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大沙漠現「綠洲」,西北地區轉向「暖溼化」?

2020-05-19 二三裡資訊榆林

近日,由43隻藏羚羊組成的遷徙隊伍陸續穿越了青藏鐵路和青藏公路,向可可西裡腹地行進,一年一度的藏羚羊遷徙產仔季全面開始了。每年春季,青藏高原上數萬隻藏羚羊都會順應季節的呼喊,組成浩浩蕩蕩的遷徙大軍,向可可西裡的太陽湖、卓乃湖等地帶進發,踏上繁衍生息的旅途。

大多數人印象裡的可可西裡,是一望無際的群山和略顯乾涸龜裂的草原。但今年的可可西裡同往常相比略有不同。

統計顯示,今年4月全月,可可西裡地區核心區五道梁降水量較常年偏多3.3倍,達到1961年以來同期最多。牧草在較為暖溼的環境中加快了返青速度,生長得更加肥美,藏羚羊們也有望在這裡享受饕餮盛宴。

我國最大沙漠現「綠洲」,西北地區轉向「暖溼化」?

同樣,在祁連山保護區永昌縣境內,有網友拍攝到近日野生動物頻繁出沒、歡樂覓食的畫面。一批批巖羊、藍馬雞、旱獺在祁連山腳下悠閒覓食、嬉戲,同當地林場職工親密接觸,上演著愉快的「遊園會」。

我國最大沙漠現「綠洲」,西北地區轉向「暖溼化」?

近年來,西北地區降水的增多、植被覆蓋率的提升為當地野生動物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和食物。但也有人提出疑問,西北地區的氣候是否真的變了?這,是喜是憂?

西北變溼熱,真相幾何?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的數據顯示,5月上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累計降雨量在10毫米以上,暴雨預警信號不斷發出,就連塔克拉瑪幹沙漠上空都是大量雨雲覆蓋;新疆西部、青藏高原等多地降水嚴重偏多,部分地區降水量達到平時的3倍。

我國最大沙漠現「綠洲」,西北地區轉向「暖溼化」?

我國最大沙漠現「綠洲」,西北地區轉向「暖溼化」?

我國西北地區降水量總體增多不僅僅在今年。中科院的研究顯示,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我國西北地區的黃河以西區域降水開始逐漸波動增加,在新疆大部、祁連山區、河西走廊及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區表現尤為明顯。

在甘肅省,部分地區降水量屢創新高。2018年是甘肅近60年來降水量第二大的年份;而在2019年的一天,景泰縣的一場暴雨,其降水量達到往年一個月的降水量,是當地觀測到的史上第五大暴雨;敦煌莫高窟也曾因暴雨一度關閉。曾一度面臨消亡危機的月牙泉,水域面積也逐漸區域穩定,消瘦的月牙逐漸豐滿。

我國最大沙漠現「綠洲」,西北地區轉向「暖溼化」?

水域增長的月牙泉 圖片來源:中新社

其實,西北變「暖溼」這一氣候變化信號在2002年就被中國科學院院士施雅風關注到了。專家們通過分析西北地區的氣象、水文等8項資料,對西北多省份氣溫與降水變化進行了預測——未來50年間,中國西北地區年均氣溫將升高2.7℃,年均降雨量將增加25%,大部分地區有望逐漸變得溫暖溼潤起來。

但是,西北氣候呈現暖溼化趨勢,並不意味著當地變為半溼潤或溼潤地區。甘肅省氣象局總工程師張強說,不應該過分誇大西北地區當前的氣候變溼趨勢對該區域氣候的改變程度,目前西北地區整體仍然處在乾旱或半乾旱氣候範圍,在可預期的時間內也不可能變為溫暖溼潤氣候。

沙漠變綠,不只靠降水

本月初,美國宇航局NASA發布了衛星Terra採集的我國新疆和田喀拉喀什河和玉龍喀什河流域附近的圖像,發現今年春天以來,塔克拉瑪幹沙漠地區竟然長出了成片的綠色植被。

我國最大沙漠現「綠洲」,西北地區轉向「暖溼化」?

