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歐宗教改革運動,極大地否定了基督教的兩大教派的「天主教會」

2021-01-10 蔚昝荀ZXH

大家好,很高興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分享的是西歐宗教改革的起因的文章,希望你們會喜歡!西歐宗教改革運動,極大地否定了基督教的兩大教派的「天主教會」!

基督教至高無上的地位及其精神統治早在1054年,基督教兩大教派正式分裂,東部教會稱正教,西部教會稱天主教。此後,天主教以羅馬教廷為中心,形成一個強大的無所不包的神學統治體系,是封建主階級精神統治的重要工具。

西歐封建社會初期,由於戰亂頻繁、王權衰落、封建割據嚴重,天主教會乘機擴展勢力,成為歐洲最強大的政治力量。羅馬主教自5世紀起自稱教皇;8世紀建立教皇國,教皇既是天主教首腦,又是一國之君主;10至11世紀天主教內部通過克呂尼改革後,教皇力盛極一時,其權力遠在各國君主之上。為了維護教會的封建統治,基督教嚴格控制人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不僅把教會的教條和《聖經》作為不可侵犯的金科玉律,而且在各地設立宗教法庭,瘋狂迫害「異端」,在意識形態領域,教會利用宗教神學壟斷思想文化,實行精神統治;宣揚蒙昧主義,用「原罪」和「靈魂救贖」的神學思想禁錮人們的頭腦,使政治、哲學、法律、文學、藝術乃至科學都成為教會神學的奴婢。正如恩格斯指出:「中世紀的歷史只知道一種形式的意識形態,即宗教和神學。

基督教會對西歐社會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的統治和控制,充當了西歐封建壓迫的綜合代表,極不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因此,「要想把每個國家的世俗的封建制度成功地各個擊敗,就必須先摧毀它的這個神聖的中心組織」,衝破封建神學統治體系,是宗教改革爆發的根本原因。

「異端」的挑戰和教會的民族化。整個中世紀,基督教神學體系不斷受到來自反對基督教正統教義的「異端」分子的挑戰。異端」發源於4-5世紀,到12-13世紀,新興資產階級的前身城市市民成為反教會和宗教神學的主力軍,其最具代表性的是12世紀下半葉法國南部的阿爾比派「異端」,他們攻擊教會組織,反對基督教儀式和某些教義,否定神職人員的權威,反對「原罪」說和教會的特權。阿爾比派雖遭殘酷的鎮壓,但「異端」運動仍在發展,並且波及整個歐洲表現突出的有14世紀英國的威克裡夫運動和15世紀捷克的胡司運動。「異端」的挑戰,動搖了正統教會的權威,為教會的民族化和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礎。

11至13世紀是教廷權威的極盛時期,以英諾森三世時代(119-1216)為最.14世紀後,西歐民族國家逐步形成,中央集權的專制君主制逐步興起,獨立於世俗政權之外的基督教會與民族國家和中央集權的世俗政權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置教會於王權控制之下已成為時代的要求,14世紀阿維農之囚」和「教會大分裂」之後,世俗王權異軍突起,教皇、教廷權勢逐漸衰落,西歐各國逐漸擺脫教廷的控制,開始了教會的民族化。

14世紀中葉,英國率先頒布了《王權侵害罪法》和教職選舉章程,禁止將司法案件呈送羅馬教廷上訴,禁止教皇幹預教職的選舉,選舉由國王掌握。15世紀中葉,法國頒布了《實利準許法》,在教職任命、解決法律糾紛和徵稅等三個方面對教廷權力加以限制;1516年,法王通過與教皇訂立的《波倫亞協定》獲得高級教職的任命權和向教士的徵稅權。西班牙國王也於1482年與教皇訂立協定,取得高級教職任命權,並剝奪了教會擁有的多項經濟權。教會的民族化瓦解了基督教統治的一統天下,為宗教改革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同時,各國要建立起真正獨立的民族教會,勢必向教廷展開更深入,更廣泛的鬥爭。

教會腐敗和資產階級建立「廉價教會的要求中世紀西歐天主教會是一個龐大而又封閉的經濟實體,教廷通過各國君主、各級封建主的捐贈和破產農民的「貢獻」,掌握著西歐1/3的土地所有權,是西歐最有實力的大封建主。教會不僅直接奴役千千萬萬的農奴,還巧立名目向教徒徵收什一稅,是西歐最大的剝削者。

