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兩次到中國傳教碰壁,到了明朝海禁嚴格,反而卻成功了?

2021-01-11 思考的歷史

基督教與佛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後來基督教本身又分裂為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三大派。耶穌會則為天主教的一個教派。

基督教第一次傳入我國是在唐朝初年,當時人稱之為「景教」。明熹宗天啟五年(1625年)在西安西郊發現了《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現存西安碑林,該碑共約二千字),記載了唐代基督教流傳中國的情況。景教是當時基督教的一支,其教士阿羅本於貞觀九年(635年)到唐朝的京師長安傳教。唐太宗對外來文化採取兼收並蓄的寬容政策,景教便在中國境內流傳,形成「寺滿百城,法流十道」的盛況。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禁止佛教,毀寺殺僧,殃及外來諸教,摩尼教、大秦教(即景教)拜火教皆被禁止,景教從此在中國絕跡。

元代時,基督教再次傳入中國,當時稱之為「也裡可溫」(即拜上帝者之意)。基督教在元代何時傳入中國,無確切年代可考,惟元太宗五年(123年)的詔令中,已有關於也裡可溫的記述。當時基督教在中國境內廣泛流傳,不少地方建有教堂,稱為寺,如揚州、鎮江、杭州等地均有也裡可溫寺,或稱十字寺。元亡,也裡可溫也隨之在中國絕跡。

基督教第三次傳入中國,即為明朝後期耶穌會士來華的傳教活動。

十六世紀,新興資產階級在西歐國家產生和發展,在基督教內部便產生了代表這一新興階級利益的派別,他們實行宗教改革,形成了新教。新教在中國被稱為基督教,它的勢力在西歐北美迅速發展。舊教稱為天主教,是歐洲「封建制度的巨大的國際中心」。十六世紀中期,在宗教改革中,新教勢力日盛,天主教在西歐北美的勢力日益縮小,於是就掀起反宗教改革的活動,耶穌會便應運而生。

西班牙貴族伊納爵·羅耀拉,為了擴張天主教勢力,創建了一個傳教組織,1540年獲得教皇保羅三世的批准,命名為耶穌會。第二年,羅耀拉被任命為第一任會長。當時新教勢力強大,耶穌會在西方無力與其抗衡,轉而向東發展,尋找新的地盤。這時,歐洲葡萄牙、西班牙殖民勢力已經擴展到東方,因此,耶穌會士的傳教活動自然和他們結合在一起。

耶穌會創辦人之一的方濟各·沙忽略,奉教皇之命,於1541 年從葡萄牙京城裡斯本出發,第二年到果阿,1549年到日本鹿兒島。他在日本傳教期間,感到中國儒家學說對日本社會的強大影響,便想進入中國布道傳教。1552年沙忽略試圖進入中國,但當時海禁嚴厲,一直未能如願。他在給友人的信中說:國海禁嚴厲,「為入中國海岸一節,此事甚難甚危」。這年十一月,沙忽略病死於離廣州僅三十多海裡的上川島上。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葡萄牙殖民者強佔澳門以後,澳門就成為耶穌會士來華傳教的一個據點。萬曆二年(1574年)耶穌會士範禮安與同會的四十一個傳教士,從裡斯本啟程東來。範禮安想進入中國內地傳教,也一直沒能實現,只得居住澳門發出無可奈何的嘆息:「巖石!巖石!多咱是你開放的時期呢!」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範禮安病逝於澳門。