塔克拉瑪幹是我國最大、最熱、最乾燥的沙漠,這裡植被極端稀少,厚厚的流沙層一直以來阻礙著稀疏的檉柳和蘆葦的生長和擴散。

但在這張圖裡,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塔克拉瑪幹沙漠地區的綠色成片成帶地出現了,綠色的植被突破了地理的界限,開始往更廣處延伸。有網友感嘆道,「難道我國最大的沙漠開始慢慢變溼了?」

專家指出,降水的增多和氣溫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植被的生長,但西北地區越來越多的綠意並非僅僅是由於溼熱化的氣候,水熱條件的改善並不意味著這一地區必然形成更茂密的植被。

在發布塔克拉瑪幹沙漠變綠的圖像時,NASA特別提到:近年來(中國的)工作人員堅持在塔克拉瑪幹沙漠周圍,尤其是塔裡木沙漠公路周圍種植更多的植被。塔裡木沙漠公路全長550公裡,是世界上最長的沙漠公路。過去十年來,為了保護公路免受沙塵暴侵襲,當地政府在公路沿線種植了430公裡長的植被帶。工作人員在戈壁沙漠等其他地方引入了更多的綠化項目......

我國最大沙漠現「綠洲」,西北地區轉向「暖溼化」?

這是我國治沙工作的一個縮影。在仍處於乾旱或半乾旱氣候中的西北地區的植被增長和生態改善,離不開大量的人工努力——為了改善西北生態環境,我國在多地進行了大量的綠化工作。

我國最大沙漠現「綠洲」,西北地區轉向「暖溼化」?

2020年我國發布的《2019年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共完成造林706.7萬公頃、森林撫育773.3萬公頃、種草改良草原314.7萬公頃。同時40多年來,我國森林覆蓋率已經從初期的12%增長到22.96%。

面對如此龐大的數字,有網友驚呼:「我的綠色能量登上了衛星圖。難道是螞蟻森林讓西北更綠?」

的確,這一成就的達成離不開全體人民的參與,例如「螞蟻森林」項目,社會公眾參與超過5億人次,植樹造林3.9萬公頃。以庫布其沙漠為例,在2000年庫克其沙漠植被覆蓋率不足5%,沙漠中可以看到的綠色少的可憐,而截至2016年,庫克其的沙漠治理面積已經達到6000平方公裡,昔日的荒漠煥發了勃勃生機。

我國最大沙漠現「綠洲」,西北地區轉向「暖溼化」?

西北氣候暖溼化,是值得喜大普奔的好事嗎?

在古代,西北地區曾經是一片林區,黃土高原地區森林的覆蓋率為53%,祁連山更是「森林鬱鬱蔥蔥,萬樹蒼勁挺拔」。塔裡木盆地散布著綠洲,部分綠洲開發成城鎮,現在已被沙土覆蓋的樓蘭古城、壽昌古城和瑣陽古城等在當時都是人口稠密的繁榮城市。

我國最大沙漠現「綠洲」,西北地區轉向「暖溼化」?

近年來,我國對西北地區防沙治沙和生態環境治理投入了大量努力,荒漠戈壁上的綠色逐漸增多。這對於長期乾旱的西北地區無疑是一件好事。有人說,如果生態持續改善,再加上「一帶一路」的歷史機遇,西北地區很有可能恢復盛景。

然而,讓西北地區變暖溼的另一助推因素並不如此讓人樂觀。中科院的研究論證了全球變暖驅動水循環加劇導致西北氣候暖溼化的過程——對於西北而言,水汽主要來自阿拉伯海和印度洋。隨著北極變暖,來自北冰洋的水汽也在增加。三個地方的水汽集中到西北,水汽增多,西北降水也就增多了。

暖溼化的氣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著西北地區沙漠戈壁自然條件的改善,氣溫升高、降水增加、冰川融水徑流增加、沙塵暴減少和部分區域植被地貌變綠……但氣候變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在這些現象背後,隱藏著深層的隱憂。

全球變暖對不同地區的影響不盡相同,就在世界雨帶北移的同時,南方地區的乾旱變得更加頻繁。全國561個氣象站1961—2010年的氣象資料顯示,新疆的極乾旱區範圍縮小,內蒙古的乾旱區範圍卻在擴大;西北地區總體趨溼,華北東南部卻持續趨幹,南方地區甚至出現了半乾旱區。

即使對於當下受益較多的西北地區而言,氣候變化也並非全然有利。暖溼化氣候也可能會給西北防汛形勢帶來挑戰;並且由於西北地區環境承載力較弱,暴雨可能導致部分地區洪澇、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發生。

從長遠來看,氣候變化對西北地區的影響仍未可知。早在2002年,中科院施雅風院士等專家就提出疑慮:「西北部降水量增長趨勢明顯,但在與蒸發增長平衡後,西北氣候是否已確實出現由冷幹向暖溼轉變跡象,仍需具體深入探討。」

