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永烈:我屬於「煤球爐」式的作家

2021-01-09 新京報

2020年5月15日上午9時30分,著名作家葉永烈在上海病逝,享年80歲。

在他一生中,有過很多嘗試,年輕時,他在北大化學繫念過書,在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當過導演,而他最熱愛的事業則是寫作。

作家葉永烈,總共出版了180部著作,作品總字數超過3500萬。他的作品橫跨科幻文學、紀實文學、小說、散文等各個領域,甚至還寫過相聲、出過相聲集,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是他的科普、科幻創作和紀實文學。他寫的《十萬個為什麼》、《小靈通漫遊未來》成為了一代人的記憶。

葉永烈總是拎著一個飯盒一樣大的紅燈牌錄音機,隨身攜帶相機、紙筆,就像是隨時準備著要記錄些什麼。直到被稱呼為「葉老」的年紀,在他心中,依舊把自己當作年輕人。

兩年前,葉永烈發表過一次演講,對臺下的年輕人說,「我本來想,去世之後,在我的墓碑上寫一句話——對不起,我不能再為你回答『為什麼』。後來我想想,覺得應該改成——請到上海圖書館來找我。」

葉永烈展示《小靈通漫遊未來》。

「在我的心中,還一直以為自己是年輕人」

葉永烈在古稀之年,仍舊活得像年輕人一樣。

他喜歡觸摸最先進的科技。在他的家裡,電腦、相機、複印機、碎紙機和各式各樣最新的電子產品堆滿了房間。1992年,其他作者還在用紙筆寫作時,葉永烈買了一臺最新的「286」桌上型電腦,成為中國第一批用電腦寫作的作家之一。

他喜歡旅遊,夢想是和妻子楊惠芬一起環遊世界,已經去過了中國香港、臺灣、美國等地。在因病住院之前,葉永烈還去了古巴哈瓦那,看搖曳的椰子樹、棕櫚樹和五顏六色的小轎車,用手比出「耶」的姿勢,跟戴著紅領巾的古巴少先隊員合影。

以前,葉永烈一直是同輩人中的「年輕人」。從小到大,他都是班級裡年紀最小的一個。在文壇,葉永烈出道也很早,11歲,他發表了自己的第一篇作品,19歲,寫出了第一本書,頭頂著「青年作家」的光環。

隨著年月的流逝,葉永烈從年輕人變成了長者,人們對他的稱呼也從「小葉」、「老葉」、「葉老師」,再變成了「葉老」。

「我很羨慕人家稱莫言為『莫老』,仿佛企盼他永遠不會老。我也讚嘆人家稱任溶溶為『任老』,仿佛對老之將至滿不在乎。而我呢,葉老則黃,則落。這原本是大自然的規律。可是在我的心中,還一直以為自己是年輕人」,葉永烈說。

直到77歲那年,葉永烈才第一次真正感知到衰老。2017年8月的一天,葉永烈在家裡搬書時,不小心被臺階絆倒,摔了一跤,碰到了左腳以及右胸肋骨,連走動都困難。他想,「不能逞強去做超越年齡的事,老之將至,餘日不多,倍覺時間的珍貴。」

他決定要把更多時間用在寫作、出書上。這三年來,葉永烈整理出版了28卷《葉永烈科普全集》,總字數超過1408萬字,還出版了紀實文集、散文隨筆集、遊記,和三部描寫上海的虛構小說。

2013年10月13日,西安,葉永烈宣傳推介他參與編寫的青少年科普圖書《十萬個為什麼》第六版。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上海作協副主席趙麗宏上世紀80年代和葉永烈一起進入上海作協。他回憶,以前常常能在作協的各種會議、書展中碰到葉永烈。他總是戴著一副銀邊的框架眼鏡,喜歡笑,很謙和的樣子,從不張揚,不說很慷慨激昂的話。