經過耶穌會士的不斷努力,羅明堅和利瑪竇終於擠進了中國內地的大門,基督教第三次傳入中國廣大的土地上。中

相關焦點

  • 佛教潤物細無聲潛入了中國,基督教闖入中國則忽軟忽硬,矛盾多多
    早在1578 年,耶穌會士進入中國頻頻受阻的時候,範禮安就在給耶穌會總會長的信中提出了在中國傳教的「適應策略」。他說:「進入中國的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調整我們的策略,採取一種與迄今為止我們在其他國家完全不同的方法。」利瑪竇與徐光啟範禮安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幾個世紀培植起來的士人階層,是不會允許一種全新的觀念來危及他們的地位的。
  • 從宙斯到耶和華:希臘人是如何皈依基督教的?
    這些思想很難不使今天的我們聯想起後來出現的基督教。因此可以說,新千年的希臘人在心理上已經有了可以讓基督教生根發芽的土壤。赫爾墨斯教一直活躍到公元3世紀,在遭到基督教化的羅馬帝國打壓之後流向了阿拉伯地區,其宗教典籍在文藝復興時期被西方人重新發現,並成為了西方密教之一。基督教的「希臘基因」?
  • 明代倭寇曾猖獗一時,可為啥到了清朝就消失了?
    明初時期倭寇就很嚴重了,從山東到越南都有倭寇搶劫的足跡。直到室町幕府建立後,室町幕府與明代確立勘合貿易,這種貿易是由官方壟斷的,需要得到明朝政府的支持才行。為了博取明政府的好感,室町幕府開始大力打擊倭寇行為,到永樂之後明朝的倭患曾一度大為緩解。但是到了明朝中期,隨著室町幕府的衰落,勘合貿易走到了盡頭。
  • 中國基督教講道交流會在北京成功舉行
    25日下午的交流分別由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秘書長徐曉鴻牧師和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副秘書長張克運牧師主持。在「生命與見證」分題中,北京市基督教兩會張忠雲牧師以《蒙恩後的新生活》、浙江省基督教兩會倪光道牧師以《再思「愛人如己」的誡命》、廣東協和神學院裴連山牧師以《清潔沒有玷汙的虔誠》、遼寧省基督教兩會侯玉潔牧師以《愛如明光照耀》為題,先後上臺分享。
  • 韓國怎麼就成了一個基督教國家?
    1886年,朝鮮被迫與法國籤署《朝法友好通商及航海條約》,基督教最終得到朝鮮政府的許可,變得公開化、合法化,傳教士們終於可以安心傳教,信徒的皈依也變得安全了。從這之後到今天,韓國基督教以驚人的速度迅速發展,在2014年,已經有30%的韓國人為基督徒,基督教的痕跡在韓國也隨處可見,向人們述說著這裡基督教的繁榮。
  • 外來宗教在中國:世界三大宗教,是如何在中國「面目全非」的?
    佛教最高的佛祖被成功的融入了中國的神話體系,這是中國人對於外來佛教觀念的改造與認識。一直到元朝,外來的穆斯林都保持其原來的命名習慣,只有名沒有姓。而且在明朝以前,他們的名字大多不改漢名。只有少數漢化極深的人才會給自己加漢姓、改漢名,這點我們可以觀察《元史》中所謂色目人(一般為穆斯林)的名字,如「保巴」、「阿老瓦」等。明建國以後,一方面朱元璋以種族革命下詔,禁止蒙古、色目的生活習俗與文化習慣,另一方面中國穆斯林受儒家文化的影響。
  • 平度天主教基督教發展史
    1912年,法國人董總鐸、路司鐸、白司鐸、雷司鐸和華人滕肇明司鐸等相繼住馬家疃傳教。至1935年,天主教先後在平度的馬家疃、八王埠、袁家、冷格莊、周家莊等地,設教堂43處,發展教徒4320人。  (二)基督教。平度基督教是在美國人影響下發展起來的。該教在平度分兩派,一曰長老會,一曰浸信會。  1、長老會。系基督教新教主要宗派之一,16世紀產生於蘇格蘭。
  • 古代埃及阿瑪納宗教與猶太-基督教存在差異
    古代埃及阿瑪納宗教與猶太-基督教存在差異 2014年11月06日 13:4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郭丹彤 字號 內容摘要:追溯猶太—基督教的發展源頭,古代埃及的阿瑪納宗教與猶太—基督教有著緊密關聯,人們普遍認為,
  • 基督教是怎樣迅速興起,成為西方主導信仰的?
    當然,這樣做並不是在「褻瀆神聖」,也不是想要物化基督教,畢竟一個宗教的興起,其信仰和教義是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的,也正是信仰和教義才是其成功的主因。事實上,你可以把這種分析當成一種對人類行為的探索和研究,純學術性質的探討,沒必要進行無謂的聯想。
  • 為什麼清朝禁止基督教傳播?教皇要求中國人放棄孔子和祖宗
    康熙和教皇,一個在東,一個在西,一個是清帝國的君主,一個則是基督教的至尊,這兩人按說是風馬牛不相及(畢竟相隔萬裡,也沒什麼政治經濟上的直接來往),但就是這樣兩個毫不相關的人竟然因為中國傳統禮儀問題撕得不可開交,吵得頭破血流,康熙皇帝甚至下令禁止傳教士們來華進行傳教工作並中斷了中國和西方的聯繫,一直到一百年多後西方列強用堅船大炮才轟開滿清的大門。
  • 深受中華文明影響的韓國,為什麼會成為一個基督教國家?
