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褐胸鶲現身廈門海滄天竺山 領著兩隻寶寶覓食
天竺山公園,兩隻褐胸鶲亞成鳥停在枝頭。(柯玉坤 攝)臺海網7月9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導 前日大清早,海滄天竺山公園,一隻成年褐胸鶲(wēng)領著兩隻不到一個月大的褐胸鶲寶寶在山腳密林中覓食。這一幕被「蹲點」的廈門觀鳥協會成員周華和廖女士拍下,他們欣喜地發現,這是第一次記錄到褐胸鶲在廈門繁育。「去年3月,我在植物園意外記錄到褐胸鶲。」
-
@褐胸鶲,歡迎「小精靈」來鷺島安家
一隻成年褐胸鶲領著褐胸鶲寶寶在山腳密林中覓食拍攝:柯玉坤圖中這幾隻靈動可愛的鳥兒名叫褐胸鶲它們每年4月間遷來中國繁殖地10-11月遷離褐胸鶲體型略小,活潑好動白天躲在茂密樹叢黃昏時間活動平常很難被記錄到
-
廈門增加鳥類鳥種紀錄 迷路「褐胸鶲」鷺島快閃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陸曉鳳 本組圖/廈門觀鳥協會提供)近日,廈門市觀鳥協會理事「cheers」在萬石植物園發現了福建鳥類新紀錄——褐胸鶲。 分析 迷路途經廈門 短暫停留 市觀鳥協會秘書長林鴞告訴記者,褐胸鶲主要分布在中國的西南地區,是終年生活在一個地區、不隨季節遷徙的留鳥,在廈門它卻屬於候鳥,所以看到它十分罕見。因此,它的「現身」令不少愛鳥人士感到興奮不已。 「候鳥和留鳥之間的區別並不是絕對的。」
-
虎頭山成觀鳥打卡地 「紅胸姬鶲」引各地鳥友來廈
一張紅胸姬鶲的高清照,「轟炸」了整個微信群。三明、福州,乃至江西、廣東汕頭等地的鳥友紛紛趕到廈門虎頭山,只為抓拍一張罕見鳥的「真顏照」。廈門市觀鳥協會秘書長林鴞表示,隨著紅胸姬鶲在廈的高清照「現世」,刷新了廈門市觀鳥協會整理的《廈門鳥類名錄》記錄,成為第389種被記錄在冊的鳥兒。
-
上半年在蘇州已觀察到258種鳥 褐胸鶲等三種鳥類為首次發現
根據蘇州溼地自然學校志願者的調查統計,今年上半年,志願者在蘇城累計觀察到了258種鳥類,其中有3種還是蘇州歷史上首次發現,分別為:海鷗、雙斑綠柳鶯、褐胸鶲。其中,褐胸鶲就是出現在蘇州市高新區的一家工廠裡。據褐胸鶲的發現人,網名叫「Susan」的觀鳥愛好者介紹,2019年5月10日,她像往常一樣,在這家工廠附近的小河邊樹林中觀鳥,意外發現一隻棕褐色小鳥,與常見的北灰鶲比較接近,但胸部和翅膀略帶棕褐色。「它在楊梅樹樹冠中下層停歇,偶爾停留到樹下草地,捕食草地上近地面處的飛蟲。」
-
萌萌山鷦鶯現身雲頂山 廈門野生鳥類記錄更新至387種
林鴞攝 市觀鳥協會首次在廈觀測到,廈門野生鳥類記錄更新至387種 廈門網訊(海西晨報記者彭怡郡)身著褐色「大衣」,抖動著棕色尾巴,矮胖的山鷦鶯模樣萌萌噠。它的聲音奇特,似鋸片被磨刀石打磨。這吸引了廈門市觀鳥協會秘書長林鴞的注意,「這是首次在廈門觀測到山鷦鶯,刷新了廈門野生鳥類鳥種紀錄」。 林鴞表示,山鷦鶯是他6月2日早上在同安雲頂山巡山觀鳥時發現的。
-
虎頭山成觀鳥拍鳥打卡地 「紅胸姬鶲」引各地鳥友紛紛來廈
紅胸姬鶲 八聲杜鵑 觀鳥協會供圖 廈門網訊 (海西晨報 記者 彭怡郡)一張紅胸姬鶲的高清照,「轟炸」了整個微信群。廈門市觀鳥協會秘書長林鴞表示,隨著紅胸姬鶲在廈的高清照「現世」,刷新了廈門市觀鳥協會整理的《廈門鳥類名錄》記錄,成為第389種被記錄在冊的鳥兒。 近期,鳥友們在虎頭山觀測到紅胸姬鶲。林鴞表示,紅胸姬鶲個頭小,活動隱秘,能有這麼好的觀賞角度和機會是非常難得的。此外,鳥友們還額外發現幾隻活動穩定的八聲杜鵑和較為少見又漂亮的黑枕王鶲。八聲杜鵑是較常見的夏候鳥,叫聲獨特。
-
山鷦鶯現身雲頂山刷新廈鳥類新紀錄 生態保護有成效