來源:中國環境

李茹玉 中國環境

相關焦點

  • 沙漠的救星!中國沙漠養150隻「猛獸」,一天能「吐」40畝綠洲!
    現如今沙漠或問題越來越嚴重,不僅在我國成為治理環境問題最棘手的一方面,同時也成為世界性難題,在我國西北地區擁有大規模的沙漠地帶,由於嚴重的水土流失嚴重,這裡的植被根本無法生存下來。但是我們今天就介紹沙漠當中的救星,中國沙漠養了150隻猛獸,一天吐出40畝綠洲,這到底是什麼情況?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吧。我們國家在防風固沙方面主要是採用植被覆蓋的方法,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這種種植方式會損耗大量的人力財力,效率比較的低,如何才能夠更加省時省力的完成任務指標呢,成為科學家需要集中解決的問題。
  • 我國最值錢沙漠,不是西北卻在南方,別國用一斤糧食換一斤沙被拒
    我國最值錢的沙漠:不是西北,而是南方,其他國家一斤糧食換一斤沙子被拒絕。如果說是沙漠的話我相信大家不會感到陌生的而且,在我們的印象中,沙漠呈現出一種非常荒涼的景象,一般來說,大部分面積非常大,四周百裡之內幾乎看不到人,環境非常惡劣。
  • 生命禁區變成「綠洲」,撒哈拉沙漠長出18億棵樹,變化令人驚訝
    拿我國來說,我國的沙漠面積大約為國土面積的10%左右,我國的沙漠主要分布在西北、華北和東北地區,一共有八大沙漠和四大沙地,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塔卡拉瑪幹沙漠、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中提到過的毛烏素沙地等。
  • 欲將沙漠變成綠洲,卻不知沙漠是棵「搖錢樹」
    一提到沙漠,大多數人會想到一片一片的沙海,或者一群騎著駝隊獨自走在炎熱的沙漠海洋上。的確,自古以來,沙漠一直是荒蕪與狂暴的象徵,這裡的生命幾乎已在絕跡,其實沙漠的存在形式有很多種,不僅炎熱而且可能寒冷,南極洲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冷」沙漠。
  • 南撒哈拉沙漠 查德 沙漠和綠洲——原始大陸的美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熱帶沙漠,其領土面積覆蓋了阿爾及利亞、埃及、利比亞、突尼西亞、馬裡和許多其他非洲國家的大部分地區,總計將近12個國家。撒哈拉沙漠的南部是查德。對於這個國家的自然美景,我們邀請您來一起看看這裡著名的沙漠景觀!
  • 該沙漠80%已變綠洲,卻被一群「搗亂者」破壞,治沙人:不歡迎
    沙漠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就是乾旱炎熱缺水,並且佔據的面積也很大,只要是進去之後很容易就會迷路,因此就成了不少探險家心中的禁地,而這樣特殊的地貌在我們國內也多分布在西北地區,雖然大部分都已經被開發成了旅遊景點,但人們仍舊沒有忘記要把它恢復成綠洲,造福周邊居住的百姓。
  • 中國最大沙漠深處,發現一片神秘綠洲,住著200戶來歷不明的人
    現在中國的沙漠也不少,我也知道沙漠是不能住人的,沙漠中的惡劣環境大家都在看,所以在沙漠的邊緣,很多人離開這個地方,但是,現在在中國最大的沙漠深處形成了綠洲,其中居住著200名身份不明的人。中國最大的沙漠是塔克拉瑪幹沙漠,這個沙漠裡真的沒有人去,世界著名的探險家斯賓哈定在塔克拉瑪幹進行了九死一生的探險後,被稱為「可怕的死亡之海」,儘管如此,還是有人生活在沙漠的腹中,然後,隱居了幾百年,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存在,這個民族一直被視為「來歷不明」的民族,他們一直群居在外,封閉的生活方式是這裡的古風和神秘的,分散在近200所房子裡居住。
  • 乾旱半乾旱地區現代農業發展建議—新聞—科學網
    ■張正斌 徐萍 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在我國國防安全、能源安全、礦產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等方面佔有重要戰略地位
  • 中國「最沒面子」的沙漠:面積超過臺灣島,如今卻變成了「綠洲」
    ,逐步形成了綠洲。 它就是位於榆林市長城一線以北的毛烏素沙漠。古代的毛烏素沙漠地區的水草茂盛,是非常好放牧地點,後來因為不斷的開採以及戰亂,僅一千多年的時間便形成了茫茫的大漠。當時為了保護長城內城市的安全,每年都要耗費大量的資金進行「扒沙」,以避免長城被沙漠吞噬。
  • 中國每年花數億在沙漠植樹,最大用途卻不是綠化,卻是在養護它
