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案」符號:一種止於至善的法治精神

2021-01-14 人民論壇網

【摘要】「鐵案」的權威解釋是「證據確鑿,不能推翻的定案」。「鐵案」是一種傳播符號,這個符號的形成是由社會約定俗成的。「鐵案」符號傳遞著止於至善的理念,引導我們在現實世界裡精益求精,引領現實世界趨向完美。「鐵案」符號貴在倡導一種理念,但在實踐中需謹慎對待,要認識到「鐵案」不是因為不能推翻,而是要能夠經得住推敲。對於「鐵案」應有「自知無知」的謙遜和敬畏,認真對待法律特有的方法論和法律理性,實現「鐵案」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的辯證統一。

【關鍵詞】「鐵案」 止於至善 傳播符號 【中圖分類號】D630.9 【文獻標識碼】A

「鐵案」以一種鐵證如山、「南山鐵案」的意蘊傳遞著廣大民眾的樸素正義觀,言說各種法律故事,塑造正義理念。「鐵案」符號有時沉默不語,有時卻像校園洪亮而悠揚的鐘聲、像投到江河裡的巨石,激起輿論浪花。對此,有些人篤定泰山,有些人憂慮滿胸,各種信息各種觀點匯集在一起,如一股奔騰不息的洪流,裹挾著我們不停地奔向遠方。也許我們從來沒有意識到,從來都想當然,為什麼「鐵案」具有生機勃勃的生命力和聲勢浩大的傳播力,「鐵案」到底是一種什麼性質的符號?

「鐵案」是中國法律文化中最具有標籤意義的傳播符號

在中國五千年色彩斑斕的文化印記中,法律文化必定是最閃亮的部分。當我們討論什麼是法律文化時,我們會想起《法經》,想起子產鑄刑書,想起獨角獸,想起商鞅、包拯、海瑞,我們也會想起一個個法律故事,想起唐朝太平公主搬走大石磨引發的「南山鐵案」故事……這些一個個獨特的歷史印記就是給中國法律歷史賦予意義的符號。在這些符號中,有些是物質的,比如,博物館裡面的法律古本、一個古蹟、一塊石碑,有些是一些法律人物、法律故事、法律諺語等具有文化含義的象徵符號。這些符號像閃亮的提醒物一樣,幫助我們記憶幫助我們展望,構成豐富多彩的法律文化集體記憶。從新近頻頻出現的「鐵案」一詞可以看出,在這些法律文化印記中,「鐵案」這個古老而又鮮活的符號伴隨中國法律文化幾千年的滄桑歷程,被代代相傳卻歷久彌新。根據廈門市美亞柏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電子數據採集分析系統提供的數據表明,在天津權健公司事件傳播實例中,2019年1月1日00時00分34秒,新浪博客發布標題為「十問天津駐權健聯合調查組」的報導,微信、今日頭條、騰訊新聞企鵝號、搜狐新聞等幾大站點跟進進行後續報導,全網信息量最高峰出現在2019年3月1日,當天共產生548315篇包含「鐵案」符號的相關訊息。顯然,「鐵案」是中國法律文化中最具有標籤意義的傳播符號。

