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市場亂象調查:「只要不出事,沒有人管」(圖)

2021-01-11 中國新聞網

  當下我國不少家長盲目追求早教,把早教當作孩子比拼的賽場,嚴重偏離了正確的早教方向。一些早教機構為了迎合家長,不負責任地宣稱能夠「全腦開發」「激發潛能」,課程設置注重技能培養,忽視人格養成;一些早教機構就是「草臺班子」,找個場地,僱幾個未經培訓的人員就開張……

  早教應該教什麼?怎麼教?早教市場如何規範?本刊進行了深入調研。

北京一家親子遊泳俱樂部,教練在指導幼兒潛泳 殷剛攝

家長眾生相:「別人都上,我娃也要上」

  廣西南寧的敏敏2014年4月生下兒子後,逐漸和小區內孩子年齡差不多的媽媽們熟絡起來。隨著孩子們個個會爬行、站立,敏敏發現其他媽媽尤其是全職媽媽更忙碌了,不少媽媽把孩子送到了早教班,說是要進行「智力啟蒙」。

  如今,參加這種「啟蒙」的孩子越來越多。就像媽媽們在一起會或明或暗地比孩子身高、體重、喝奶量一樣,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孩子學了哪些新技能,成為媽媽們的又一個比拼項目。「你家小孩上早教班了嗎?」媽媽們初次見面,這幾乎是一個必問題。

  孩子還不會走路,早教已經開始

  湖南長沙的「85後」媽媽丫丫,從孩子8個月大就開始送她上早教班。「我選擇早教機構的標準,就是要國際連鎖,名氣比較大,環境和師資比較好。」丫丫說,現在很流行早教,機構也越來越多,身邊條件比較好的、能夠承受得起的家庭,基本都會送孩子去早教。

  丫丫說,她家孩子上兩種課。一是娛樂課,一般是10到12個孩子一個班,兩個老師一起上課,用一些小器材、教具,鍛鍊孩子的運動協調能力、手眼協調能力;二是音樂課,兩三周一個主題,比如拉丁音樂、非洲音樂等,老師讓孩子探索一些樂器,教孩子一些動作。

  「大一點的寶寶,比如1歲半以後,還可以參加藝術課,鍛鍊孩子的創造力。再大一點還有環球課,每周介紹一個國家,老師會把教室設計成那個國家的典型情景,並組織一些有針對性的小活動。」丫丫說,她的孩子大一點後,也會參加這些早教課。

  敏敏對早教也是「傾慕已久」,但由於工作忙,她騰不出時間帶兒子去早教班,只是偶爾參加了幾次體驗課程。2015年4月,在南寧市某大型早教機構為學員們舉行的1歲集體生日聚會課程上,敏敏帶著孩子參加了。

  雖是聚會,其實只是在課後增加了切蛋糕環節,其實還是一節早教課程。進入一間充滿童趣的房子後,年輕的老師們帶領家長唱起了熱身歌曲,大家還跟隨歌曲的節奏搖擺身體。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帶領孩子一起哼唱並搖動起來。

  熱身之後,家長在老師的指揮下帶領幼兒玩爬行比賽等小遊戲,房間內充滿了成年人的歡呼聲、笑聲,以及一些孩子的尖叫聲、哭聲。

  其實,敏敏對這樣的遊戲並不「感冒」。她認為,小孩都喜歡跟小孩玩,而早教班的課程設計太注重家長參與,少了兒童的自主意識開發。「在很大程度上,早教質量的好壞由家長說了算,所以早教機構會不遺餘力取悅家長,以得到他們的承認和課程續約。」敏敏說。

  事實也是如此。南寧的這家早教機構,每節課的課時費達一兩百元,相對於南寧的消費水平,屬於高端消費。但敏敏發現,「門店裡人流不斷,會員很多」。

  價格不菲,動輒上萬

  記者採訪發現,由於需求旺盛,目前市面上的早教機構呈爆發式增長態勢。它們的教學理念和側重點各有不同,有的以智力開發為主,有的以技能學習為主,有的以興趣培養為主,有的以身體鍛鍊為主,有的以親子互動和習慣養成為主……而且大多價格不菲。

  「貴!」對於早教,江西的陳女士只用了一個字來形容。她給孩子報了一年的班,花費一萬多。「一節課45分鐘要200塊錢,一分鐘要4塊多錢。」陳女士說,她家寶寶上了兩個月,也沒看到什麼效果。

  「就是純玩,哪裡能學到什麼真東西。」陳女士說,如果非得說有什麼效果,可能就是接觸陌生的環境、和其他寶寶交流,對孩子學會與人打交道可能會有些潛在的好處。

  丫丫給孩子報的班也不便宜。「最開始我報的課程,96節課13800元,每節課45分鐘。後來我又續了一次課程包,有優惠,11000多元,也是96節課。」丫丫說,確實挺貴的,「其實45分鐘很快就過去了,孩子比較小的話還不一定會配合」。