    在東亞各國基督教的發展史上,韓國的成功都是無出其右的。這樣的結果非常意外,文化歷史上,韓國更多的是受到佛教和儒家的影響,和基督教並沒有多少歷史淵源,地緣上,周邊的中國,日本都沒有大規模信仰基督教的情況,俄羅斯信奉的東正教雖然同屬基督教,但有和韓國主流的新教,天主教有很大的差別,而且兩國之間也並沒有過深刻的文化交流。
  • 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明神宗朱翊鈞的發財之路!
    有史學家認為,明朝看似亡於崇禎,實則亡於萬曆。對於明朝滅亡的原因,其實有很多。確實明朝的滅亡不能全把責任推給崇禎皇帝,崇禎皇帝只不過是明朝滅亡的一個加速器。  崇禎皇帝    其實在明朝的滅亡原因裡,有一條絕對是貫徹始終。那就是窮,沒有錢。對於貪財的萬曆皇帝來說,這絕對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然而這個困擾幾代皇帝的問題,到了明神宗朱翊鈞這就不是什麼問題了。
  • 使徒保羅:基督教的真正「創始人」
    這個派別小到什麼程度呢?只有十三個人。        他們有一張著名的合影,就是李奧納多•達•芬奇繪在米蘭的恩寵聖母多明我會院餐廳牆上的大型壁畫《最後的晚餐》。基督宗教從最初的這十三個人,延綿逶迤兩千多年,發展到今天約佔全球人口33.39%的二十四億信徒,這是何其恢宏壯麗的一幅圖卷!
  • 歐美神父在藁城傳教?多名確診每周都參加的神秘「聚會」是什麼...
    這一周石家莊陡然新增的確診病例 高頻出現「聚集場景」: 婚宴、葬禮、會議、考試… (詳情) 記者從多個確診病例的軌跡中 發現了「參加聚會」的表述 有的人甚至每周都要參加一次到兩次
  • 「基督教」和「天主教」、「東正教」到底是什麼關係?
    人們經常說起「天主教」、「基督教」都傻傻分不清,不知道是什麼關係?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說一下,要想搞清楚它們之間的關係,要從基督教的歷史開始說說。基督教是對奉耶穌基督為救世主的各教派統稱,亦稱基督宗教。公元1世紀,發源於羅馬的巴勒斯坦省(今日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約旦地區)。它建立的根基是耶穌基督的誕生、傳道、死亡與復活。
  • 從未知國到異託邦:17-20世紀西方在中國的植物獵取①
    1729年荷蘭直接派商船到廣東(Morse, 1926)。英國方面,早在1596年,羅伯特·達德利爵士(Sir Robert Dudley)就曾派遣三艘船帶著伊莉莎白女王致明朝萬曆皇帝的信前往中國,船不幸失蹤了(Morse, 1926)。
  • 猶太教和基督教的撕逼史
    05他跑到山上,一方面是要和上帝立約——實際上就是弄一個以色列人的成文法出來,好便於以後管理這些人;另一方面,主要是想通過放鬆管理,讓群眾裡的一些壞分子主動暴露出來——後來中國管這個叫厚黑學——現在摩西看見山下烏煙瘴氣的樣子,心反而放了下來,因為他知道,現在這些心懷異志的人都已經跳了出來,敵明我暗,這就有的玩了。
  • 清朝末年,這種打著傳教名義的侵略,讓人後怕!
    19世紀,披著宗教外衣、在傳教的名義下,一部分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比如1823年德國基督教傳教士郭士立受英國東印度公司派遣,以傳教為掩護,在中國沿海進行過長達幾個月的間諜偵探活動,刺探搜索大量軍事情報,並竭力鼓吹對中國發動武裝侵略。鴉片戰爭期間,他不僅擔任英軍陸軍總司令的翻譯,在英軍佔領浙江定海縣時擔任「民政官」,還參與了中英《南京條約》的起草和談判。
  • 明朝生活面面觀:從城市到鄉村,衣食住行皆講究
    如果僅看朱元璋開國時期創立的明朝社會體制,以及那個體制下老百姓的生活,我們恐怕很難把明朝同「豐富多彩」四個字聯繫在一起。因為朱元璋所創造的社會體制,是一個等級森嚴、條令嚴苛、管理嚴格、簡樸刻板的世界,就好比是一個規矩嚴格,秩序分明的傳統農莊。以穿衣服來說,明朝初期,特別是朱元璋統治時代,穿錯衣服的後果非常嚴重。
  • 中國之聲帶你探訪基督教東來的最早實物見證-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在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一定是我們眼前這通2米8高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大秦是唐代對古羅馬的稱呼,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土耳其一帶;景教就是唐代對當年來自於大秦的聶斯託利派,基督教分支的稱呼,中文名『景教』。碑石刻於唐建中二年 781年,分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在碑首上方,有龍的兒子蟠螭託火球;碑額上面有九個大字、楷書大字,都比較好認,我們可以從右邊從上到下去讀一下,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