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題為《3歲教背圓周率,一節課售價200至400元不等:早教班的「虛火」該降降了》的報導,將時下仍然十分火爆的早教班各種現狀披露了一番,引發網友熱議。在某早教機構打出的廣告中:壹壹,1歲10個月,運用連鎖記憶法,快速翻出8張對應卡片;貝貝,5歲半,一個月記憶圓周率100位……先不說背誦圓周率後100位就成了「天才」這廣告打得莫名其妙,很多人也質疑這種訓練方式是否真的對孩子的成長有幫助。
當下的早教機構普遍喜歡向家長」販賣壓力」:介紹該年齡段「別人家的孩子」掌握的各種技能,介紹該學校培養出的能背誦圓周率100位的「天才兒童」,之後為了履行許下的「承諾」,為一兩歲的孩子培訓超過其接受程度的內容,帶孩子參加各種競賽。這種行為,一方面使孩子過早地感受了「同輩壓力」,過度的競賽也可能帶來自卑、焦慮、自負等對日後成長不利的情緒,另一方面,增加了機構間的招生競爭,倒逼其他早教機構想出更多無論科學與否但是吸引人的噱頭來打廣告,混亂了早教市場。
按理說,科學合理的早教是輔助家庭,而不是強勢地佔據主導。學前教育作為一個人嬰幼兒時期所受的教育,是接受教育的開始,此階段很可能影響人一生的思想與行為,比如孩子的興趣愛好、生活習慣、性格氣質和思維方式等。
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家長們慢慢回過神來發現,「起跑線」在不斷提前,自己的努力好像永遠不夠,而正在推動這一切的恰恰是最愛孩子的自己。再看看自己信賴的早教機構,教師專業化程度普遍偏低,培訓工作只是流於形式,參加了培訓就能獲得所謂的資格證書。其實,早在2016年11月25日,北京市修訂的《學前教育條例》就在第十六條提出:在學前教育機構中從事教育的人員,必須具有相關專業知識,並獲得教育行政部門頒發的學前教育任職資格證書。2018年7月,教育部發布的《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也明確提出,社會培訓機構不得以學前班、幼小銜接等名義提前教授小學內容,各地要結合校外培訓機構治理予以規範。
在筆者看來,早教亂象的根源主要出在早教機構不規範、家長盲目跟風、相關政策落實的態度和力度上。早教班作為專業的教育機構,不應該過度市場化、商業化,要充分體現其專業性和科學性,招聘真正具備專業知識和教育方法的教師,規範對教師的入職培訓,教學訓練中也要注意尊重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不能刻意訓練「競賽冠軍」、「天才兒童」。對家長來說,是否報早教班要因孩子而異、因家庭而異,不應盲目跟風。如果不懂基本的早教方法,不能親自陪伴孩子學習成長,也應該謹慎為孩子選擇合適的、規範的早教機構。對相關部門來說,完善早教教師的準入制度,細化對早教教師在學歷和專業方面明確的要求,更有利於政策在地方的推進和落實,整頓早教市場亂象。
有教育家說過,「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而已。當人家的花在春天開放時,你不要急,也許你家的花是在夏天開……真正的園丁不會在意花開的時間,只會默默耕耘,靜待花開。」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早教不要拔苗助長,減負也應該從小做起。
作者:王敏喬
(作者系重慶大學新聞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