  據記者了解,目前早教機構1次課1般在45分鐘至1小時之間,收費低的100多元1次,高的可以達到每學期1萬元——按通常的36次課計算,每次課收費將近300元。

  住在西安市東郊的張燕,孩子從1歲半就開始上早教班。她購買了48課時6000多元的一檔課程,這是該早教機構最便宜的一種。張燕說,看著別的孩子都上,總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此外也想為孩子上幼兒園打打基礎,讓他提前適應社會環境。

  「我原來想過讓孩子上早教班,因為小區家庭經濟條件差不多的,都讓孩子上。之前小區一個早教機構卷錢跑路了,這些媽媽又跑到其他地方報了名。」西安一所三本院校的教師王寧說,後來一打聽,隨便一個課程都要1萬多,實在負擔不起,只能放棄了。

  「或多或少有些跟風心態」

  對於「為什麼送孩子上早教班」的問題,家長們給出了不同的答案。記者歸納整理,主要有這麼幾種考慮:

  一是可以學習一些知識,開發智力。廣西南寧的張女士說,孩子2歲前後語言和認知能力到了一個爆發期,「這是什麼」「我要聽故事」幾乎成了口頭禪,「但我和愛人工作都比較忙,陪伴孩子的時間不多,平時就是爺爺奶奶拿著平板電腦放動畫片來安撫孩子,這對孩子而言不是很好的教育方法,所以我們選擇送孩子上早教班。」

  北京的劉女士說,她看到身邊有很多家長把孩子送到早教機構進行智力開發。這些孩子常常比沒上過早教班的孩子表現好,比如畫畫、識字、表演、計算等,有的孩子一路學下來,到幼兒園中大班已經能認識近2000字。「我覺得早教有用,所以就讓孩子上了。」

  二是有針對性地彌補孩子的一些弱點。北京的年輕家長王元序說:「我的孩子比較敏感,偏內向,飲食方面也不像有的孩子那麼『生猛』。所以我給他報了跆拳道和遊泳。希望這種體育鍛鍊能增強孩子的體能,對性格產生糾正作用。」

  河南鄭州的李女士說:「我家二寶是個性格內向的孩子,平時喜歡用哭來表達訴求,也喜歡跟哥哥搶東西,而且不主動跟小朋友玩。我們想培養他的溝通和交際能力,於是就送他上了早教班。」

  三是可以跟其他孩子一起玩,也給親子互動提供一個不一樣的場所。北京家長餘天說:「我送孩子去早教班,主要是給孩子增加一個玩的場所,增加與小朋友接觸的機會,沒有考慮讓他在早教中心學到什麼。」

  「早教班提供了一個適合孩子玩樂的環境。」丫丫說,孩子能夠在這裡接觸更多小朋友,鍛鍊她的社交能力,作為父母,她和丈夫也儘量陪她一起去,陪她一起玩。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這是他們最看重的。

  應該說,上述幾種考慮都有其合理性,不過記者在採訪中卻明顯感到,不少家長送孩子上早教班其實目的並不明確,教育理念也不清晰。「或多或少有種跟風心態」,安徽合肥的方女士說,哪怕一些家長表面上理由充足,但其實內裡只是一顆焦慮的心: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現在所有家長都在爭取贏在起跑線上,不報早教班就會有種剛起跑就輸掉了的感覺。別人家孩子報了學得早,自己家孩子沒有去很明顯前期教育就跟不上,更不要提以後上學的時候能比過別人家的孩子了。」方女士說。

  在西安市政府上班的年輕家長張涵說得更直白:「只要家裡經濟條件跟得上,家長多會選擇參加早教,因為怕孩子被落下。其實大部分家長都是跟風,別人都上,我娃也要上。」

「只要不出事,沒有人管」

——早教市場亂象調查

  早教市場在蓬勃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亂象。家長如果不謹慎選擇早教機構和課程,不但不能達到預期效果,還可能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機構無資質,師資無保障

  早教不屬於幼兒教育和義務教育階段,長期處於監管「真空地帶」。對於早教機構的資質,目前各地也沒有統一規定。

  湖南省學前教育學會副會長崔紅英說,私立早教機構一般是以教育諮詢有限公司的名義到工商局註冊的,門檻很低。即使某些正規的早教機構主動到當地教育局註冊,也只需要到教育局分管民辦教育的部門進行備案。

  據了解,備案的要求很低,只要有固定場所、10萬元存款證明以及教師資格證明即可。而證明只需複印件,現場考核通常也走過場,有的還可以作假。

  「更有甚者,一些早教機構根本不去註冊或備案,僅僅租借一套住房,隨便找幾個年輕人,打出某個招牌,就開始辦早教班了。一些早教機構開的早教班,幾十個家長和孩子擠坐在一間小房子裡,空氣混濁,實在是有害於孩子生長發育。」崔紅英說。