而這幾年,葉永烈出席活動越來越少了。但即便不能親臨現場,他也會認真地發來簡訊,洋洋灑灑寫上幾百字的感言。

去年秋天,葉永烈和趙麗宏等人合著的《石窟門裡的紅色秘密》出版,記錄了上海幾個紅色革命遺址。葉永烈寫的是中共一大會址,這成為了他公開留下的最後的文字。「他是一個非常正直的人,他的寫作都是非常誠實的、忠於事實的,這是很可貴的一點」,趙麗宏說。

「他帶來了科幻的火種」

葉永烈曾經這樣評價自己的寫作之路:「我不屬於那種因一部作品一炮而紅的作家,這樣的作家如同一堆乾草,火勢很猛,四座皆驚,但是很快就熄滅了。我屬於『煤球爐』式的作家,點火之後火力慢慢上來,持續很長很長的時間。我從11歲點起文學之火,一直持續燃燒到60年後的今天。」

科普作品、科幻文學是葉永烈點燃的第一把火。他常常開玩笑說,自己曾經創作了兩個『一億』。前者是他20歲時作為主要作者完成的《十萬個為什麼》,其總印數超過一億冊;後者是以他21歲時完成的《小靈通漫遊未來》中主人公名字命名的手機——「小靈通」,其用戶大概也有一億人。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十萬個為什麼》、《小靈通漫遊未來》橫空出世,成為了青少年必讀的書目。在《十萬個為什麼》裡,孩子們第一次找到了很多問題的答案:地球是由幾大板塊構成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人是不是猴子變的?恐龍是怎麼滅絕的?

第一版《十萬個為什麼》。

而在《小靈通漫遊未來》中,葉永烈為孩子們描繪了一個無法想像的未來世界。那個世界裡,有機器人、氣墊船、會飛的汽車,人們家裡的餐具都是鋼化瓷做的,能吃到蛋白質、醬油、五香粉合成的人造蛋。這本書甫一出版,就印了160萬冊,兩周之內售罄,又再加印賣到300萬冊,掀起了當時的一股科幻熱潮。

「他帶來了科幻的火種」,在一篇回憶葉永烈的文章中,科幻作家韓松這樣寫道。他們第一次見面是在1991年世界科幻協會年會上,當時的韓松還是一名大學生,葉永烈親切地跟他握了手。韓松記得,「他的手很暖和、很柔軟」。

對南方科技大學教授、科幻作家吳巖來說,葉永烈也是啟蒙他科幻創作的人物。吳巖說,「我一生的科幻之路,與他的影響和扶持有關。」

上中學時,吳巖寫了一篇關於葉永烈作品的讀後感,在被《光明日報》刊發後,葉永烈也讀到了。葉永烈來北京時,還給吳巖打了電話,告訴了他自己的住址。「他讓我把作品帶給他,如果好的話他會推薦給雜誌」。

從那以後,吳巖的許多作品都是由葉永烈推薦給出版社出版的。後來吳巖高考失利,想放棄升學,專心寫作,也是葉永烈告誡他,「要寫好科學作品,千萬不能放棄上大學,而且要上理工類的大學。」

少年時的吳巖(左)和葉永烈(右)。受訪者供圖

在韓松看來,葉永烈寫得最了不起的小說是《巴金的夢》,講中國將來會建一座牢記歷史的博物館,而且是與國際合建,還詳細描寫了這個館怎麼建、有什麼館藏。

「他是真正的科幻大師,他主張想像力無禁區,他對未來是樂觀的,相信科技會創造一個更美好的社會,同時他又是深懷憂思的,他的作品浸染著對社會問題的關切和思考,他是科幻現實主義的代表。」韓松說。

「作家就是作家,前面最好不要加定語」

1983年,許多科幻刊物停刊、科幻作者停筆,葉永烈也決定離開科普界。

趙麗宏還在《萌芽》雜誌當編輯。有一次,他看到一篇葉永烈的小說,講一個流亡在外的小提琴家,很思念家鄉。趙麗宏很快看了出來,這個人物的原型是傅聰。當時,《傅雷家書》正出版沒多久,人們的關注度很高,趙麗宏就對葉永烈說,「我知道你寫的是傅聰,為什麼不乾脆寫紀實文學呢?」