「鐵案」一詞最早的出處還沒有權威的研究成果,最具歷史傳播力的是「南山可移,判不可搖也」的歷史典故。據《新唐書·李元紘傳》記載,初冬某日,陽光燦爛。勢震天下的太平公主策馬巡遊民間,在一個叫史承業的農家小院小歇,看到小院的石磨若隱若現有一幅女人頭像,頭戴皇冠,神態酷似太平公主。公主興趣盎然,交代侍衛出點錢買下石磨。可是,哪知史承業不識好歹,以為石磨是農家必備用具,又是祖傳之物,拒絕出賣。侍衛見狀,不由分說,直接搶走了事。無奈之下,史承業來到衙府擊鼓喊冤,接下狀紙的是司戶參軍李元紘,李法官一問案情,判決太平公主歸還石磨。上級長史竇懷貞聽到後十分驚恐,勸李元紘把判決改一改,李元紘堅決不改,於是在判決書後寫下這句流傳千古的名句:「南山可移,判不可搖也。」後人以「南山鐵案」稱已經判定、不可改變的案件:「不愧南山鐵案,蓋其情實可誅,則雖死而無怨也」「 官可罷,頭可斷,鐵案終不可移」……除了「南山鐵案」典故外,各個時期的文學作品或歷史典故均有涉及「鐵案」。作為一種語言符號,「鐵案」這個詞語與法律文物符號不一樣,沒有實物擺在歷史的時空中,也根本沒有辦法讓歷史的鏡頭再次回放,但是歷經幾千年,「鐵案」一詞可以從一個朝代流傳到另一個朝代,從一個典故流傳到另一個典故,長盛不衰,具有穩定的、超越歷史時空的文化印記。

從符號學意義觀察,「鐵案」名稱與所蘊含的「證據確鑿,不能推翻的定案」意義之間的關係是任意性的,不存在必然的選擇。它們的結合是由社會「約定俗成」的。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指出:「事實上,一個社會所接受的任何表達手段,原則上都是以集體習慣,或者同樣可以說,以約定俗成為基礎的」① ,語言符號是由聲響與意義結合起來的統一體,這種聲響與意義的結合是社會約定的。因此,掌握語言符號的性質和特性的關鍵是正確理解音、義、物之間的相互關係。

從成語詞典中可以找出與本文主題有關的系列成語:鐵板釘釘、鐵面無私、錚錚鐵骨、鐵證如山、鐵案如山、金規鐵律、南山鐵案、鐵釘鐵鉚……,我們無從得知,我們的古人為什麼喜歡用「鐵」字表達這種剛硬、表達普羅大眾對正義的訴求,但毫無疑問,「鐵」和「案」的結合是由社會「約定俗成」的,並在歷史的長河中流淌至今。我們還有一個疑問,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變遷過程中,那麼多的法典、社會制度隨著朝代改變或社會進步而改變,而「鐵案」這個符號卻亙古未變。對此,語言學原理告訴我們,語言符號一經約定俗成確定之後,就是強制使用的,不是誰想改變就可以改變的,索緒爾在此用了「捆綁」一詞,說明「不管語言是什麼樣子,大眾都得同它捆綁在一起」,語言都是我們之前時代遺留下來的產物,我們一出生咿呀學語,我們照單全收加以接受。不僅如此,語言符號一經確定就成為流動的符號,被所有人使用,而且是無時不刻地在使用,語言符號是面向所有的大眾。

止於至善的「鐵案」符號昭示著一種永不放棄、不斷超越的積極態度,昭示著一種精益求精、止於至善的執著精神

從符號學意義出發,在這個充滿文化意義的社會裡,符號對人們心理以及社會組織具有強烈的建構意義。人類社會依賴符號進行交流、表達意識,也時刻都在創造符號。符號一經創造之後即投放到人們的勞動生產中,流淌在歷史的長河中,表達符號創造者、使用者的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建構社會主體、社會關係、精神信仰。所以,當我們觀察一個社會時,符號是一個重要不可或缺的觀察樣本,我們可以通過符號來解讀這個社會的倫理意蘊,因為符號可以折射出這個社會基本的價值和信念,在一定程度上引導社會成員的行為方式。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領導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的偉大實踐中形成了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時代性、原創性、標識性的新概念新命題新話語,中國法治建設跨入新時代。從舊十六字方針到新十六字方針,從依法治國到全面依法治國,從法治國家到法治中國,從法律體系到法治體系……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規範執法自由裁量權……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完善審判制度、檢察制度,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完善律師制度,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確保司法公正高效權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如何「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就是要「確保司法公正高效權威」。