  記者在西安採訪發現,市面上的早教機構大多是貼牌,即交一筆加盟費,就開始「哄孩子」。加盟費從30萬元至100萬元不等,國內自主品牌相對便宜,歐盟的價格最高。

  在師資力量方面,基本分為兩類:一是兼做銷售推廣的教師,並無教師從業資格,佔絕大部分;二是幼兒師範畢業的專業老師,只佔很小比例。

  西部某市一早教機構投資人王旭告訴記者,去年10月,他加盟投資了上海的一個早教品牌,啟動資金150萬元,加盟費30萬元。早教班設在一個商場內,經營面積600多平方米。「目前早教生源不是很多,但是我們帶了遊泳項目,會員有四五百人,他們都是我們潛在的客戶。」

  「教師有四五個足夠了,只要有經驗就行,沒有資質也無所謂。我們機構不用在教育部門報備,這個比較麻煩。我們這裡80%的早教機構都沒有報備,一般沒有教育部門來查,只要不出事,沒有人管。」王旭說。

  迎合家長需求,課程功利性強

  很多早教機構其實就是變相的培訓班,為了讓家長「看得見效果」,往往急功近利地進行「填鴨式」教學。

  崔紅英說,一些早教機構的課程設置隨意性很大,英語、運動、音樂、思維訓練、繪畫等,五花八門,通常都是投家長所好,並冠以某些著名的幼教流派,如蒙臺梭利早教、奧爾夫早教等。而家長所好是什麼呢?基本是那些他們認為能幫助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知識技能。

  因此,從教授內容來看,不少培訓機構其實是做了小學的先修學校,借智力開發提前對孩童進行英語、語文、算術等課程的教學。部分藝術課程的開設也具有很強的「功利性」,有任課教師向記者抱怨:「不少家長的需求是兩年彈得像克萊德曼一樣。」

  「有些早教機構按照家長的要求,針對兩三歲的孩子開設唐詩、計算等超出年齡階段的課程,把培養『小大人』當成是早教的成功,這其實不利於幼兒智力的開發。」河南省心理健康研究所副所長趙悅玲說,很多家長和早教機構並不知道,這種「填鴨式」的拔苗助長,對孩子的智力開發有害無益。

  西安一個學前教育機構的課程負責人、資深從業人員段永昌說,在幼兒神經發育不完善的情況下,早教可以影響孩子的發育,但不能改變其智力或智商。正規的早教應該涉及三個方面,一是運動,二是旋律,三是色彩。最重要的是運動,也就是鍛鍊身體。

  「國外的早教強調自由發揮,注重啟發孩子,給孩子的未來打下良好的生理基礎,這是至關重要的。但是國內的早教,哪怕是一些很知名的機構,課程都是以技能傳授為主。還有很多早教機構,各種理念喊得很響,但實際課程完全不是那麼回事。」段永昌說。

  場所沒標準,安全存隱患

  早教針對的都是6歲以下甚至不足1歲的孩子,其自身抵抗力和自我保護能力相對較弱,對於場所和環境的安全要求很高。

  「我們每天開窗通風,用消毒片稀釋後早晚噴灑園所的各個角落,上完課後保潔阿姨用消毒水擦臺面、地墊,每周一次大掃除……」河南駐馬店一家早教機構的工作人員佳佳說。但孩子來這兒上早教班的一位家長告訴記者,衛生防護工作還是有不專業、不到位的地方,尤其是春季,基本每個孩子都會被傳染上感冒,咳嗽發燒。

  目前,許多地方對早教機構的場地設施、環境衛生等應符合怎樣的標準,既無規定,也無檢查。一位家長說:「現在很多早教機構都租用商業樓,有沒有安全隱患,有沒有定期消毒等,我們只能憑自己的經驗判斷。」

  「如果讓我再選擇一次,我肯定不會選擇現在這家早教機構。」合肥的彭女士說。雖然她對該機構的課程還比較認可,但對場所環境十分不滿意。「像這種面向兒童的培訓機構,至少要有個溫馨舒適的環境,但這裡冬天沒暖氣,夏天也不怎麼開空調,孩子來上課,冬天冷得很,夏天熱得很,讓人難以接受。」

  此外,消毒什麼的,也很難做到位。「按道理,進入早教場所是要換鞋的,但在這裡,家長可以穿著鞋到處走。」彭女士說。

  南寧市民古女士也有類似的經歷。她帶著1歲多的兒子在一家早教機構體驗課程時,兒子明明不小心打碎了一隻玻璃缸,玻璃碎片扎破了孩子稚嫩的手心,血流不止,只能去醫院處理。這一事故讓古女士心痛不已,她說:「作為早教機構,怎麼可以在離孩子那麼近的茶几上,擺放易碎的玻璃用具?這給人一種很不專業的感覺。」

2015年12月27日,中國關工委在京成立科學早教專業委員會 劉蓮芬攝

早教不是為了培養「神童」

  家長追捧,培訓機構火爆,早教熱的背後,有著家長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理念誤區。科學早教,應該遵循怎樣的教育理念?早教機構應該教什麼、怎麼教?亂象叢生的早教市場又該如何規範?

