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俗大觀|媽祖,姑姑永遠的供奉​

2021-01-20 中華媽祖雜誌


我們是客家人,是客居四海永遠與海為伴的客家人。大海就是渡我們客家人走向希望的人生路程,大海就是輸送我們客家人去往世界每一個角落的脈管,大海更是我們客家人在驚濤駭浪中承受媽祖聖靈庇佑的永恆記憶。 


       解放前,因為連年戰亂和時局的動蕩,和許多地方一樣,本來富庶豐饒的我的家鄉廣東梅州蕉嶺也一年年地荒蕪,變得很苦很貧瘠。為了生計、為了能讓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弟弟妹妹能夠有點糧食充飢,僅有十幾歲的姑姑含著淚忍著痛隻身隨著一幫大人乘著帆船下了南洋。

 
       飄到南海,突然起了風暴,簡陋的雙桅木船就像一塊被颱風刮斷的椰子樹幹,在狂風暴雨中隨著十幾米高的狂濤上下顛簸,一會被拋上浪尖、一會又滑進兩浪之間的深谷,木製的船體在吱吱嘎嘎地呻吟,就像馬上就會散掉,船上的二十多個人有驚慌的、有哭泣的、有絕望的、有後悔的。姑姑知道自己就要葬身大海了,沒有哭也沒有喊,只是哀怨地望著北面,望著自己的家鄉、望著自己的親人、任由淚水和著海水撒落到不斷擊打在身上的巨浪中…….


       一聲炸雷把姑姑震醒了,她爬進中艙,將供奉在船艙中央的媽祖神像緊緊地抱在懷裡,一點一點地爬出船艙來到甲板上,她一手緊緊地抱著桅杆,一手將媽祖神像高高舉起,高聲喊著「媽祖娘娘,我要活啊,我不能死,家人還在等著我供養啊!」一船人都衝到了艙口,一起呼喊起來…….


       船老大大聲地吼著:「有媽祖娘娘的保佑,我們不會死的!」於是,大家齊心砍斷桅杆,不停地舀掉打進艙裡的海水,及時堵住漏水的船縫……狂風終於走了,巨浪終於停了,大海終於回歸了平靜,一群媽祖魚引領著脫出危難的木船不斷地漂向南方,漂向有陸地的地方,最後漂過了爪哇海,漂到了印度尼西亞的三寶壟,那個我只有在地圖上才能找到的地方。 


      一落腳,姑姑就把一直抱在懷裡的媽祖聖像供奉在屋子的正當中。是媽祖娘娘看著姑姑,吃盡了千辛萬苦,幹盡了只有成年男子才能勝任的苦力。在媽祖娘娘的保佑下,姑姑終於站穩了腳跟,開始有了自己的店鋪,有了自己的產業。其中所受的罪,只有她自己和媽祖娘娘知道,但從姑姑粗糙得與年齡不相稱的那雙手上,可以看出她是和著血、和著淚在拼命,她寄回家鄉的每一分錢都浸透了辛勞苦澀的汗水。姑姑就這樣供養起了蕉嶺的這個家、供養著自己的弟弟妹妹讀了中學、讀了大學,長大成人,她自己卻始終飄零在化外那個海風習習的島國,就像那支她帶到爪哇,植在門前池中的荷,翹望著家鄉,與親人絲絲相連。姑姑從茅竂、草房奮鬥到磚房直到住進別墅,她的正堂始終供奉著船上那尊媽祖聖像,媽祖娘娘是姑姑始終的庇護和永久的慰藉。 


       幾十年在風雲變化中,飛快地掠去了,中國終於好起來了,好得足以吸引洋人從南洋,迢迢千裡來中國謀生了。好得可以讓姑姑,回蕉嶺和親人們共享天倫、頤養天年了,可是無情的歲月把姑姑催老了,老得只有在夢裡才能回到自己魂牽夢繞的家鄉了。而且,姑姑也在爪哇成為了一個很大的家族的家長,一個家族企業的掌門,又有了一個需要時時牽掛的第二故鄉。 


       姑姑的家族就這樣在異國他鄉不斷地繁衍生息。姑姑逐漸有了自己的兒女、有了自己的孫輩、重孫輩……姑姑從一開始就在每一個新出生的子女心中植入了一位聖靈——媽祖娘娘。從船上那尊媽祖聖像分靈的媽祖,供奉在每一個孩子的家中,媽祖娘娘更分靈到了每一個孩子的心中…….


