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家長發現自己寶寶在早教班遭到虐待,家長因為孩子打鬧查看早教監控,沒想到竟看到了自家孩子被老師打的畫面。
隨後,家長將視頻放在網上,沒過多久就有更多的家長反映自家孩子也受到了虐待。
家長以為這個一年收費兩萬多的早教中心,會把孩子照顧好,沒想到結果會是這樣。
無獨有偶,早教班出事的新聞一直都有,教師虐童或者機構跑路。
同樣也有的早教機構,因為教師的失誤導致孩子受傷,醫生說孩子門牙內嵌太深,可能會影響以後換牙,需要拔牙。
事故頻發的早教機構,讓家長們該如何放心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學習。
看到新聞,也有很多人要問了,既然這麼不放心,為什麼還要把孩子送到早教機構?
早教有必要嗎?
早教,即早期教育,簡單來說,就是自寶寶出生後進行的早期培養。
那麼,問題來了——奶奶用紅色小球在寶寶眼前移動來鍛鍊目光追物的能力,算早教嗎?每次寶寶舒服的洗完澡後,媽媽給寶寶做撫觸,算早教嗎?爸爸在每天臨睡前的親子時間給寶寶念故事書,算早教嗎?
當然算!其實,早教,爸爸媽媽每天都在做著,只是可能自己並沒有意識到罷了。
寶寶的早期引導和培養在每天的育兒生活中都在進行著,寶寶生後的第一年是建立安全感、感官發育、肢體運動及手部精細動作發展的重要時期,這時,離不開爸爸媽媽的陪伴、呵護、關愛和正確引導。
有些家長對早教機構的理解很偏激,一方面認為早教機構是騙錢蒙人的,一方面又認為寶寶去上早教課程能大幅開發智力,甚至變成神童,不論是哪一種理解,都是不正確的,爸爸媽媽要正確看待早教機構及早教課程。
這些機構的確能夠起到輔助引導和培養寶寶的作用,但是對於1歲左右的寶寶來說,更多的在於教會爸爸媽媽如何從生活中正確引導並培養寶寶,幫助家長能夠透過寶寶的行為了解其內心及性格,並加以正確引導。
如果真的想抱早教班,我們先面對這樣兩個實際問題。
一、為什麼要讓孩子上早教班?
如果答案是,增長知識、想提早學本領、讓娃交朋友,那勸你不要報了。
寶寶各項能力的發展都有自己的規律,學習、社交都一樣,揠苗助長大可不必。
相反,如果答案是,家長想學學專業育兒知識,減輕自己帶娃的壓力,更了解寶寶,讓寶寶體驗早教中心的氛圍,那就盡情去吧!
二、早教班的費用對你來說是困擾嗎?
給孩子報早教班是錦上添花的事,如果給家裡造成了很大的經濟壓力,那就沒必要了。
如果家庭情況允許,帶寶寶參加一些早教課程也是不錯的,但是切勿跟風而行。
那我們該怎麼挑選早教班?
一、這樣的早教班,不要信!
1.全腦開發:
學費大多以萬起步;宣傳以「左右腦分工不同,大多數孩子只用了左腦,要激發右腦潛能」「加強記憶力」等說辭為主。
大腦的確是有分區,但這是一個極其複雜的概念。腦部研究專家都不一定敢誇下海口說自己能培養孩子的大腦發育。
真有那麼厲害,早就天才輩出了。
而不良商家只是鑽了概念上的漏洞,把這當成了一種簡單粗暴的營銷噱頭,所謂的方法根本就沒有科學依據。
2.感統訓練:
早教班裡,老師可能會說孩子感統失調,需要訓練。
感統失調是什麼,其實大部分人都是不懂的,只是關係到了自己的孩子,人家說有問題,那家長就會慌了神。
其實感統失調,是一種尚未定論、未經專家統一認可的「疾病」!
專業複雜的臨床診斷都未必能判定,早教班的老師稍微看一看就能給娃「確診」了?
就算寶寶真的有「感統失調」相關表現,也要第一時間去就醫,而不是依靠早教班的訓練。
二、這樣挑選早教班
1. 資質齊全:
通常來說,有口碑的大品牌會更讓人放心,所以儘量不要找不知名的小機構。
另外,有官方認可的辦學資質是關鍵,家長在實地考察時要注意這家早教機構是否資質齊全!
2. 環境好、設施新:
設施陳舊,布置簡陋顯然無法給寶寶帶來好的體驗感。
但也需注意,新裝修的環境有甲醛存留的可能,所以也不要一味地追求「新」,而忽略了健康。
3. 離家近:
遠距離會漸漸消耗家長和孩子的耐心,導致家長懶得送,孩子也不愛去。
4. 教育理念合適:
那些鼓吹讓孩子學知識、開發智力的早教班,首先就要pass掉,這種教育理念不適合2、3歲的孩子!
而正確的理念應該是,尊重孩子成長規律,接納孩子個體差異,在各項活動中對家長進行有益指導。
因為家長給孩子的教育和引導才是早教的基礎,所以早教中心教的不只是孩子,還有孩子的爸爸媽媽!
鈞媽總結
即便寶寶參加了早教課程,也需要爸爸媽媽在上課時與寶寶一起投入學習的環境,並且在平日育兒時積極踐行,將學到的知識和理念用到生活中來,而不是「上完課就完了」。
記住,早教不止是教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