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8月1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吳暉 文/攝 實習生 林怡)福州新一輪古厝提升行動步履不停,記者1日從福州古厝集團獲悉,提升行動重點項目之一的黃恆盛布行舊址修復工程現已啟動,修復工期為9個月。
省級文保單位黃恆盛布行啟動修復。
當年曾引領福州風尚
1日,記者來到上杭路實地探訪。走在青石板路上,兩旁古厝的院牆擋住了豔陽的炙烤,消減了夏日的暑熱,讓人不由放慢了腳步。行至217號,一座氣派的中西合璧建築赫然出現在眼前,抬頭仰視,「恆盛」兩個大字搶人眼球。樓高兩層,門面開闊,北側牆體為歐洲哥德式,由白花崗巖條石砌成,中開圓弧頂石門框;二層牆體中設一圓形漏窗,兩側立一對多立克石柱,樓頂女牆環繞。雖歷經百年風霜侵蝕,但仍讓人不難看出其當年的堂皇、氣派。
上下杭保護開發公司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說:「黃恆盛布行創辦於1890年,民國時期走向鼎盛,當年專門銷售高檔的絲綢和布料。許多摩登女性都到這裡購買綢緞、布料,經過剪裁就成了時尚、流行的服裝。這裡當年可是福州的時尚風向標,現為省級文保單位。」
修復遵循「最小幹預」原則
據介紹,黃恆盛布行一樓當年為銷售區,二樓為辦公區。一樓地面鋪設著花瓷磚,花紋、色彩迄今依然清晰可見——當年地面鋪設花瓷磚可是件「奢侈、任性」的事!
在二樓一側樓梯上方的天花板上有兩個小窗,據說小窗上當年裝有玻璃(現已損毀),陽光可以透過玻璃照到樓梯上,樓梯護欄、扶手均有精美的雕花。
由於年代久遠,黃恆盛布行內的木構件破損較為嚴重,負責工程修復的福州古厝集團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修復中,我們將嚴格遵循『最小幹預』的原則,採用原材料、原工藝進行修復。」
黃恆盛布行在修復前,曾有數十戶人家居住於此,老福州林依伯便曾在此住了近60年,他告訴記者,小時候,其經常和小夥伴樓上樓下瘋跑,嬉戲打鬧,因為房子大,房間多,捉迷藏是當年小朋友的最愛。林依伯對記者說:「聽說布行要修復了,我們都非常高興,我們一群老鄰居說好了,等修復後,我們一起再來這裡看看。」
這裡曾走出兩位「百萬富翁」
採訪中,上下杭保護開發公司工作人員向記者講述了黃恆盛布行背後的故事。據介紹,黃家三代經商,第一代為黃瞻鰲、黃瞻鴻兩兄弟;第二代是黃瞻鴻之子黃如濤;第三代為黃瞻鰲之孫黃駿霖。黃家經商50載經久不衰,在福州商界傳為佳話,黃瞻鰲、黃瞻鴻更是有「百萬富商」之稱,是當年福州幫的代表人物。
黃瞻鰲、黃瞻鴻之父黃玉山原務農,後在福州人林裕源在上海開設的「林怡記」匯兌莊當司帳。黃瞻鰲13歲時,因其父的關係進入「林恆盛」染布行當學徒。他聰明好學、認真肯幹,甚得店主林裕源的賞識。學徒期滿後,黃瞻鰲轉做店員負責送貨和收款。他待客熱情,口訣計算精確,對各種布料染色應用何種顏料、用量、工時等都有精確的計算,越發受林裕源器重,讓他負責染布行的管理。不久黃瞻鰲應招入股,並與林裕源結為姻親,主持行務。
林裕源去世後,黃瞻鰲承接行務自營,將招牌更名為「黃恆盛布行」。他獨立經營後,將業務擴大到銷售各類布匹、綢緞紗羅與高檔商品,批發量佔80%以上,成為布行的大戶。黃瞻鰲之弟黃瞻鴻當時也從廣東回福州,助兄管理「黃恆盛」企業。
黃如濤自幼聰明,甚得父輩賞識。他在挑起黃家總管的擔子後,集商務、財務、家務管理於一身,其善於團結家族成員,企業發展順利。黃駿霖20世紀30年代初畢業於燕京大學,相繼在福州英華中學和上海聖約翰大學任教。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黃駿霖目睹日寇在上海的暴行和國民黨政府的腐敗無能,毅然棄教從商。1949年福州解放後,黃駿霖參與了市工商聯的籌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