身著褐色「大衣」,拖著長長的棕色尾巴,這隻萌萌的小鳥,叫做山鷦鶯。上周末,它剛剛被觀鳥愛好者在同安雲頂山發現,成為我市有記錄的第387種野生鳥類。接下來,我們就去認識一下這種可愛的小精靈。
-
熊貓鳥現身黑河,雄鳥與雌鳥合謀,吞吃了自己出生才7天的幼鳥
01「熊貓鳥」現身黑河,紅臉紅嘴配紅腿,十分漂亮被稱為鳥中大熊貓的黑鸛,由於它捕魚又快又準,又被戲稱為「魚類收割機」。黑鸛無所謂,你們愛怎麼叫就怎麼叫,只要有魚吃就行。02三隻幼鳥破殼而出,一開始就搶食吃1隻,2隻,3隻,2天裡,黑鸛寶寶全部破殼而出。出生不到5天,這些黑鸛寶寶太能吃了,黑鸛媽爸輪流覓食,都不夠它們吃。
-
熊貓鳥現身黑河,雄鳥與雌鳥合謀,吞吃了自己出生才7天的幼鳥
01「熊貓鳥」現身黑河,紅臉紅嘴配紅腿,十分漂亮被稱為鳥中大熊貓的黑鸛,由於它捕魚又快又準,又被戲稱為「魚類收割機」。黑鸛無所謂,你們愛怎麼叫就怎麼叫,只要有魚吃就行。02三隻幼鳥破殼而出,一開始就搶食吃1隻,2隻,3隻,2天裡,黑鸛寶寶全部破殼而出。出生不到5天,這些黑鸛寶寶太能吃了,黑鸛媽爸輪流覓食,都不夠它們吃。這些小傢伙,太有心機了,黑鸛媽媽捕到食物回巢,老遠就見黑鸛寶寶伸長脖子在等著。
-
登頂廈最高峰 邂逅罕見山鷦鶯 廈野生鳥類累計達387種
他說,山鷦鶯長得有點像純色山鷦鶯,頭頸和背部有棕色的縱紋,顏值高很多,叫聲也挺特別的,一般喜歡在灌木叢裡活動,閩西和閩北的山區有過記錄,在閩南區域很可能是第一次記錄到。 上個月,廈門觀鳥協會成員葉騰在同安文山景區發現了麗星鷯鶥。這也是麗星鷯鶥首次在廈門境內被觀鳥愛好者發現。
-
遠途而來,只為參加一場毛蟲盛宴—斑姬鶲
>在春季和夏初,毛蟲是它們的主要食物,幼鳥幾乎只以毛蟲為食。斑姬鶲經過數千年的進化,已可以把向北方的遷徙調整得正好和歐洲森林毛蟲的出現時期相吻合。而當今全球氣候變暖又影響了這個長期的關係,斑姬鶲的遷徙和毛蟲的出現時期在逐漸偏離,由於人類的活動造成的全球變暖,讓這些鳥兒的生存受到了威脅。
-
抬頭可見「鷹擊長空」 「新揚州鳥」棕臉鶲鶯現身捺山
候鳥遷徙大部隊中,有一群鳥特別驚豔,那就是猛禽,眼下正是猛禽遷飛高峰期,只要選對地方,抬頭望向天空,你就有可能看到「鷹擊長空」的景象。 另外,鳥友們在捺山還有了新發現——棕臉鶲鶯,一種比麻雀還小但色彩豔麗的鳥兒。 燕隼等多種猛禽現身 據鳥友顧磊、小朱等人觀察,最近一段時間,已經有不少猛禽先後現身揚州,它們分別是日本松雀鷹、阿穆爾隼、燕隼、鳳頭蜂鷹等。
-
白腹姬鶲你了解嗎?看看這些再說話
白腹姬鶲,學名為Ficedula cyanomelana,別名是琉璃鳥、山竹鳥,屬於脊索動物門、鳥綱、雀形目、鶲科的一種動物,英文名稱是Blue-and-white Flycatcher,定名人及年代是Temminck,1838。
-
天竺山五緣灣周末人氣旺!沿線逛吃攻略來了,走起
昨日上午 廈門日報記者與不少市民 一起乘坐地鐵2號線在天竺山站下車 在指向1號出入口的閘機前排起了長隊 記者看到,1號出入口的標識標註著「天竺山森林公園」
-
幼鳥出生三天內,就必須跳下「萬丈懸崖」,這是為什麼
幼鳥出生三天內,就必須跳下「萬丈懸崖」,這是為什麼幼鳥出生三天內,就必須跳下「萬丈懸崖」,這是為什麼?這種鳥就是白頰黑雁,它們出生就意味著死亡,白頰黑雁經常將巢穴建築在懸崖峭壁上,這樣可以躲避天敵的捕殺。
-
【觀鳥遊記】拉羅果鶲的新生
據悉19世紀中期時拉羅果鶲在棲息地仍較為常見,但此後數量開始急劇下降,到20世紀初時被認為已經滅絕。但1973年在拉羅湯加島中部的山嶺中被重新發現,但數量還在不斷下降。1989年時,拉羅果鶲曾經是世界上最珍稀的10種鳥之一,數量只剩下29隻。此後,拉羅果鶲成為南太平洋鳥類保護的最優先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