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戲圖」是中國美術史上一種專門描繪兒童遊戲時的畫作,又稱「戲嬰圖」,
以小孩為主要繪畫對象,或玩耍、或嬉戲的情景,畫面豐富,千姿百態,妙趣橫生。
嬰戲圖最早出現在唐代長沙窯瓷器上,宋代是嬰戲圖的黃金時期,並成為中國繪畫中極受歡迎的題材。
特別在瓷枕上,兒童嬉戲的場景描繪非常常見。
明代時期是嬰戲圖的鼎盛期,從簡單的一兩個幼童形象發展到百多個幼童,神態各異。
嬰戲圖的發展跟當時的社會形態及民眾心理息息相關。
這個理解起來不難,像現在由於二孩政策的開放,出現了很多孩子相關的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放開我北鼻、神奇動物在哪裡等等,
古代沒有這些現代化傳播方式,就通過繪畫的方式來傳達五穀豐登、百子千孫、蓮生貴子的美好寓意。
這幅作品是明代人夏葵所繪,其人無從考證,但從畫面落款可以得到信息:「正德三年七月夏葵寫」。
一堆的熊孩子在玩耍嬉戲,像一個大幼兒園,隔著屏幕仿佛能聽到嬉鬧聲沸。
捉迷藏:玩兒了千百年的遊戲,還是那麼有趣好玩。↓↓↓
你大打鼓來、我敲鑼,還有一個小丑跳上小桌耍起來。↓↓↓
互相打鬥的,玩兒小金魚的,其樂融融。↓↓↓
抬著供桌準備去做節日祭禮的。↓↓↓
還記得小時候騎在大哥哥的脖子上當高頭大馬騎。↓↓↓
從畫作中,我們能清晰地看到古代兒童的生活情景。
可以看到童心可掬,童趣盎然,讓我們體會到他們的純真與好奇,以及充滿奇思妙想的獨特世界,也感受到當時繁盛的社會節慶活動。
古代描繪嬰戲圖的作品有很多,描寫的古代兒童們玩的遊戲都非常有意思。
其實有很多遊戲已經玩了幾千年,我們和這些古代的孩子並沒有那麼遙遠。
如果要說我們的遊戲和當時有什麼不同,也許是古代的孩子們更接近自然。
不論是鬥草、捉各種各樣的昆蟲,都是在遊戲中探索大自然的秘密,甚至推棗磨都是用水果做的遊戲。
花名對仗、木偶戲,從中體會文化、歷史故事,而今天的孩子大多只能坐在靠教室裡學。
頓時感覺自己的童年真是蒼白的悽慘,其實想想,偶爾讓孩子們感受下沒有電子設備、沒有電動玩具的生活,走去戶外,走進大自然,去自己發現好玩兒的、可玩兒的東西,父母不要去過多的幹涉孩子們的喜好,可能也不見得是件壞事兒。
知識點:
作品:《嬰戲圖》
作者:夏葵
時間:明
類別:絹本設色
尺幅:62.5×113.7cm
收藏:美國 克利夫蘭美術館
嬰戲圖即描繪兒童遊戲時的畫作,又稱「戲嬰圖」,是中國人物畫的一種;因為以小孩為主要繪畫對象,以表現童真為主要目的,所以畫面豐富,形態有趣;中國很早已有繪畫嬰孩的傳統,到了唐宋時期技巧漸趨成熟,宋代更是嬰戲圖的黃金時期,使之成為中國繪畫中極受歡迎的畫類。古代,這種題材被稱為「嬰戲圖」,名為「嬰」,實際是「孩」;畫面上的兒童或玩耍,或嬉戲,千姿百態,妙趣橫生。延伸閱讀:
夏葵,生卒年不詳,明代畫家,字廷暉,錢塘(今杭州)人。畫山水、人物師法戴進。傳世作品有《雪夜訪戴圖》(參閱陰山工作室《黃公望<剡溪訪戴圖>及歷代名家<雪夜訪戴圖>》)和《嬰戲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