  早教重在培養健全人格

  早教是否有必要?答案無疑是肯定的。可早教究竟應該教什麼?「大量的研究早已證明,擁有健全的人格是個體幸福生活的前提和保障。」湖南省學前教育學會副會長崔紅英說,早教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孩子形成健全人格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首先是學習與人相處的方式,培養良好的習慣和規則意識。西安市第一保育院保教主任王昆說,早教就是給予孩子一個社會化的環境,讓他能夠逐漸適應社會。「我們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缺少同伴,早教機構的課程設置應該讓孩子們學會合作和分享。」

  崔紅英說,3歲之前,我們要培養的是一個身體健康、心情愉悅、充滿探索欲望且能積極表達和控制自己的孩子。「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良好習慣的養成,如生活自理能力、與同伴相處的能力、對規則的理解與遵守、對任務的堅持等。」

  事實上,很多發達國家對此有明確規範。德國法律規定,孩子在上小學前「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所謂「早教」的重點應放在基本社會常識(不允許暴力、不大聲喧譁等)、動手能力(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與手工製作、解決具體生活問題等)、情商等的培養上。

  其次,早教應該增進親子關係,讓孩子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

  「在專業早教教師的指導下,父母和孩子一起遊戲,能讓孩子深刻感受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幫助孩子形成安全的依戀關係。這種依戀關係的確立,有助於孩子將來對社會環境和他人的認同。在遊戲的情境中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更有利於孩子自理能力的形成。從長遠來看,一個親近社會和他人、有獨立生活能力的人,更容易獲得幸福。」崔紅英說。

  最後,促進身心發育、智識培養也是早教的一個內容。崔紅英指出,3歲之前的孩子,需要充分的活動和適宜的信息刺激,以促進其身心發育,這包括身體動作、語言習得、認知與情緒發展、藝術感知等內容。

  河南一家早教機構的負責人陳倩用「童蒙養正」來概括早教。「早教就是根據孩子生理和心理的發育特點以及敏感期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培養,促進孩子在語言、智力、藝術、情感、人格和社會性等方面的全面發展。」陳倩說。

  需要注意的是,智識培養不等於技能培養。如果以認識多少字、會彈幾首曲子來衡量早教的效果,那就大錯特錯了。「不當教育和過度教育最大的危害在於,嬰幼兒可能從小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崔紅英說。

  「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進行早教,最重要的就是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河南省心理健康研究所副所長趙悅玲說,0~1歲是孩子安全感和信任感建立的時期,這時父母需要做的就是無條件地滿足和陪伴;2~3歲是幼兒衛生和生活習慣、規則意識建立的時期,這時需要父母用正確的方式去引導孩子。

  採訪中,多位專家和業內人士均表示,早教的重要內容,就是父母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而早教機構的重要任務之一,是指導父母成為稱職的教育者。因此,除了教孩子,家長也是早教的對象。

  「孩子只是早教的一部分,早教的過程也是為了讓父母能真正了解孩子。孩子就像大樹上的葉子,每一片都不一樣,完全按照書本上的方法,未必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鄭州一家早教機構的老師瑞瑞說。

  「現在一些家長,認為早教是教育機構的事,自己一周陪孩子來上兩節課就行了,這樣的早教,效果其實微乎其微。」趙悅玲說,早教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很大程度上是針對家長的教育,讓父母學習如何與孩子互動。

  崔紅英指出,當前,我國尚缺乏對於親子教育的規範和指導,這也是造成家長育兒功利傾向嚴重的一個重要原因。

  「正規的早教機構,不僅僅給家長提供親子遊戲的機會,還應該指導家長成為稱職的父母。當家長掌握了科學的育兒觀之後,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才會更有質量,也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遺憾的是,目前我國很多早教機構只關注與家長經營好關係。」崔紅英說。

  加強監管,規範早教機構運營

  「我國早教目前處於自然發展的狀態,國家對早教機構的指導管理還處於起步階段。」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高級早教顧問蔡景昆表示,針對早教市場方興未艾、早教機構良莠不齊的現狀,應從提升師資水平、嚴格市場準入、建立監管體系等角度,全面規範早教行業發展。

  招不到優秀的老師是陳倩最大的擔憂。「早教老師普遍年輕,專業程度和穩定性都不夠。」陳倩說,早教教師需要較高的業務素養,不僅要掌握教育學,還要有心理學、衛生學和社會學等方面的知識,這都需要專業的教育培訓。

  趙悅玲指出,當前要改變「有錢,找個地方,辦個營業執照,買些課程,聘倆女孩,就可以開辦早教機構」的現象,應從國家層面研究制訂早教行業準入標準。

  崔紅英介紹,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我國對0~3歲和3~6歲兒童教育的管理,分屬兩個部門,前者歸全國婦聯,後者歸教育部,這就帶來了目前兩個板塊的脫節。

