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頭山成觀鳥打卡地 「紅胸姬鶲」引各地鳥友來廈

2021-01-10 醒獅評論

一張紅胸姬鶲的高清照,「轟炸」了整個微信群。三明、福州,乃至江西、廣東汕頭等地的鳥友紛紛趕到廈門虎頭山,只為抓拍一張罕見鳥的「真顏照」。廈門市觀鳥協會秘書長林鴞表示,隨著紅胸姬鶲在廈的高清照「現世」,刷新了廈門市觀鳥協會整理的《廈門鳥類名錄》記錄,成為第389種被記錄在冊的鳥兒。

近期,鳥友們在虎頭山觀測到紅胸姬鶲。林鴞表示,紅胸姬鶲個頭小,活動隱秘,能有這麼好的觀賞角度和機會是非常難得的。此外,鳥友們還額外發現幾隻活動穩定的八聲杜鵑和較為少見又漂亮的黑枕王鶲。八聲杜鵑是較常見的夏候鳥,叫聲獨特。由於其站得高又活潑,喜歡在枝頭跳來跳去,拍攝難度大,但虎頭山的八聲杜鵑較為親近人。而黑枕王鶲較為少見,擁有一身青藍色的華麗羽毛,在天竺山有繁殖區,但觀測記錄較少。

由此,鳥友們發現虎頭山是一處觀鳥拍鳥的好場所。「我們以前大多集中在植物園、溼地公園拍攝,對虎頭山的關注度不是很高。」林鴞說。除了此次發現的這些「高光」鳥種,虎頭山還有紅嘴藍鵲、叉尾太陽鳥等常見的城市鳥類。 (記者 彭怡郡)

