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雅思詞彙速記》,書頁已被翻得卷邊,扉頁上,兩行用紅筆寫下的英文——「加油努力上劍橋」,筆跡稚嫩,卻醒目依舊。
劉明偵曾在《雅思詞彙速記》上用紅筆寫下英文——「加油努力上劍橋」。劉晨/攝
這是11年前,劉明偵給自己立下的目標。
從那時起,早起晚睡,對她而言,就成了「自然的事」。「經常熬夜到一兩點睡。」劉明偵說。
這位1990年出生的重慶女孩,正是從那時起,開啟了自己的「開掛人生」——
18歲留學英國,3年後以全系第一名的成績畢業,獲一等學士學位。
22歲碩士畢業於劍橋大學,又進入牛津大學攻讀博士。
23歲,以「最年輕的中國女性第一作者發《Nature》」,刷新了這本世界科學領域頂尖雜誌的紀錄。
24歲博士畢業,25歲回國,被電子科技大學聘為教授。
26歲成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
28歲被任命為電子科技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副院長……
讓人驚嘆的履歷,在劉明偵看來,其實是「水到渠成的事」。
劉明偵在工作。劉晨/攝
在電子科技大學創新中心大樓的辦公室裡,劉明偵說起自己留學的7年和回國任教的4年時光,用得最多的,是「自然」和「很正常」。
正 常
「可能看著挺順利。」 抿了抿嘴,劉明偵又補充道:「其實,也有很多不順的事。」
18歲到英國留學,是她第一次出國,生活不適應、課堂不熟悉一下子撲面而來——
「第一次上課,老師就發了一個電路板,我從未見過,同學們都會操作,我連開關都找不到,當時心裡很沒底。」
「最初幾個月,課堂錄音要反覆聽兩三遍,才能完全吸納。」
這些不順,劉明偵都選擇扎進學校圖書館裡去解決,以至於,
「那幾年,圖書館的管理員換了好幾個,每一個我都很熟悉。」
「兩耳不聞窗外事」也讓劉明偵遭遇「尷尬」,導致申請劍橋研究生時一波三折。
「碩士專業是偏應用的,需要到各個工廠和機構去實踐。」
劉明偵說,本科時只知埋頭苦讀,唯一的課外生活就是幾個重慶來的女孩子周末一起做美食,缺乏對應用實踐的思考。
當第一次與劍橋的導師電話交流,被問及未來規劃時,
「我答得偏理論化,以至於導師最開始認為我可能不太適合這樣的實踐性課程。」
在獲得一次當面交流的機會後,劉明偵用自己的能力和誠懇打動了導師。
事後她才知道,這次本不可能有的「面試」,源於本科導師一封兩頁A4紙的「推薦書」中對她才能的讚賞。
「碩士導師說,手裡拿著這封『推薦書』,還是很想見一下,不希望錯過。」
直到劉明偵開始博士學習時,那位本科導師依然給了她很大幫助,
「她是英國人,對所在領域很熟悉,在她的指點下,我選擇了一位年輕的博士老師。因為年輕人可能思想會更開放,敢創新。」
劉明偵的判斷準確,博士期間,她跟隨導師開始了一項較為新穎的課題——關於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製備工藝的研究,「是關於利用新型技術開發鈣鈦礦電池,這是一個嶄新的領域。」
「科研就是要搶佔先機。」劉明偵說,半年多的時間裡,在導師指導下,她「每天有十幾個小時泡在實驗室裡」,希望搶在本領域的最前端獲得研究成果。
同年,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被《Nature》雜誌評選為2013年度十大科技突破之一——這是一種有望進一步降低光伏發電價格的新型光伏體系。
來自SCI的數據顯示,劉明偵在《Nature》發表的相關論文被他引已超過4000餘次,是本領域裡引用量位列前三的文章。
回憶這段研究經歷,劉明偵並沒有覺得多麼非同尋常,每天有十幾個小時在學習或工作,早已是她的生活常態。
基於此,她3年時間便完成了博士學習。「在英國,由於學制的原因,這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劉明偵解釋。
信 任
在國外學習生活7年,劉明偵自覺最大的收穫是有了獨立的思維能力,她「學會了選擇」。
出國前,在選擇留學科目時,她根據父母的意見和自己的興趣,選擇了電子電氣工程專業。
「父母覺得這個專業以後應用廣,我物理成績中關於電路知識這一部分成績也不錯,也有興趣。」
在英國劍橋大學工程院就讀工業系統製造及管理工程專業研究生,該專業重視實踐,學習期間將與眾多機構進行交流合作,畢業後直接就業成為該專業眾多學生的第一選擇。
「當時我很多同學的工作條件也是相當好的。」劉明偵說:「但工作內容主要是給機構提方案,少有屬於自己的成果,我還是想要有自己的成果。」
繼續深造做研究,博士畢業後,「在英國,也許會有相對完善的條件和平穩的生活……一眼能望到10年、20年後的樣子。」劉明偵說:「好像缺點兒挑戰性。」
彼時,國內眾多高校已向劉明偵發出了邀請,這讓劉明偵有些驚訝,「國內已這麼重視青年留學生了」,她開始關注國內各大高校,這其中就有位於成都的電子科技大學。
工作中的劉明偵。劉晨/攝
在此後多次對電子科技大學走訪後,劉明偵在此處處感受到「不能被辜負的信任」,她決定回國,在這裡建團隊和實驗室,開創自己的新世界,就像她當年出國留學要迎接一個新世界。
回 報
「不能被辜負的信任」,在劉明偵看來,是促使自己走到今天的一切動力來源。
她講述,父母很開放,給予了她足夠的安全感,讓她一直在不斷的鼓勵中成長。
「一次我考試考差了,回家哭得很傷心,我爸知道後,就樂著說,來,我給你一個獎勵。」
「父母、老師、領導和家人一直都給予我重視和無條件的信任,為了證明他們這種信任是沒有錯的,就得不斷努力。」劉明偵說:「這成了一個正向反饋的循環。」
「回國後,我切身感受到了國家對我的重視和信任」。不僅28歲被任命為副院長,還擔任四川省婦聯兼職副主席,並先後獲得全國青年五四獎章和全國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
也有很多讓她感動的事。「一位女生在教師節給我送來花束,她說,正是看了我的報導,才報考了電子科技大學」。
回國4年,現在的劉明偵已帶有碩士、博士研究生近10名,並牽頭成立建設了應用化學中心,目前,實驗室無論是設備還是科研能力,已能與國際水平比肩。
劉明偵(中)和她的團隊。(受訪者供圖)
作為四川省婦聯兼職副主席,她積極履職,相關會議、培訓和活動,從不缺席,在面對學生的大小講座時,她常常會強調:
「男生女生都一樣。」
對於自己,她也不辜負。晚飯後回實驗室繼續工作已成為習慣;但空閒在家時,便會將工作放在一邊,更好地陪伴家人。
如今,劉明偵有了新期待,
「希望新材料的研發,能使現在太陽能技術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那本她寫下劍橋夢想的工具書,至今被珍藏在自己辦公室的書架上。她說,就是為了時刻提醒自己,
「唯有更加努力,才能回報信任。」
(本文原題為《「開掛人生」並非一帆風順》,來自《中國婦女報》2019年12月12日1版)
來源/中國婦女報(ID:fnb198410)
作者/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 任然
編輯/侯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