  華南師範大學學前教育專業教授袁愛玲建議,明確教育部門作為管理責任主體,對早教機構的設立、收費、教育標準、師資質量、安全設施等方面承擔審批監督考核責任,實行早教機構須經教育局審批備案方可營業的準入制度,提高準入門檻,降低營運風險。

  2013年,教育部在上海市、北京市海澱區等14個地區啟動了0~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試點工作。試點從明確管理體制、合理配置資源、培養培訓師資、加強規範管理、合理分擔成本、促進內涵發展等六個方面進行,堅持公益普惠的基本方向,充分整合公共教育、衛生和社區資源,努力構建以幼兒園和婦幼保健機構為依託,面向社區、指導家長的嬰幼兒早期教育服務體系。隨後,青島、南京等地相繼出臺對0~3歲早教機構的管理文件,明確了辦園標準和師資要求。

  「我們對試點工作充滿期待,希望國家能夠加強對早教的研究,儘快啟動對早教的規範與管理。」崔紅英表示,當前應組織專門的團隊,研究嬰幼兒餵養、生長發育監測、營養指導以及情緒與社會性、語言、智力等方面教育的具體形式和內容。在此基礎上,出臺「0~3歲嬰幼兒學習與發展指南」以及早教機構管理辦法。

 

日本一家保育園通過教授洗手操讓孩子學習正確洗手方法,養成良好衛生習慣 季春鵬攝

發達國家如何實施早教

  相比中國家長對早教的追捧,在很多發達國家,早期教育理念雖然深入人心,但早教市場卻並不十分火爆。這一方面是因為很多家長和教育專家並不認可超前學習、「贏在起跑線上」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也得益於政府投入大量資金,提供了質優價廉的早教項目,進而促進了早教市場的有序發展。

  芬蘭:禁止幼兒學習超齡知識

  芬蘭幼兒教育學家、約恩蘇大學教授安娜莉·尼科在《北歐童年與早期教育》一書中指出,芬蘭的早期兒童教育強調尊重每個孩子的個性,並為每個孩子成長為具備獨立人格的個體提供機會。早教的目的是使所有孩子都成長為「能夠做出負責任的決定,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照顧他人,並在需要時為他人提供幫助的成年人」。

  這一理念不僅適用於芬蘭的幼兒園教育,同樣適用於課外早期兒童教育,並為整個社會所認同。

  在芬蘭,課外早教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音樂、舞蹈、體育和美術等各個方面。但向學齡前幼兒教授母語、外語及數學等知識性內容的課外班,卻是聞所未聞。

  芬蘭幼兒教育專家不主張提前向幼兒灌輸超越年齡的知識,諸如:母語、數學和外語等。一位在芬蘭幼兒園擔任學前班老師的朋友告訴記者,芬蘭教育部頒發的《早期兒童教學大綱》甚至不允許幼兒園老師向未上學前班的6歲以下兒童教授字母和拼讀等。

  這位老師說,她班上的十幾個孩子都有1到2個課外興趣班,包括舞蹈、樂器、冰球和足球等。一些家長表示,他們讓孩子上興趣班,並不是期望他們將來成名成家,而只是為孩子發展興趣愛好提供機會,鍛鍊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希望他們在幼兒園之外的環境中能與其他孩子和睦相處,交到更多有共同愛好的朋友。

  除了專業性很強的課程外,一般的興趣班收費都很合理。像舞蹈、繪畫、手工和陶藝等,每個孩子每學期平均100多歐元,是芬蘭普通家庭都能承受的。

  芬蘭政府支持以培養幼兒興趣愛好為目的的早教機構。為使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也能有機會發展個人愛好,教育部通過地方政府向這些機構提供資助,使其能維持合理的價格。芬蘭教育部在2014年制定的《2014~2018年兒童文化政策規劃的建議》中提出,進一步增加對課外教育機構的資助,提高兒童參與興趣班的平等性,使低收入家庭能夠負擔得起孩子參加興趣班的費用。

  社會組織、團體及個人也會提供資助。不久前,因有人抱怨孩子上冰球班學費昂貴,芬蘭能源公司ST1董事長米卡·安託寧決定,在芬蘭冰球協會旗下建立基金會,由他個人每年出資110萬歐元,專門資助有興趣學習冰球的低收入家庭孩子。

  此外,芬蘭還有大批志願者,貢獻他們的業餘時間,免費為孩子們組織興趣班。

  在芬蘭,地方政府有責任對課外教育機構的場地、師資、教學內容等進行監管。特別是對其定價進行監控,要求這些機構維持合理價格,確保所有孩子都有機會參加興趣班,使他們發展個人愛好的夢想都能得以實現。

  日本:覆蓋學前教育的保育園制度

  在日本,保育園負責接收0歲到小學入學前的兒童,記者在東京一所保育園就見到過還在搖籃中的嬰兒。通常日本家庭在孩子1歲左右就將其送入保育園,所以,日本幼兒實際上是在保育園接受早教教育的。