15世紀的教會民族化使教會的收入明顯減少,利用權勢和宗教活動肆意榨取成為教會彌補收入不足的重要手段。1476年,教皇頒布法規,將購買贖罪券能拯救死者的靈魂定為信條,從而為出賣贖罪券大開方便之門。此外,教會提倡聖物崇拜,在製造、展覽和出賣聖物的活動中聚集了大量財富;教皇和高級教士賣官鬻職提拔親故,行賄受賄,也是教廷斂財的重要途徑。教會的貪婪和巧取豪奪激起了西歐社會的共同憤慨。

教會內部的腐敗經人文主義者的揭露,在15世紀已經是人所共知的事實。教會選舉賄賂成風,幾乎所有的教皇和高級教士都是靠行賄而當選。教皇、大主教、主教等高級神職人員利用榨取的富,過著奢侈淫佚的生活,追求塵世間的享樂。他們帶頭不遵守教規,荒淫無度,教皇英諾森八世據說有八個私生子;巴黎聖母院的教士在自己的寓所公開聚眾賭博。教會的種種醜聞使它的威信日益掃地。

天主教會的腐敗使廣大勞動群眾尤其是資產階級的不滿情緒與日俱增,他們對教會的掠奪和財富的揮霍更是深惡痛絕。資產階級和城市市民反對制約和阻礙工商業發展的天主教會清規戒律,反對教會臃腫龐大的機構,反對教階制度和繁文縟節的禮拜儀式;要求精簡教會機構,希望以《福音書》的原文記載為依據,簡化宗教儀式,建立一個適應資產階級要求的「廉價教會」,部分世俗君主和貴族出於自身利益考慮,覬覦教會的財產,也贊同建立「廉價教會」,站到了反天主教會的行列中。西歐國家建立「廉價教會的呼聲越來越高,對教會的腐敗和搜刮越來越不滿,是宗教改革爆發的直接原因。

以上就是小編對此的解讀,今天小編就分享到這,喜歡的話可以關注小編,以後還會繼續分享歷史故事,最後希望大家閱讀愉快!