葉永烈接受了這個建議,趙麗宏所在的編輯部給他開了很多封介紹信,讓他去北京等地採訪。「他採訪、寫作非常細緻、沉穩,做事情也很認真」。趙麗宏記得,葉永烈總是拎著一個飯盒一樣大的紅燈牌錄音機,隨身攜帶相機、紙筆,就像是隨時準備著要記錄些什麼。

很快,葉永烈寫出了《家書抵萬金》,也是他的第一部紀實文學。之後的日子裡,他把目光轉向那些知名的歷史人物,創作出了《「四人幫」興亡》、《鄧小平改變中國》、《陳伯達傳》等紀實作品。

儘管如此,葉永烈不喜歡被定義為一名「傳記作家」。「我是一個比較喜歡嘗試的人。我還寫過相聲,出過相聲選集。我還寫過詩,寫過寓言。」他說,「我覺得,作家就是作家,前面最好不要加定語。就像木匠,有時做桌子,有時做凳子,你不能說他是桌子木匠或凳子木匠。」

2016年4月23日,著名作家葉永烈在南昌攜新書與讀者現場交流。

去過葉永烈家裡的人,印象最深的一定是他的書房。頂天立地的書櫃裡,泛黃的藏書堆積如山,一摞摞手稿凌亂地塞在縫隙中。比書更引人注目的,是旁邊的鐵皮檔案箱,箱子裡裝著的是他這些年來採訪的資料,磁帶、檔案、書信,它們被分門別類地貼上了標籤,整齊地排列著。

在這些浩如煙海的材料中,有一部分是葉永烈收藏的訃告。「訃告是人生的句號,是致友人的告別書,是我收藏的有關他們的書信中的最後一封」。他總結了不同訃告的不同特點:陸星兒的訃告用的是彩色照片,王西彥的訃告上寫著「不舉行告別儀式、不開追悼會」,陸平和石堅的訃告是「夫妻檔」,高士其和他母親的訃告是「母子檔」。

2014年,葉永烈決定,把這些訃告在內的所有檔案捐給上海圖書館收藏。因為「這些重要的資料不是屬於我個人的,而是屬於國家的,屬於歷史的,將來後人要研究歷史,這些也許可以對他們有所幫助。」

兩年前,身體健康的葉永烈在央視發表了一次演講,這也是他生命後期為數不多的公開露面。那天,他戴著眼鏡,腰杆挺直,眼裡閃著溫和的光,對臺下的年輕人說,「我本來想,去世之後,在我的墓碑上寫一句話——對不起,我不能再為你回答『為什麼』。後來我想想,覺得應該改成——請到上海圖書館來找我。」