  2010年,記者的孩子在1歲多時進入了東京的一所保育園,同班的10多個孩子大多在1歲左右,有的還不會走路。當時保育園雖然由於翻修而在公園裡新建了一個臨時校舍,但條件依然不錯。保育園的老師們為這些牙牙學語的幼兒提供了細緻的照料,換尿不溼、髒衣服等自不必說,讀繪本、做遊戲、培養幼兒的生活習慣等活動也是豐富多彩,趕上好天氣時,還會把孩子們放進特製的推車外出遊玩。

  據記者了解,日本也有一些早教機構,如寶寶手語教室等,主要是面向尚未形成語言能力的嬰幼兒,幫助家長更好地和嬰兒溝通交流。但由於有了涵蓋低齡幼兒的保育制度,日本家長並不熱衷於讓孩子參加各種社會化早教班。記者認識的很多朋友都表示,不會特意將孩子從小就送到早教機構去。

  雖然早教課程並不流行,但是日本的幼教產品市場十分成熟。以「巧虎」產品聞名的日本倍樂生集團是日本最大的教育機構,其產品覆蓋面從幼兒教育直至成人教育,是日本教育領域的唯一巨頭。對於「巧虎」系列幼教產品,中國很多家長並不陌生,相關兒童圖書、音像製品、育兒教材等在日本也非常普及,該公司還提供育兒講座、劇場活動等多種多樣的服務。可以說日本有孩子的家庭多多少少都會接觸到這類幼教產品,父母利用幼教產品教育孩子是日本早教的常態,專門送到特定機構開發兒童某些方面能力的情況並不多。

  實際上,日本社會對兒童才能的培養似乎並不那麼著急。以英語教育為例,2013年之後日本小學才在3年級開設英語課程,在此之前,小學生要等到5年級才會學習英語。即便如此,仍有不少教育專家質疑這一調整的必要性。

  紐西蘭的「20小時幼兒教育計劃」

  在紐西蘭,早教領域最出名的要算是政府推出的「20小時幼兒教育計劃」。這一項目始於2007年,主要針對3到4歲的幼兒,提供每天最多6小時、每周20小時的免費教育計劃。2010年7月1日起,該計劃的服務對象擴大到5歲幼兒,並把適用範圍從原來的幼教機構擴大到語言早教中心和遊戲活動中心。

  無論幼兒家長的收入、種族、工作、移民和家庭狀況如何,即使是非紐西蘭公民也可以申請獲得該項計劃所提供的服務。不過,這一項目只針對長期在幼教機構就讀的孩子,如果幼兒缺席超過3周時間,就必須繳費。

  「20小時幼兒教育計劃」最主要的目的是在保證幼兒教育質量的基礎上,儘可能減輕家庭經濟負擔。此後,紐西蘭政府還進一步撥款,幼兒接受每周20小時早教後,如有意願還可以繼續增加10小時的免費早教。

  政府出資的免費早教計劃帶動了整個早教水平的提升。紐西蘭幼兒早教入學率在這個計劃的幫助下有了顯著提高,特別是社會低收入階層也可以獲得機會,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早教機構接受學前教育。受此影響,紐西蘭的各類幼教機構迅猛發展,不少非全日制早教機構改成了全日制,極大豐富了社會早教資源。

  從紐西蘭的經驗來看,提升早教水平需要從多個領域著手。首先,政府增加早教領域的撥款非常重要。政府撥款的確無法成為解決問題的單一途徑,但這一行為具有放大效應。

  其次,大力提升早教專業化水平。紐西蘭教育部近些年對全國早教的評估顯示,政府撥款推動更多從業人員接受專業教育,同時移民局也把早教專業列為移民優先專業。

  最後,早教也需要家庭的配合。在紐西蘭,幼兒父母會定期與早教機構進行交流,了解孩子的成長情況,以使家庭和早教機構這兩個對幼兒極為重要的生活場所保持信息溝通和教育方式的連貫性。(記者 徐謙 李驥志 華義 宿亮)