相關焦點

  • 「基督教」和「天主教」、「東正教」到底是什麼關係?
    人們經常說起「天主教」、「基督教」都傻傻分不清,不知道是什麼關係?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說一下,要想搞清楚它們之間的關係,要從基督教的歷史開始說說。基督教是對奉耶穌基督為救世主的各教派統稱,亦稱基督宗教。公元1世紀,發源於羅馬的巴勒斯坦省(今日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約旦地區)。它建立的根基是耶穌基督的誕生、傳道、死亡與復活。
  • 世界五大基督教教派領袖出席普世祈禱儀式 重點討論《公義原則聯合...
    據世界路德宗聯會消息,3月26日在美國印第安納州聖母大學聖心大教堂舉行的一次普世祈禱儀式,標誌著五大世界基督教教派為期四天的商討會開幕。自那時起,世界衛理公會(WMC:World Methodist Council )、英國聖公會(WMC:Anglican Communion)和普世改革宗教會聯盟( World Communion of Reformed Churches)悉數加入其中或基本確認了這一原則。
  • 《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三十:宗教改革時代的背景2
    這一時期,基督教和教會起了明顯的變化,具體表現在羅馬教廷的危機、福音運動和《聖經》主義、僧侶的宗教改革和農民、市民、貴族、國王的宗教改革。一是神學方面的問題:如什麼是基督教的新基礎,教會的權威如何回歸"純粹的上帝之言"。二是教會的組織問題:物質的、世俗化了的教會如何向精神的、不可見的教會過渡。
  • 東正教的宗教改革,你聽說過嗎
    這場運動從中世紀開始一直持續到近代,對「戰鬥民族」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一、基督教東西教派與西歐宗教改革 基督教對西方文明的影響可以說深入骨髓。基督教教會由於東、西羅馬帝國的大分裂而分出了兩個宗派。以東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堡為首的東部教區被世人稱作「東正教」,而在西羅馬帝國的殘骸上建立起來的西部教會被世人稱為「天主教」。
  • 基督教是怎麼分裂的?
    在各種版本中有一個是宗教活動聚集導致的超級傳播,正巧最近在寫歐洲中世紀的一些歷史,大概說一下基督教的情況吧。因為在看評論時看到有人把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放在一起說是三個教派。大多數人對於基督教的了解也僅限於在地理課堂上的世界三大宗教,最多歷史中講羅馬帝國時說下它的誕生。這些大家都知道,我也不再贅述了,說下基督教是怎麼分裂的吧。
  • 教會極簡史:從使徒時代到宗教改革
    1517年,神興起改教運動,把新教(Protestantism,又稱基督教、更正教)從天主教會中分離出來,使教會回歸聖經,恢復初期教會的單純信仰形態。90分鐘版猶太人被擄巴比倫回歸以後,完成希伯來文舊約(主前15世紀-主前5世紀中葉)大約主前15世紀,神在西奈山揀選以色列人成為「祭司的國度」。
  • 關於美國宗教概述
    我們知道在歐洲曾經有個幅員遼闊的羅馬帝國,基督教在得到了羅馬帝國的承認和扶持後發展迅速,最後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此時的基督教還只是一個依附於政權的存在。隨後羅馬帝國分裂,基督教也分裂成天主教和東正教。政權和宗教的密切關係由此可見一斑。在西羅馬帝國覆滅後,西歐各日耳曼王國陷入混戰,社會動蕩不堪,一片混亂。社會秩序被摧毀,然後卻沒有建立新的秩序,理性而文明的社會仿佛倒退到了蠻荒時代。
  • 只知道基督教?天主教可一點都不開放
    1517年,基督新教是在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運動中,從天主教獨立出來。在中國常常被提及的基督教指的是基督新教,也叫做「耶穌教」。天主教與東正教區別天主教與東正教,主要是因為羅馬帝國東西部分在各種事務,如社會風俗、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不同,而逐漸相互分離。二者也不盡相同。
  • 法國和瑞士的宗教改革:茨溫利的學說以及加爾文主義
    當馬丁·路德在德國進行改革時,瑞士人茨溫利(1484 ~ 1531年)也宣揚相似的學說。茨溫利是教士及滿腹經綸的人文主義者,崇拜柏拉圖和伊拉斯謨。他的理論的主要點在於自由解釋聖經和否定教會的權威。他認為在聖體聖事中沒有基督,主張天恩是無償的,神只將它給予預定得救的人。
  • 使徒保羅:基督教的真正「創始人」
    基督宗教到底有多少個教派?恐怕永遠是一個不可能準確回答的問題。不說那些曾經在歷史長河中浮出水面,後來又復潛入深深河底的教派,僅僅是現存的教派數量,也很難具體統計,以「林立」來形容,恐怕不算言過其實。        這些不可計數的教派,有一個共同的源頭,就是公元前後眾多猶太教改革運動中的一個小小的改革派別:猶太教耶穌派。