參考資料:葉永烈新浪博客、《「舊聞記者」葉永烈》、《葉永烈:獨家稿件是這麼採訪出來的》、《韓松:我們為什麼要記住科幻作家葉永烈》

新京報記者 周小琪 編輯 陳曉舒 校對 張彥君

相關焦點

  • 往事|葉永烈與傅雷夫婦最後的故事
    這一幕,在上海作家葉永烈的報告文學《傅雷之死》中第一次得以還原。2016年澎湃新聞記者曾走進葉永烈家中,他為澎湃新聞記者打開了專門存放傅雷親友採訪資料的藍色箱子,裡面還有幾個不同版本的《傅雷家書》,都是傅雷兒子傅敏所贈。在那個下午,他翻著這些檔案資料,再一次講述傅雷夫婦最後的故事。
  • 中國科幻破繭之路:從葉永烈到劉慈欣,夢想正在變成現實
    上個月,中國科幻作家的先驅,著名傳記作家、科普作家葉永烈去世,引起了人們的回憶。在這些回憶中人們注意到,葉永烈最為人熟知的作品有兩部,一部是其大量參與編寫工作的《十萬個為什麼》。另一部則是中國最早的科幻作品之一《小靈通漫遊未來》。然而,科幻作品在中國,似乎一直處於相對小眾的地位,直到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巨作《三體》獲得了科幻領域殿堂級獎項雨果獎。
  • 為什麼煤球爐要加熱?
    為什麼煤球爐要加熱?隔天菇房加熱:隔天菇房加熱,在金華、義烏、紹興等地使用比較普遍,燃料省、效果好。根據天氣預報,如近日天氣晴熱,就將室外堆積12天左右的料,突擊進房,密封菇房,讓堆料在菇房床架上自然升溫。
  • 在南方的農村,冬天取暖是使用電暖氣片好,還是煤球爐好?
    在南方的農村,冬天取暖是使用電暖氣片好,還是煤球爐好?馬上就要進入冬季了,在寒冷的冬季裡,在南方的農村裡是最難熬的。因為北方的農村裡家家戶戶都有暖氣,可是南方很多人都不知道暖氣為何物。電暖氣片好,還是煤球爐好?對於這個問題,相信在南方農村待過的人,應該是心中都有著很清楚的答案。如果是經濟方面老考慮的話,那自然是煤球爐好了。農夫的老家坐標湖南衡陽常寧的一個小山村。在我們村裡,取暖的主要方式就是煤球爐。每年到了十一月份下旬,很多人家裡就會把煤球爐子拿出來了,尤其是家中有老人的,要想過冬真的離不開它。
  • 作家的心是屬於貓的
    阿根廷作家胡裡奧·科塔薩爾給自己的貓起名字,則借用了一位德國哲學家的名字–西奧多·W·阿多諾。哲學家們用貓來表達思想,就像量子物理學家薛丁格用貓來談論粒子的特性。雅克·德希達在《動物故我在》中思考著當貓闖入浴室後,赤裸的「我」為何感到羞恥?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蒙田,提出了另一個問題是「天知道是我的貓在消遣我,還是我在消遣我的貓。」
  • 蕭紅:作家不是屬於某個階級的,是屬於人類的
    許鞍華說:「雖然蕭紅和我們的時代相差了70年,在我看來,兩者卻有一種古怪的相似。我們這個時代,又輕鬆又殘酷,這與蕭紅所寫東西又暗合起來,不僅吸引我,也是如今大家又重讀她作品的原因。」1934年10月蕭紅和蕭軍從東北來到上海。按蕭軍自己的敘述「像土撥鼠似的來到了上海」,沒有做「賣文章的美夢」。
  • 老人收廢品收到個煤球爐,裡面藏著2萬元現金
    他回收了一個廢舊的煤球爐,回去處理爐子時卻驚奇不已,爐子裡竟藏著一大摞現金,清點一下足足 2 萬元。面對這些錢,老人沒有動心,他輾轉找到了賣爐子的這家人,將這些錢還了回去。 △ 廢舊的煤球爐 他的老伴趙桂榮說," 得趕緊給失主送去,失主發現後會著急的。"
  • 葉永烈:大音樂家馬思聰香港逃難記(圖)
    一上岸,「狗頭」把「乘客」們藏進一個廟堂裡,吩咐道:「你們在這兒別動,我去打電話!」「狗頭」在附近一所學校裡,找到電話。「狗頭」給住在九龍旺角道的家人撥了電話。當「狗頭」打完電話,回到廟堂,天已大亮,卻不見了馬思聰一家,據說到對岸的香港去了。馬思聰一家,到哪兒去了呢?小心謹慎的馬思聰,上岸之後便與「狗頭」分道揚鑣。
  • 收來的舊煤球爐裡「拆出」2萬元 老兩口拔腿就去找這筆錢的主人