相關焦點

  • 【誠信建設萬裡行】月嫂培訓市場亂象調查:「金牌月嫂」含金量究竟...
    但接觸的月嫂多了,不少人發現,證書似乎也不那麼靠譜。安徽的一位「準媽媽」馬女士說,市場上存在大量的月嫂中心及相機構,其從業人員所持有的證書難辨真假,而且消費者也不知道該依據哪個部門對此進行鑑定。  劉女士一家人找了幾家家政公司,前後面試十多個月嫂,最後定下一位「金牌月嫂」,但是在從事醫學工作的劉女士看來,月嫂的工作能力不太令人滿意。
  • 天價燕窩市場亂象調查
    圖為:天然純正的正品燕窩    19日和20日,記者先後前往漢口航空路一帶、武漢廣場、武漢廣場寫字樓(內有多家燕窩銷售點)、華南海鮮批發市場、徐東麥德龍、武昌黃鸝路等處的燕窩及其製品銷售點進行了實地走訪
  • ​青年說|早教不應拔苗助長,這種「天才」要不得
    在某早教機構打出的廣告中:壹壹,1歲10個月,運用連鎖記憶法,快速翻出8張對應卡片;貝貝,5歲半,一個月記憶圓周率100位……先不說背誦圓周率後100位就成了「天才」這廣告打得莫名其妙,很多人也質疑這種訓練方式是否真的對孩子的成長有幫助。
  • 北京寵物市場現亂象 監管多空白安全有隱患
    北京寵物市場現亂象 監管多空白安全有隱患 記者調查後意外地發現,大多數寵物店或寵物樂園存在監管空白。  寵物服務店認錢不認證  上周末,記者來到朝陽區天豐利商廈的一家寵物店。30多平方米的店鋪擱滿了大大小小的梳子、指甲剪、牽引帶、玩具等寵物用品,幾隻小貓小狗時不時從店鋪一角的籠子內伸頭探望。  這家寵物店位於商廈地下一層菜市場內,店面未單獨做隔斷牆。
  • 寵物市場亂象叢生,寵物市場一直的定律,顏值至上
    ,據大數據調查,自疫情結束以來,網上寵物用品的銷售額超過了嬰幼兒用品的銷售額,這說明什麼,說明寵物的數量和家長們在給寵物身上的投資和愛護變得更多的,新生兒的降生和寵物的繁衍速度更是不能相提並論,所以需求的增長也造成了寵物市場的高需求和更多的亂象。
  • 兒童護膚品亂象頻出:非法添加違禁成分,出事甩鍋逃避監管
    新華社天津1月14日消息,近日,一起疑似嬰兒護膚品引發「大頭娃娃」事件,引起了人們對兒童護膚品市場的關注。雖然目前該事件還有待相關部門給出明確調查結果,但記者採訪發現,兒童護膚品市場中,一些不法商家違規宣傳產品功效、非法添加違禁成分、規避監管等問題卻屢見不鮮。家長由於缺乏專業判斷,也是頻頻「踩坑」。
  • 把遊戲還給幼兒,讓孩子遠離早教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早教市場正呈蔓延之勢,不斷擴大。根據企查查的數據,截至2020年5月,全國與早教相關的企業註冊量已達3.7萬家;截至2020年末,早教市場規模初步估計已達3000億元。(1月2日 紅網)看到這則新聞,筆者不禁發聲:把遊戲還給幼兒,讓孩子遠離早教。
  • 早教與託育兩個1000億市場異同和機遇
    受益於美吉姆、金寶貝等外資品牌進入,以及東方愛嬰、新愛嬰、運動寶貝等本土早教品牌的崛起,我國早教行業發展較託育行業早,市場認知度較高,根據2016年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對1999名孩子家長的調查結果顯示,認為有必要進行早教的家長中,來自北上廣深的約有61.5%認同,來自二線城市的約有57.1%認同,來自三四線城市的約有50.4%認同。
  • 「90後」父母對幼教更為上心,早教加盟市場潛力巨大
    「孩子太小,我原本認為只要自己給他講故事聽音樂就可以了,後來朋友都說孩子3歲前的培養也很重要,我就動了心。」李莉說,她原本想通過早教讓孩子多長點見識,但覺得只上幾節課起不到作用,所以與孩子爸爸商量,自己生活上節省一點,狠狠心給寶寶報了96節課。「不一定要學到多少知識,只要孩子能與其他小朋友接觸,獲得更多的快樂就可以了。」
  • 早教漸欲迷人眼 「啟蒙優學」正本清源推小雞叫叫故事音箱
    畫畫、讀繪本、朗誦、英語、綜合等嬰幼兒早教機構遍布各個城市的每一個角落。  不過其中的問題顯而易見。有機構調查發現,早教機構從業人員,僅10%有教師資格證,77%的早教教師屬無證上崗。也就是說,很多從業人員並非專業的教師,師資不全對應的教育培訓效果可想而知。  另外,部分早教機構還存在概念多於實質的現象。
  • 恩吉拉(ENJOR)國際早教 深耕早教行業 服務早教市場
    恩吉拉(ENJOR)國際早教,起源於美國,2009年進入中國,是一家打通0-6歲的一體化教育機構。作為率先將「十大課程體系+大運動課程」概念引進國內的早教品牌,恩吉拉(ENJOR)國際早教打造更高品質的教學環境、服務、課程及親子共同成長的「全體驗式早教「平臺。
  • 地下代孕市場調查②|「卵妹」遭盤剝,代媽出事「錢會擺平」
    「卵妹」就是地下代孕市場裡的供卵者。以學歷、長相身材等為標準,供卵者被明碼標價,進入地下代孕市場的資源池,等待被客戶「撈起」。「專科生五六萬元、本科生七八萬元,研究生九萬到十萬元。」有業內人士透露,供卵者獲取的收益會被中介層層盤剝,到手的補償金幾乎只有客戶償付金額的一半。