相關焦點

  • 虎頭山成觀鳥拍鳥打卡地 「紅胸姬鶲」引各地鳥友紛紛來廈
    紅胸姬鶲  八聲杜鵑 觀鳥協會供圖    廈門網訊 (海西晨報 記者 彭怡郡)一張紅胸姬鶲的高清照,「轟炸」了整個微信群。三明、福州,乃至江西、廣東汕頭等地的鳥友紛紛趕到廈門虎頭山,只為抓拍一張罕見鳥的「真顏照」。廈門市觀鳥協會秘書長林鴞表示,隨著紅胸姬鶲在廈的高清照「現世」,刷新了廈門市觀鳥協會整理的《廈門鳥類名錄》記錄,成為第389種被記錄在冊的鳥兒。  近期,鳥友們在虎頭山觀測到紅胸姬鶲。林鴞表示,紅胸姬鶲個頭小,活動隱秘,能有這麼好的觀賞角度和機會是非常難得的。
  • 一張高清照曝光,福建、廣東、江西鳥友紛紛趕到廈門虎頭山,就為了...
    近日 一張紅胸姬鶲的高清照 「轟炸」了整個微信群 廈門市觀鳥協會秘書長林鴞表示 隨著紅胸姬鶲在廈的高清照「現世」 刷新了廈門市觀鳥協會
  • 首次發現紅胸姬鶲 北京觀鳥客絡繹不絕
    這隻小鳥兩個月前被發現於圓明園內,隨之被鳥類專家鑑定為中國內地沒有分布,北京首次觀察記錄到的紅胸姬鶲(音翁)。兩個月來,每天都有至少20餘位鳥友和攝影愛好者前往公園觀鳥、拍鳥。 ■圓明園紅胸小鳥 引市民關注 「京城有一隻受關注的小小鳥。它在入冬前後遷徙來到北京,引起了廣大鳥友的熱捧。每天到公園探望它的人,少則一二十,多則三五十。這隻小小鳥就是紅胸姬鶲。」
  • 歐洲小鳥紅胸姬鶲光顧圓明園
    紅胸姬鶲首度在北京出現。圖片由攝影愛好者提供  長城網北京2月27日電(記者 曹昕)一隻如麻雀大小、胸脯呈橘紅色的小鳥最近「光顧」了圓明園,引來很多攝影和觀鳥愛好者。這隻小鳥被鳥類專家鑑定為中國內地沒有分布,北京首次觀察記錄到的紅胸姬鶲。
  • 回遷候鳥中有「貴客」 國內罕見紅胸姬鶲現天津
    紅胸姬鶲(雌鳥)青頭潛鴨(雄鳥)冬去春來,萬物復甦,伴隨天氣轉暖,嗅著春的氣息的候鳥大軍又開啟了漫長的遷徙路。本市作為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線路的咽喉地段,連日來陸續迎來回遷的候鳥,這其中不乏一些「貴客」。
  • 揚州首現燕隼澤鷸紅喉姬鶲 鳥家族再增新成員
    候鳥遷徙季,揚州鳥友再次有了很多收穫,先後記錄到3種「新揚州鳥」,它們分別是燕隼、澤鷸和紅喉姬鶲。截至目前,揚州「鳥家族」已有216個成員了。 澤鷸 杭德泉攝【澤鷸】借道揚州南飛 將到澳大利亞等地越冬在城北一處淺水魚塘中,鳥友杭德泉拍攝記錄到了一小群澤鷸
  • 「最美遼寧」生態盤錦 鳥的天堂——紅喉姬鶲
    作者:劉東偉紅喉姬鶲屬小型鳥類,體長11-13釐米。雄鳥上體灰黃褐色,尾上覆羽和中央尾羽黑褐色,外側尾羽褐色,基部白色。頦、喉繁殖期間橙紅色,胸淡灰色,其餘下體白色,非繁殖期頦、喉變為白色。紅喉姬鶲繁殖期為5-7月。到達繁殖地後不久,雄鳥立刻開始佔區鳴叫。通常營巢於森林中沿河一帶的老齡樹洞或啄木鳥啄出的樹洞中,也在樹的裂縫中營巢,巢呈杯狀。紅喉姬鶲每窩產卵4-7枚,多為5-6枚。紅喉姬鶲在盤錦是季候鳥,沒有繁殖記錄。
  • 白喉姬鶲,體長11-13釐米,是一種體型小的橄欖褐色鶲
    白喉姬鶲(學名:Anthipes monileger),體長11-13釐米,是一種體型小的橄欖褐色鶲。白喉姬鶲,特徵為頦及喉白色且成胸兜,緣以黑色的髭紋及項紋。白喉姬鶲上體紅褐色,前額和一相連的短的眉紋白色,眼先、耳覆羽和頭側灰褐色而雜白色,頦、喉白色,形成一大的三角白斑,周邊襯的黑緣,甚為醒目。白喉姬鶲胸及兩脅沾皮黃。指名亞種眉紋皮黃。其餘下體橄欖褐色,腹中央白色。翼及尾偏紅。虹膜褐色,嘴黑色,腳近灰色。白喉姬鶲雌雄羽色相似。
  • 你真的了解紅喉姬鶲嗎?給大家科普一下