       媽祖是姑姑永遠的供奉,媽祖是姑姑越來越龐大的家族的永遠的供奉,媽祖是海外華人永遠的供奉。




選自2012年《中華媽祖》雜誌第1期【刊號CN-35(Q)第0071號】



掃描二維碼

關注我們

郵箱:zhmz@163.com

電話:0594-2626866




相關焦點

  • 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之媽祖信俗
    媽祖信俗是指媽祖信仰習俗,又稱神女信俗、靈女信俗、神姑信俗、元君信俗、娘媽信俗 、娘娘信俗、天妃信俗、天后信俗、天上聖母信俗、湄洲媽祖信俗等等,這是由於歷代民間、朝廷或宗教對媽祖的封號先後不同而嬗變 。是以崇奉和頌揚媽祖的立德、行善、大愛精神為核心,以媽祖宮廟為主要活動場所,以廟會、習俗和傳說等為表現形式的中國傳統民俗文化。
  • 海內外信眾海祭媽祖 敬仰者虔誠祭拜
    【解說】10月25日,九九重陽節,這一天,也是海上和平女神媽祖羽化升天1033周年的紀念日。「媽祖故裡」福建莆田湄洲島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海內外信眾同襄盛舉。  【解說】上午9時,在海內外媽祖敬仰者的的共同見證下,媽祖金身從湄洲祖廟寢殿起駕,開始繞境巡安湄洲島,數千名媽祖敬仰者組成龐大的護駕團,一路護駕前行。
  • 濱海地帶,居民多以魚、鹽為業,媽祖的影響又是如何
    ——徐肇瓊《天津皇會考》媽祖信俗是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中國民間信俗之一,大致來說,流傳範圍大抵限於沿海地區及附近的港口城市。媽祖信俗的起源,源於古代航海技術的原始性以及對海洋氣象預料的困難,所謂"天下之險,莫於海"。因此,社會上下亟須一種超自然的力量用以穩定航海者的心理和情緒,於是人們晝夜祈盼的一位能夠死裡求生的航海保護神,便應運而生。
  • 《天下媽祖》湄洲島開機,創新思路打造海洋文化IP
    、上海九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大型百集系列電視片《天下媽祖》,在媽祖故鄉——福建莆田湄洲島正式開機拍攝,這是莆田湄洲島旅遊區自去年12月29日升級為5A之後迎來的首部影視拍攝組。媽祖信仰2009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信俗類世界遺產,她的信眾遍及世界46個國家和地區,全球共有5000多座媽祖廟信眾多達3億人。
  • 媽祖金身巡安湄洲島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昨日是農曆九月初九,是媽祖羽化升天1033周年紀念日,為期2天的媽祖金身巡安湄洲島序幕拉開(如圖),進一步傳承媽祖信俗,弘揚媽祖文化。此次活動吸引海內外百餘家媽祖文化機構代表參加,也為即將召開的第五屆世界媽祖文化論壇營造濃厚氛圍。
  • 尋訪福建湄洲島「捏海人」:三十年潛心打造百種媽祖貢品
    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媽祖信俗中,用麵粉捏出的上百種媽祖貢品,是最有煙火氣息的一部分。【解說】在媽祖故裡福建湄洲島,擅做海鮮貢品的麵塑師傅被稱為捏海人。58歲的黃亞棋是備受鄰裡尊敬的海島村醫,也是一位身懷絕技的捏海人。
  • 【媽祖】第二屆中國(莆田)媽祖文化用品博覽會邀請函
    更多精彩服務請登錄中華媽祖網(www.chinamazu.cn)首屆中國(莆田)媽祖文化用品博覽會  資料圖莆田,是四海共仰的媽祖文化發源地。目前全世界約有媽祖宮廟1萬多座,媽祖信眾3億多人,媽祖文化歷來以一種獨特的信仰牽繫著海峽兩岸同胞,是中華民族海洋文化的一種特質。
  • 兩岸信眾廈門踩街 恭請廈門聖霄堂媽祖分靈
    一場廈門聖霄堂媽祖分靈漳州南靖山城(漳州忠義龍獅體育會)開光分靈儀式在聖霄堂隆重舉行,兩岸嘉賓及廣大信眾、市民遊客,肅立注目,共同參與盛事,共同感受媽祖文化獨特魅力。據悉,本次分靈媽祖活動是由漳州忠義龍獅體育會會長張湧堅率領一行20人於2日下午專程來鷺島廈門朝聖恭請,並分靈媽祖回漳州會館供奉。
  • 福州海絲信俗文化交流中心揭牌 逾500件展品述說海絲同源信俗
    10月19日,位於福州三坊七巷郎官巷的福州海絲信俗文化交流中心舉行揭牌儀式。 記者劉可耕 攝中新網福州10月19日電 (記者 劉可耕)位於福州三坊七巷郎官巷的福州海絲信俗文化交流中心19日舉行揭牌儀式。
  • 兩岸媽祖宮廟首度環湄洲島騎行拜媽祖
    中新社福建湄洲島7月13日電 題:兩岸媽祖宮廟首度環湄洲島騎行拜媽祖作者 林群華13日,一場臺灣風情濃鬱的「環島騎行會香拜媽祖」活動之後,來自臺灣雲林縣西螺廣福宮百二莊老大媽會、廈門臺商自行車隊一行35人,在「媽祖故鄉」湄洲島的媽祖祖廟山門認捐見證友誼的「重陽木」。
  • 打造媽祖文化特色島嶼,發展大文化旅遊產業鏈