  • 新華調查丨大膽!這種事你們也敢教?——違法「反催收」亂象調查
    監管機構工作人員與專家認為,此類活動擾亂金融市場正常秩序,增大逃廢債風險,金融、網信等職能部門應聯手加大打擊力度。違法「反催收」亂象再「冒頭」「打擊惡意逃廢債」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記者從多地監管機構了解到,合規催收是金融機構通過合法手段控制貸款風險的重要環節。
  • 多重亂象助推蘭州月嫂市場價格泡沫增大
    摘要:十餘年時間,蘭州月嫂的薪酬從2005年的1500~2000元飆漲至現在的1.2萬元~1.5萬元;市場的火爆催生了花錢買證書、隨意認定等各類市場亂象。多重亂象助推蘭州月嫂市場價格泡沫增大某家政公司報價高級月嫂1.2萬元~1.5萬元中級8000元~1.2萬元初級6000元~8000元育嬰員4500元~6000元十餘年時間,蘭州月嫂的薪酬從2005年的1500~2000元飆漲至現在的1.2萬元~1.5萬元;市場的火爆催生了花錢買證書、隨意認定等各類市場亂象
  • 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通報全市整治保健市場亂象十大典型案例
    2019年1月8日以來,按照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等13個部門及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整治「保健」市場亂象「百日行動」安排部署和要求,漢中市積極作為,各職能部門紮實開展專項整治,初步取得了良好效果。為進一步強化打擊保健市場違法行為的堅定決心,營造治理保健市場亂象的濃厚氛圍,有力震懾違法犯罪行為,有效遏制保健市場亂象,按照中省信息公開有關規定,漢中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於2019年3月5日公開通報近期全市保健市場亂象整治中查處的十大典型案例如下:  一、城固縣馨然之家讀者俱樂部虛假宣傳銷售保健品案  城固縣市場監督管理局接群眾投訴舉報,依法對城固縣馨然之家讀者俱樂部檢查時發現
  • 八類加盟項目不能做,讓你莫名背鍋,加盟就被坑的早教中心
    早教中心本身的商業模式很好,市場前景非常廣闊,如果扎紮實實的做,真的可以賺到錢。只是,目前市場上的早教品牌太爛了,16、 17年是早教中心創業高峰,早教中心的創業者,他們很清楚地知道他們不賺家長的錢,而是賺加盟商的錢。他們是怎麼操作的呢?首先,代理一個國外的早教中心品牌,新加坡、美國、日本的最多,在國民心中潛意識認為這些發達國家的教育比國內更有優勢。
  • 天津「小貓」電纜亂象調查[組圖]
    然而,如今的「小貓」卻面臨著歷史遺留問題眾多、內部管理混亂、跨境打假困難重重等亂象,導致市場上假貓、野貓橫行,而真正的「小貓」卻無能為力的現狀。大批被封存的偽劣小貓線纜  外地市場頻現「假貓」  網上「小貓」令人眼花繚亂  2011年4月,山東某建築施工單位工作人員向記者爆料,稱當下建築市場混亂,尤其是電纜行業更是亂象叢生。
  • 蠶絲被市場亂象重重:蠶絲被多是「摻絲被」
    蠶絲被銷售的背後又隱藏著哪些市場亂象?  亂象一:同為蠶絲被,價格相差50倍   都叫蠶絲被,售價卻從100多元至5000元不等,相差50倍!  在杭州一家商場,蠶絲被擺放在最顯眼位置。    一位正在挑選床上用品的劉女士,也對商場裡蠶絲被懸殊的價格感到困惑:「現在市場上的蠶絲被種類多、價格亂,確實很難做選擇。買貴的覺得不值得,買便宜的又怕質量不過關。」  同為蠶絲被,為何價差這麼大?記者詢問現場銷售員,多數笑而不答。
  • 另類萌寵市場亂象調查
    網絡成主要交易途徑  由於城市規劃的原因,北京的花鳥市場比前幾年減少很多,監管也愈加嚴格。但在市場上隨機尋訪,仍可以發現零星的非洲灰鸚鵡、蛇類、蜥蜴類的國家保護野生動物在售賣。  在新官園花鳥魚蟲市場,寵物玩家郭先生告訴記者,北京現在管得非常嚴,寵物店面裡擺著的多是能賣的,商家的證照也是齊全的,若是想要一些稀奇寵物,就得私下和店主聊。另一位玩家齊先生告訴記者,「北京還有一些流動小市場,比如,石景山區就有個專賣鸚鵡的小市場,很多賣家會帶著想出手的鸚鵡過去,也能淘到好玩的」。
  • 漢服市場亂象調查:盜用原創面料魚目混珠,惡意搶註商標
    2019年9月,央視財經報導稱,目前全國漢服市場的消費人群估算已超過200萬人,市場總規模約為10.9億元。有巨大發展潛力的漢服市場,吸引了不少資本的入局。據悉,阿里和虎牙相繼上線主打漢服社交功能的App,而且申請了多個類別的商標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