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與佛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後來基督教本身又分裂為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三大派。耶穌會則為天主教的一個教派。
基督教第一次傳入我國是在唐朝初年,當時人稱之為「景教」。明熹宗天啟五年(1625年)在西安西郊發現了《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現存西安碑林,該碑共約二千字),記載了唐代基督教流傳中國的情況。景教是當時基督教的一支,其教士阿羅本於貞觀九年(635年)到唐朝的京師長安傳教。唐太宗對外來文化採取兼收並蓄的寬容政策,景教便在中國境內流傳,形成「寺滿百城,法流十道」的盛況。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禁止佛教,毀寺殺僧,殃及外來諸教,摩尼教、大秦教(即景教)拜火教皆被禁止,景教從此在中國絕跡。
元代時,基督教再次傳入中國,當時稱之為「也裡可溫」(即拜上帝者之意)。基督教在元代何時傳入中國,無確切年代可考,惟元太宗五年(123年)的詔令中,已有關於也裡可溫的記述。當時基督教在中國境內廣泛流傳,不少地方建有教堂,稱為寺,如揚州、鎮江、杭州等地均有也裡可溫寺,或稱十字寺。元亡,也裡可溫也隨之在中國絕跡。
基督教第三次傳入中國,即為明朝後期耶穌會士來華的傳教活動。
十六世紀,新興資產階級在西歐國家產生和發展,在基督教內部便產生了代表這一新興階級利益的派別,他們實行宗教改革,形成了新教。新教在中國被稱為基督教,它的勢力在西歐北美迅速發展。舊教稱為天主教,是歐洲「封建制度的巨大的國際中心」。十六世紀中期,在宗教改革中,新教勢力日盛,天主教在西歐北美的勢力日益縮小,於是就掀起反宗教改革的活動,耶穌會便應運而生。
西班牙貴族伊納爵·羅耀拉,為了擴張天主教勢力,創建了一個傳教組織,1540年獲得教皇保羅三世的批准,命名為耶穌會。第二年,羅耀拉被任命為第一任會長。當時新教勢力強大,耶穌會在西方無力與其抗衡,轉而向東發展,尋找新的地盤。這時,歐洲葡萄牙、西班牙殖民勢力已經擴展到東方,因此,耶穌會士的傳教活動自然和他們結合在一起。
耶穌會創辦人之一的方濟各·沙忽略,奉教皇之命,於1541 年從葡萄牙京城裡斯本出發,第二年到果阿,1549年到日本鹿兒島。他在日本傳教期間,感到中國儒家學說對日本社會的強大影響,便想進入中國布道傳教。1552年沙忽略試圖進入中國,但當時海禁嚴厲,一直未能如願。他在給友人的信中說:國海禁嚴厲,「為入中國海岸一節,此事甚難甚危」。這年十一月,沙忽略病死於離廣州僅三十多海裡的上川島上。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葡萄牙殖民者強佔澳門以後,澳門就成為耶穌會士來華傳教的一個據點。萬曆二年(1574年)耶穌會士範禮安與同會的四十一個傳教士,從裡斯本啟程東來。範禮安想進入中國內地傳教,也一直沒能實現,只得居住澳門發出無可奈何的嘆息:「巖石!巖石!多咱是你開放的時期呢!」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範禮安病逝於澳門。
經過耶穌會士的不斷努力,羅明堅和利瑪竇終於擠進了中國內地的大門,基督教第三次傳入中國廣大的土地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