    媽祖文化是中華民族重要文化瑰寶之一,作為中國海洋文化的代表,隨著2009年「媽祖信俗」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媽祖文化成為了全人類尤其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共屬的精神財富。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建設高能級開放平臺,深化與「一帶一路」國家、RCEP成員經貿合作。而作為在東南亞等地區有廣泛群眾基礎的媽祖文化必將提供民間交流的有力支撐。
  • 媽祖與湛江海洋文化
    日本本土也崇拜媽祖,發展為「媽祖會」,以宗教形式規定朝拜制度。臺灣同胞家家戶戶信仰媽祖,稱為「開如媽」,海峽兩岸共同信奉媽祖的俗例一樣。這樣,媽祖又是中外交流和溝通海峽兩岸,密切同胞往來的和平女神。 史載與軍事有聯繫的媽祖崇拜事例不少。拜元天曆二年(1329)因漕官不祭而致漕船盡沒之後,元帝更下詔委官於沿海十八郡天妃宮祭祀謝罪,並將媽祖誕定為國祭。
  • 傳承媽祖精神,挖掘保護媽祖文化!
    華陽珠珍娘娘信俗2015年11月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南宋紹興1142年至1146年,潮州知州李廣文感於女神護嬰驅疫慈惠寧民,御災捍患之勳,救民驅疫之德。上奏朝廷,紹興甲子年下旨敕封三位女神:輔國庇民護嬰保童珠珍娘娘、輔國庇民護嬰保童珍珠娘娘、輔國庇民護嬰保童寶珠娘娘,天貺為誕,禮祭媽祖之。
  • 媽祖
    傳說有一次,天黑了,狂風大作,黑浪滔天,海上的船隻無法進港,得訊後的林姑娘情急中將自己家的房屋點燃了,讓熊熊大火為船隻引航……在一次海上救援中,女俠不幸遇難……消息傳來,鄉親們悲痛欲絕,誰都不信她真的沒了,更願意相信28歲的林默羽化升天,成了海神,永遠護佑他們平安順利。
  • 中國最大的媽祖廟,有800多年歷史,香火旺盛還沒門票
    在東南沿海地帶,媽祖文化盛極一時,以至於縣縣有廟,村村有堂,這其中最大的媽祖廟,便是泉州的天后宮。我在泉州待得時間不長,可天后宮卻是一定要去的,因為它是媽祖祭祀文化中,極為光輝燦爛、厚重綿長的一個。泉州天后宮始建於南宋慶元二年,也就是公元1196年,離媽祖第一次被官方認定相隔僅73年。
  • 關於媽祖的傳說
    姓林氏,湄洲嶼人,能預知人禍福……」媽祖出生於仕宦之家,是福建望族莆田九牧林家後裔。是她原名林默,媽祖父親林願,母親王氏,二人多行善積德。媽祖是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後裔。媽祖曾祖父林保吉,參加北宋軍隊,林保吉參與了作戰指揮。媽祖祖父林孚,媽祖父親林願。
  • 媽祖遶境也要「順時中」?
    (圖/臺灣《中時電子報》資料照)  大甲媽11日晚上終於要起駕遶境了,白沙屯媽祖也將跟進遶境,信眾無不引頸企盼。令人不解的是,遶境盛況人數難以控制,臺灣疫情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硬是訂出不符常情的指引,開放千人的規模,難道媽祖也得「順時中」?  大甲媽9天8夜遶境是臺灣陣頭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的宗教活動,曾被Discovery頻道選為與天主教徒梵諦岡聖誕彌撒、回教徒麥加朝聖,共列為世界三大宗教盛事之一。
  • 【雙遺日】媽祖故鄉非遺走入尋常百姓家
    「年前,各大公司、單位、學校、親子DIY都紛紛訂購,這說明莆仙文化、媽祖文化還是很受歡迎的。」莆仙印象創始人林清松說。各行業都不同程度受到疫情的影響,林清松本有些心灰意冷。但讓他意外的是,幾個月裡,莆仙印象不時還會收到線上的訂單。前段時間,有一家新加坡的公司從網上找到莆仙印象。
  • 九月初九重陽節這天,媽祖林默羽化成仙,化作一道白光沖天而起
    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九,年僅二十八歲的林默羽化飛升,湄洲島上的不少漁民看見林默乘著長風,駕著祥雲飛上了天空,翱翔於蒼天皎日之間,此後海上的漁民經常看到林默身著紅裝,飛翔在海上,救助遇難呼救的人……截止到目前,全世界有45個國家和地區信仰林默,聯合國也授予了她「和平女神」的稱號,更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信俗類的世界遺產
  • 看祭拜媽祖傳統儀式、逛巡遊!南沙媽祖文化旅遊節將開幕
    今日上午,記者從南沙區有關部門獲悉,一年一度的廣州南沙媽祖文化旅遊節將於5月7日開幕,活動為期三天,內容豐富多彩。屆時,市民將可欣賞到盛大的祭拜媽祖傳統儀式,參與千名臺商拜祭團巡遊,還可免費獲贈印有媽祖符號的「福」字,領到難得的媽祖壽麵和媽祖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