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姬鶲是鶲科的一種,這個科包括約275個種,算是一個比較大的鳥類家族。它們分布在歐洲、亞洲和非洲,因成年雄鳥身體上顯著的黑白繁殖羽而得名(雌鳥和非繁殖期的雄鳥則呈淺棕色和白色)。它們是活躍的不知疲倦的鳥類,有著獨特的習性—在停歇時會不停地拍打尾巴和翅膀。它們極少會靜止不動,經常頻繁俯衝至葉面捕捉蟲子,或者衝向空中去捕捉飛行中的蒼蠅。
斑姬鶲的毛蟲盛宴
在春季和夏初,毛蟲是它們的主要食物,幼鳥幾乎只以毛蟲為食。因此對這些英俊的鳥兒來說,繁殖成功率和毛蟲的數量密切相關。斑姬鶲經過數千年的進化,已可以把向北方的遷徙調整得正好和歐洲森林毛蟲的出現時期相吻合。而當今全球氣候變暖又影響了這個長期的關係,斑姬鶲的遷徙和毛蟲的出現時期在逐漸偏離,由於人類的活動造成的全球變暖,讓這些鳥兒的生存受到了威脅。
斑姬鶲的繁殖區域非常廣,從西班牙往東,經歐洲中部和北部直達西伯利亞南部的林地。而毛蟲的大爆發即大量增多,卻隨緯度即南北大有差異。顯然對雌性斑姬來說,選擇特定的日期產卵,使得13~15天後幼鳥孵出的時間和毛蟲爆發時間相吻合將非常有利。為了達成這一目的,斑姬必須精確地校準它們從西非熱帶地區的越冬地啟程往北遷徙的時間。
斑姬在非洲的越冬地無法預測繁殖地春季何時到來,那麼它們如何能夠準時返回呢?它們似乎已經進化到會選擇正確的時間動身,以正確的遷徙速度使遷徙越來越完善,儘管其他因素仍有影響。斑姬通常在3月或4月初返回北方,在4月中到5月初到達歐洲西部,在5月中到達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和西伯利亞。雄鳥一旦安全到達繁殖地,就開始鳴唱來宣告它們對活動地盤的佔有。
全球變暖影響了&34;
20世紀80年代以來,歐洲春季氣候逐漸變暖,使得毛蟲出現得更早。進而斑姬鶲也需要更早地產卵。但是雌鳥遷徙之後首先要恢復體力,產卵的速度因而受到限制。另外,斑姬似乎無法將從非洲出發的日期提前一周以上。一種理論認為這可能與氣候變化以外的原因有關,比如晝長。
但是有確定的證據表明氣候變暖正引發斑姬鶲在不合適的時期進行遷徙,這可能產生災難性的後果。2006年在荷蘭的一項研究表明,過去20年間,在遷健時期最不合適的區域,斑姬的種群數量下降了約90%。這一物種整體仍然較為常見,但如果氣候變暖趨勢加劇,斑姬某些地方種群數量下降的情況將會逐漸擴展。
伊比利亞便道
斑姬鶲在樹洞中築巢,但它們也很樂意使用人造巢箱。這意味著它們是理想的研究對象,鳥類學家能夠觀察每個標號巢箱中鳥類的去留。它們也是環志研究的常用物種,截至2004年,共有超過450000隻個體被捕捉和標記,而較高的環志回收率到目前為止約3500隻也為揭示該物種的遷徙策略提供了非常多的信息。它們秋季遷徙的一個最吸引人的特徵是利用葡萄牙和西班牙西北部的停歐點或補充點。多數歐洲繁殖殖的種群行經這一區域的樹林中,而東部繁殖者需要穿過歐洲大陸中部,往西遷徙較遠的距離。
如同開長途車的司機需要停下來加油一樣,斑姬鶲也會在中途停下來儲存脂肪,為下一階段遷徙做準備。它們會保衛各自的採食區,以漿果和昆蟲為食,使體重增加四分之一。脂肪儲存完成後,它們會往南飛至直布羅陀海峽,從那裡到達非洲距離最短。
雄性斑姬通常是一夫多妻,會同時擁有2~3隻配偶。每隻雌鳥都棲息在各自的領地,因此雄鳥需要同時保衛多個領地不受入侵者侵犯,包括其他的洞棲鳥類以及同種的雄性競爭者。它可能會拋棄第一個配偶,將所有時間都用在第二個配偶身上,或者在建立第二個家庭後,再返回原來的配偶那兒幫忙。不拘哪種情況,即使雄鳥呆在一個配偶身邊時,雌鳥也會承擔大部分的孵卵和育幼工作。有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目前全球變暖已經導致這種動物進入了生存危機,由於毛蟲孵化的時間和這種鳥類孵化的時間不一致,它們由於沒有食物而大面積死亡,如果氣溫不能恢復到正常,而斑姬鶲不能很好地調整遷徙時間,這種鳥類在未來數十年可能會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