    紅喉姬鶲,學名為Ficedula parva,中文別名是白點頦、黑尾傑、紅胸翁、黃點頦,英文名Red-breasted Flycatcher,屬於脊索動物門、鳥綱、今鳥亞綱、雀形目、鶲科的一種動物。頦、喉橙紅色,顴區、喉側和胸淡灰色,腹和尾下覆羽白色或灰白色,兩脅灰色,有的微沾橙紅色。秋羽頦、喉橙紅色變為白色。雌鳥頦、喉不為橙紅色而為白色或汙白色,胸沾棕黃褐色,其餘似雄鳥。幼鳥似雌鳥,但胸和兩脅為赭色或黃褐色,大覆羽和三級飛羽尖端皮黃白色。虹膜暗褐色或褐色,嘴、腳黑色。
  • 北京農展館實拍綠背姬鶲,遇到白喉林鶯與紅尾歌鴝
    綠背姬鶲周末閒暇又遇好天氣,怕人多車堵沒敢去郊區也沒登這兩天在農展館所見候鳥及留鳥二十餘種,常見鳥種有烏鶇、黃腰柳鶯、戴勝、珠頸斑鳩、白頭鵯、北紅尾鴝、紅脅藍尾鴝、大山雀、寶興歌鶇、綠背姬鶲、白眉鵐、金翅雀、燕雀、紅隼等,尤其是綠背姬鶲吸引不少的拍鳥人
  • 張家口市內發現紅喉姬鶲
    據介紹,此鳥是一隻紅喉姬鶲,屬於小型鳥類,體長11—13釐米, 俗稱黃點頦。在我國繁殖分布區較窄,一般在黑龍江和吉林東部長白 等地繁殖為夏候鳥,繁殖種群不豐富。其他地區為旅鳥,部分在廣東、香港和海南島越冬,為冬候鳥。
  • 驚現斑胸田雞,全國各地鳥友打「飛的」來圍觀
    各位街坊朋友,小e今天想先考考大家,你聽說過斑胸田雞嗎?對於這名字大家是不是很好奇呢,那趕緊跟著小e的文字來一探究竟!據街坊爆料,黃埔街大吉沙島出現一隻斑胸田雞,吸引了全國各地鳥友打「飛的」前來膜拜。繼續往前走,就是鳥友們「聚眾」等候斑胸田雞出沒的地方,這些鳥友中有來自北京、新疆、浙江等地,他們跨越半個中國,來到廣州這個原生態小島上,不辭勞苦日夜守候,只為一睹這隻本應生活在歐洲的斑胸田雞。
  • 萌萌褐胸鶲幼鳥現身天竺山 很可能是在廈出生
    兩隻褐胸鶲幼鳥在天竺山現身。柯玉坤 攝臺海網7月13日訊 據海西晨報報導 模樣小巧可人的褐胸鶲,性子膽怯,想見它一面極其難得。去年4月,褐胸鶲首次在廈門被觀測到。近期,褐胸鶲幼鳥現身天竺山。廈門觀鳥協會會員判斷,這些幼鳥很可能是在廈門出生的。近日,廈門觀鳥協會會員柯玉坤和兩名外地「鳥友」一起到天竺山拍鳥。柯玉坤說,此前有「鳥友」曾在天竺山記錄到褐胸鶲。因此,他們在拍鳥過程中特意尋找。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一片人跡罕至的小樹林中,柯玉坤發現了褐胸鶲的蹤跡。
  • 遠途而來,只為參加一場毛蟲盛宴—斑姬鶲
    斑姬鶲是鶲科的一種,這個科包括約275個種,算是一個比較大的鳥類家族。它們分布在歐洲、亞洲和非洲,因成年雄鳥身體上顯著的黑白繁殖羽而得名(雌鳥和非繁殖期的雄鳥則呈淺棕色和白色)。它們是活躍的不知疲倦的鳥類,有著獨特的習性—在停歇時會不停地拍打尾巴和翅膀。
  • 鷸、鶇、鴝、鶲、鵯、鸛、䴉……這都是啥鳥?
    可愛美麗小精靈們的專屬節來啦! ▲流蘇鷸[yù] dōng 鶇 鶇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
  • 最新數據來了!295種!
    如江都鳥類調查者晏安厚,先後在高郵湖、邵伯湖等地記錄了大鴇、丹頂鶴等,揚州鳥類也由此增加到148種。2000年開始,隨著時尚運動——觀鳥的興起,陸續有本地鳥友和外地鳥友在揚觀鳥,鳥種記錄也由此顯著增加。   截至目前,揚州本地鳥友已超過100人。
  • 嶽陽一公園發現多隻南遷鴝姬鶲屍體
    嶽陽一公園發現多隻南遷鴝姬鶲屍體 來源:紅網 作者:周小平 編輯:於佳麗 2015-10-27 09:16:50
  • 鴝姬鶲天壇公園上演「冬季戀歌」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停留在天壇公園十餘天的鴝姬鶲,昨日再次亮相,吸引大量「粉絲」前來拍攝。實習生 彭子洋 攝  停留十餘天吸引眾多遊人拍攝觀賞;系候鳥冬季通常生活於南方  新京報訊 (記者左燕燕)近日,一隻學名為鴝姬鶲的候鳥,成為了天壇公園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