    拆解煤球爐時發現裡面藏著大筆現金他回收了一個廢舊的煤球爐,回去處理爐子時卻驚奇不已,爐子裡竟藏著一大摞現金,清點一下足足2萬元。面對這些錢,老人沒有動心,他輾轉找到了賣爐子的這家人,將這些錢還了回去。李碩 李倩 李偉豪今年70多歲的史為英家住徐州豐縣孫樓街道高樓村,從事廢品收購已有20多個年頭。雖說有子女孝順衣食無憂,但因為在家閒來無事,老人依然喜歡蹬著三輪車到縣城裡轉一轉,把廢品收購當成了一種樂趣。
  • 小說作家集體參加告別式 追悼「零之使魔」作者山口升
    小說作家集體參加告別式 追悼「零之使魔」作者山口升 動漫 178動漫頻道 ▪ 2013-05-03 10:23:28
  • 閱讀蘇河丨靜安蝴蝶灣,上海人記憶中的煤球爐曾在這裡誕生
    閱讀蘇河丨靜安蝴蝶灣,上海人記憶中的煤球爐曾在這裡誕生 2020-08-08 09: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煤球爐到底能不能用?市生態環境局最新答覆來了!
    03煤球爐能不能用?不能用。去年市政府發布了《溫州市人民政府關於擴大市區高汙染燃料禁燃區範圍的通告》,市區絕大部分區域是高汙染燃料禁燃區,區域涉及鹿城(除藤橋鎮和山福鎮)大部分地方,龍灣及甌海全區域,洞頭的北岙街道等。
  • 我經歷了八公山區作家協會的成立
    這是我50歲的時候經歷的一件大事,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2015年12月24日,是西方傳統的平安夜。這是西方人的事,與我無關,我也沒有任何興致。但在這一天,對我個人來說,卻有一件值得記憶的事情,那就是我親身經歷了淮南市八公山區作家協會的成立。這一天,在淮南市八公山區政府三樓會議室召開了八公山區作家協會成立大會。具體是時間是下午三點半準時開始的。
  • 理工男奶爸 從高工變身童話作家 大可原創「大耳免」用科普童話為...
    ZAKER 哈爾濱記者 申志遠近日,科普作家葉永烈逝世,他的作品《小靈通漫遊未來》因預言成為現實被譽為 " 經典 "。慨嘆唏噓間,我市童話作家大可創作的《發明家大耳兔》童話系列被兒童文學作家聯合推薦,與曹文軒、黑鶴、沈石溪等名家作品一同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署 " 農家書屋 " 書目,受到 " 熊孩子們 " 的追捧。童話是兒童文學世界裡最具幻想性的文體,《發明家大耳兔》則是偏重科學原理的幼兒硬科幻童話,按照科技發展的趨勢,書中的很多暢想再過很多年後或許就能實現。
  • 三位山西籍作家榮登中國作家榜主榜
    除此之外,上榜的山西作家還有名列第14位的科幻作家劉慈欣和第27位的勵志文學作家趙星(筆名「特立獨行的貓」),巧合的是,他們都是陽泉籍。當晚6時,本報記者採訪了鄭淵潔,他為有這麼多山西籍作家上榜感到驕傲。  其實,中國作家榜上總能見到鄭淵潔的身影,而且一直排名靠前。對此,鄭淵潔表示:「能進榜單是個好事,可以讓更多人關注到作家這個群體的認真寫作,助推全民閱讀。
  • 紅臉高鼻式的面具是屬於誰的 陰陽師逢魔密信
    問:紅臉高鼻式的面具是屬於誰的?
  • 這是只屬於柏拉圖式愛情的浪漫
    柏拉圖式的愛情就是這樣,它更加強調的是雙方靈魂上的羈絆,精神上的合拍,而非僅僅是對肉慾上的享受。柏拉圖認為,人們生前和死後都會存在於一個最真實的觀念世界,在那裡,每個人都是男女一體的,一個「完整」的人。當我們出生,來到另一個世界,之前「完整」的我們就會因此分離,一分為二。所以人們總是會覺得對這個世界若有所失,自己的靈魂不夠完整。
  • 魯迅文學獎作家周曉楓:我的寫作有獨特的個人標記
    著名作家周曉楓的散文集《有如候鳥》,短短一年,創造了七次印刷發行的佳績,可她總說自己是小眾作家、滯銷書作家,你是否感到有點奇怪;遇到一些傲慢的作家,對此可能難以理解,但當你接觸了解周曉楓,你會感受到她源自本真的低調和誠實,她甚至對自身缺點和短板坦誠不諱;因此你會進而感悟到,一個作家所謂的說真話,並非總是高高在上指責別人或批判自我以外的現實,而是時時處處透露出自我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