    沙漠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一個熟悉但是又遙遠的詞語,雖然亞洲地區大部分知名的沙漠都在我們國家,但是因為九成的沙漠都在北方,所以如果不是居住在沙漠附近的人們,像是南方的居民。在他們眼中,沙漠是十分遙遠的存在。多數人對於沙漠的印象都是漫天的、看不見底的黃沙,還有在沙漠中緩緩前進的駱駝。
  • 中國首個將消失的沙漠:面積比舟山群島還大,如今80%沙漠成綠洲
    它叫毛烏素,自唐朝以來,便逐漸開始積沙,等到明清時期,已經變成茫茫大漠,1959年,我國決定對其進行改造,決定將這片大過舟山群島的沙漠變成綠洲,經過無數人60多年的努力,這片曾經的「沙漠之都」變成了「大漠綠洲」,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發生在這裡的傳奇故事。
  • 我國萬億俱樂部城市,2個大區暫時缺席,西北地區將實現零的突破
    二、華東地區華東地區是我國七大地理分區中省份最多的一個,它包括了山東省、江蘇省、浙江省、福建省、安徽省、江西省以及直轄市上海,共有7個省市區。華東地區除了安徽和江西兩省以外(後來劃分四大經濟區的時候,這兩個省被劃入中部地區),其他的5個省、市都位於沿海地區,是我國改革開放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 治沙百年,河水變清,中國沙漠面積減少了多少?
    讓我們先看看沙漠的本質, 乾旱缺水,植物稀少地區,中國沙漠總面積約70萬平方公裡,包括50萬平方公裡戈壁在內的總面積為128萬平方公裡,佔全國陸地總面積的13%,主要集中在西北乾旱地區,中國的八大沙漠分別是塔克拉瑪幹沙漠、 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庫布齊沙漠、柴達木盆地沙漠、庫木塔格沙漠。
  • 我國四大沙漠之一,即將要消失的沙漠,80%被綠化,是我國的驕傲
    沙漠裡不適合人類居住,即使是經驗非常豐富的探險家都不敢輕易進入沙漠腹地,更別說我們一般人了,沙漠對我們人類來說,一直都是一個巨大的威脅。我們中國一直以來都是在世界治沙前列隊伍當中,我們不能任由土地沙漠化,這樣會直接導致我們人類居住的土地面積大大流失。
  • 你在沙漠種植的梭梭樹,原來作用這麼大!
    可能很多人都會在網上積攢能種樹,而且很多人積攢的能量兌換的第一棵樹就是「梭梭樹」,現如今,經過5億多網友的努力,在沙漠地區已經種植了10億多棵樹,其中大多數都是梭梭樹。 那麼問題來了,梭梭樹究竟有什麼魔力,為什麼首選的植樹品種是它們呢?
  • 如果國內沙漠在綠化下可以種植,對我們意味著什麼!
    國內的沙漠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陝西省、青海省、甘肅省。塔克拉瑪幹沙漠,是中國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最二大的流動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是中國第二大沙漠,同時也是中國面積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
  • 世界十大特殊沙漠,黑沙漠白沙漠不稀奇,我國的沙漠曾被冰雪覆蓋
    最大鹽沙漠玻利維亞的烏尤尼鹽原,四萬年以前,這片地區曾是史前巨湖明清湖的一部分。之後,湖水乾涸,剩下兩個大鹹水湖:普波湖與烏魯烏魯湖,以及兩大鹽沙漠,據估計,這裡的鹽量大100億噸,由於鹽的含量太高,基本上沒有什麼生物能在這裡生存。
  • 上海交大這位「最美大學生」,在沙漠中種出一片綠洲
    browser that supports HTML5 video 上海交大這位「最美大學生」,在沙漠中種出一片綠洲
  • 撒哈拉沙漠的年降雨量少得可憐,幾乎無人生存,卻有3000人離不開
    地球環境是非常溫和的,人類生存在地球上也已經有幾百萬年的時間了,不過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對地球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很多地區因為人為的破壞而變得寸草不生,土地荒漠化問題也越來越嚴重。在我國的西北地區就有一片非常廣闊的沙漠,因為人類的過度放牧等原因導致土地沙化,為了治理沙漠化問題,我國這些年正在積極治理,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如今我國的沙漠化問題已經有了明顯的改善。
  • 中國的又一項大工程,沙漠變綠洲,全國人們歡呼
    中國的又一項大工程,沙漠變綠洲,全國人們歡呼文/阿知醬旅遊記事簿大家好我是阿知醬,今天要和大家聊的就是我們中國引以為傲的一個大工程。我想應該有很多的小夥伴都非常嚮往遼闊的草原,而且我們國家經常會被提起的,那就是蒙古的大草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