、堅振、告解、聖體、終傅、神品和婚禮。新教一般僅承認洗禮和聖餐為「聖禮」
洗禮
洗禮被普世教會視為基督教一項重要的宗教儀式,是基督教入教儀式,分注水洗禮和浸禮兩種。基督教認為這是耶穌立定的聖事,可赦免入教者的「原罪」和「本罪」,並賦予「恩寵」和「印號」,使其成為教徒,此後有權領受其他「聖事」。
洗禮
聖餐禮
或譯「主的晚餐」,是被普世教會承認的另一重要聖禮。指耶穌被捕前與門徒最後一次的晚餐。當時他以餅代表自己的身體,以葡萄汁代表自己的血,分給門徒吃,成為歷代教會遵守的禮儀。聖餐的主要材料是葡萄汁和無酵餅。
主要節日
聖誕節
聖誕節是基督教重要的節日,為慶祝耶穌誕生,定於每年的12月25日為聖誕日。12月24日通常稱為聖誕夜,一般教堂都要舉行慶祝耶穌降生的夜禮拜(根據聖經耶穌降生於晚上)。
受難日
受難日是紀念耶穌受難的日子。根據《新約聖經》:耶穌於復活之前三天被釘十字架而死。這天在猶太教的安息日前一天,因此規定復活節前兩天星期五為受難日。基督教多教派都紀念這一日子。
復活節
為紀念耶穌復活的節日。復活節在每年春分後第一個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一般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間。最流行的是吃復活節蛋,以象徵復活和生命。
聖靈降臨節
聖靈降臨節,亦稱五旬節。據《新約聖經》記載,耶穌死後第50天差遣聖靈降臨,門徒領受聖靈後開始向世界各地傳布福音。教會規定每年復活節後第50天為聖靈降臨節。
倫理禁忌
基督教倫理禁忌通常被劃分為,道德律、禮儀律和民事律三部分。隨著歷史的推演,以及地域文化的差異,基督教倫理禁忌中的禮儀律和民事律部分發生巨大的改變及差異,然而基督教倫理禁忌中的道德律部分卻是永恆不變的。
「摩西十誡」作為《聖經》中的基本行為準則,流傳了下來,影響深遠。它是以色列人一切立法的基礎,也是西方文明核心的道德觀。
第一條誡命:我是耶和華你的神,曾將你從埃及地為奴之家領出來。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
第二條誡命: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麼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因為我耶和華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愛我,守我誡命的,我必向他們發慈愛,直到千代。
第三條誡命:不可妄稱耶和華你神的名,因為妄稱耶和華名的,耶和華必不以他為無罪。
第四條誡命:當記念安息日,守為聖日。六日要勞碌作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華你神當守的安息日;這一日你和你的兒女、僕婢、牲畜,並你城裡寄居的客旅,無論何工都不可作;因為六日之內,耶和華造天、地、海,和其中的萬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華賜福與安息日,定為聖日。
第五條誡命: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
第六條誡命:不可殺人。
第七條誡命:不可姦淫。
第八條誡命:不可偷盜。
第九條誡命: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
第十條誡命:不可貪戀人的房屋,也不可貪戀人的妻子、僕婢、牛驢,並他一切所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