  • 歷史上兩大宗教信徒如何展開聖殿建造的競爭
    地中海東岸一帶是基督教世界與伊斯蘭世界的交鋒之所 ,聖地耶路撒冷也曾幾度易手。兩大宗教世界的信徒 ,在不斷發生軍事衝突的同時 ,也展開了聖殿建造方面的競爭。清真寺和基督教堂 ,也在兩個文明交鋒的過程中紛紛拔地而起 ,雙方都立志要在規模 、氣勢和高度上壓倒對方。
  • 基督教:分歧嚴重!世界第一大宗教為什麼分裂成天主教和東正教?
    基督教一開始具有「反羅馬精神」,但因其倡導平等的思想,深受底層民眾的擁護,所以信徒迅速增加發展很快。到了3世紀基督教不僅成為了一個內部組織嚴密的教派,還調整了其反羅馬的教義,終於在392年被羅馬帝國確立為國教。在羅馬帝國的推廣下,基督教遍布歐洲、北非和西亞地區,成為世界性的宗教。
  • 基督教兩次到中國傳教碰壁,到了明朝海禁嚴格,反而卻成功了?
    基督教與佛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後來基督教本身又分裂為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三大派。耶穌會則為天主教的一個教派。基督教第一次傳入我國是在唐朝初年,當時人稱之為「景教」。明熹宗天啟五年(1625年)在西安西郊發現了《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現存西安碑林,該碑共約二千字),記載了唐代基督教流傳中國的情況。景教是當時基督教的一支,其教士阿羅本於貞觀九年(635年)到唐朝的京師長安傳教。唐太宗對外來文化採取兼收並蓄的寬容政策,景教便在中國境內流傳,形成「寺滿百城,法流十道」的盛況。
  • 天主教巴洛克文化,主要表現在教堂建築和宗教儀式兩個方面
    德國通史:天主教巴洛克文化,也同時是啟蒙運動的批判對象和發展基礎歡迎來到百家號曉妍與你談歷史,今天曉妍和大家談談天主教的巴洛克文化,在羅馬教廷主導的對抗宗教改革運動的過程中,巴洛克文化一度集中地展現了天主教教會感性宣教的基本特徵。如果說巴洛克文化指的是歐洲文藝復興與古典主義之間的主流文化現象,那麼「天主教的」巴洛克文化就是其前期的主要內容。
  • 16世紀德國路德,他宗教改革先驅的稱號從何而來?
    這個論綱的發表,使得壓抑在人們心頭的怒火一下子被釋放出來,開始了在宗教改革名義下的群眾性的反封建鬥爭。此後,路德又發表了《致德意志民族的基督教貴族書》《教會的巴比倫之囚》和《論基督徒的自由》等一系列要求宗教改革的文章,他在這些文章中提出的主張,集中反映了市民階級希望建立一個廉儉的民主教會的要求。
  • 天主教、東正教、新教, 基督內部教派你分得清楚麼?
    東正教, 在公元1054年左右,君士坦丁堡牧首馬格爾·賽魯拉留斯指責羅馬教宗篡改聖經內容以及教義,以各種禮儀問題質問羅馬,羅馬教宗協調失敗後導致東西教會大分裂,東正教從原本的羅馬公教會中分裂出來,基督教正式分裂成如今的天主教和東正教。發展到現在,東正教主要分布在巴爾幹半島和東歐,以莫斯科為東正教會中心。
  • 當初的基督教是如何走向分裂的?東正教、天主教和新教有啥聯繫?
    其分為天主教、東正教、新教等三大派系,但因歷史發展的緣故,漢語所稱的「基督教」常專指新教,基督教整體則又另以「基督宗教」、「基督信仰」或「廣義基督教」稱之。現如今的基督教並不是字面意義上的教派,在當今社會,我們所提及的基督教其實包括天主教、新教和東正教。最早的基督教就是字面意義上的基督教,並沒有劃分這三個派系。在羅馬帝國解體之後,基督教正式劃分為東正教和天主教。
  • 《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三十三:教會的世俗化1
    (1)十字軍運動的負面影響 十字軍運動對於教會的組織產生了許多負面效應,使得天主教羅馬教會的聲望大受影響。12世紀時,西歐十字軍對於異教徒的討伐,曾被教會廣泛宣傳,為教會贏得許多聲譽。但是到了13、14世紀,對伊斯蘭教的戰爭節節失敗,巴勒斯坦等基督教聖地降服於穆斯林。教皇呼籲各國君主重興十字軍,但沒有成功。
  • 暗夜裡的腐朽、蒙昧與晨星:宗教改革前的天主教世界
    天上的女王馬利亞,阿爾布雷特·丟勒(Albrecht Dürer)作於1511年的木刻版畫改革前夜,基督教是朝氣蓬勃,還是腐敗透頂? 你若運氣不佳,發現自己和一群研究宗教改革的歷史學家同處一室,你若想要活躍一下氣氛,那就不妨大聲拋出這個問題:「在改教的前夜,基督教是朝氣蓬勃的,還是腐敗透頂的?」
  • 《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八十四:羅馬天主教國際文化鬥爭3
    然而,儘管教會獲得了這些權利,但是它們並未提高法國民眾中的宗教活力。人們往往不參加公開的禮拜活動,很少有人願意成為教士。在這幾年間,法國開始逐步轉向反對保皇黨,因為該黨不僅響應教皇幹涉義大利的請求,而且還試圖使法國捲入另一場與德國無望的戰爭中。由於保皇黨政府脫離選民,後來資產階級活動家甘必大才可能以"教權主義,敵人來了"為口號為共和派贏得選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