新時代法治建設需要不畏利誘不畏威脅的勇氣,在今天科技日益發達的社會中,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深刻改變著人類的生存方式和社會交往方式,電子數據已經滲透到人們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司法糾紛面臨新問題、新挑戰和新形勢,對「鐵案」也提出新判斷、新目標和新內涵的要求。同時,前些年的陳滿案、呼格案、聶樹斌案以及2019年的孫小果案、「操場埋屍案」、顧雛軍案等,表明司法機關刀刃向內的勇氣,一些冤假錯案的「昭雪」,彰顯司法機關把每一件案件辦成「鐵案」的決心以及對「鐵案」的辯證觀點,即「『鐵案』不是因為不能推翻,而是能夠經得住推敲」,讓人民群眾切切實實感受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治「青天」。這些新概念新命題新實踐,為「鐵案」符號注入新理念新使命新作為。河水儘管奔騰不息,但河床卻依然堅固,不管社會如何變化,解決糾紛模式如何變遷,「鐵案」這個傳播符號攜帶的鐵板釘釘、鐵案如山的初心不會改,普羅大眾對公平正義的期望不會變,昭示著一種永不放棄、不斷超越的積極態度,昭示著一種精益求精、止於至善的執著精神。

柏拉圖認為,「每一個靈魂都在追求善,都把它作為自己全部行動的目標」。②柏拉圖把善比喻成為可見世界的太陽,也就是著名的「太陽喻」,人們穿越黑洞認識世界,這種認識能力需要陽光,否則就看不見任何事物,人的理性認識能力就會變成「精神的瞎子」。因此,法官在判斷案情,在對各種證據進行條分縷析的過程中,需要善的理念進行引導,否則就像盲人摸象一樣無法對案件事實作出全面的判斷。每個法官都是經過專業訓練培養出來的,法官是智慧和權力的化身,除了必須具備紮實的理論功底、豐富的實踐經驗以及嫻熟的審判邏輯推理技能外,還應該時刻銘記「善的理念是最大的知識問題」,不斷提升職業道德和職業價值觀素養。就理念來說,善可以作為一個完全美好的純粹性狀態,但是,在現實世界,世界的複雜性、多樣性和動態性決定著現實事物不可能如理念那樣完美純粹。換言之,現實世界的完美永遠達不到理念的完美。但這並不影響我們追求善,就像「君子」,雖不能至,但「心嚮往之」。有了這種「心嚮往之」,接受善的理念引導我們在現實世界裡精益求精,引領現實世界趨向完美。

在中國的文化語境裡,止於至善有著更悠久的歷史淵源。《禮記·大學》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就是說在我們每個人的觀念裡都應該具有光明的德性,這個解釋與西方柏拉圖「太陽喻」不謀而合,每個人的生命都充盈善的德性,也就是「明德」,只有這樣,才能撥開事物的迷霧,找出隱藏其背後的東西,探尋事物的本質。而「親民」,用現代的話語表述就是堅持人民立場,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謀幸福。在司法領域,就是要緊緊圍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不斷拓展人民參與司法的廣度與深度,不斷暢通人民監督司法的路徑與途徑,不斷開闢司法為民的新空間,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因此,「鐵案」符號所傳遞的止於至善理念,強調人們以至善作為人生坐標實現理想人格的自我塑造,既要有嚮往美好、品格正直的精神要求,也要有永不言棄、夙夜為公的事業責任,讓止於至善精神充盈我們的社會,讓世界更加美好。

「鐵案」符號貴在倡導一種理念,但在實踐中需謹慎對待,評價是否是「鐵案」,理應由司法實踐的標準來執行

黑格爾把人的理性劃分為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前者就是認知真理的衝力,亦即認識活動本身——理念的理論活動。後者就是實現善的衝力,亦即意志或理念的實踐活動。」③顯而易見,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是兩種不同的認識理念。因此,「鐵案」在理論理性層面宣揚的是止於至善理念,那麼在實踐理性層面的實際情況又是怎樣的狀態?我們看到,在一些重大的關注度較高的案件中,「鐵案」一詞出現的頻率都比較高,這些傳播信息無一例外提到「鐵案」這個關鍵詞,根據廈門市美亞柏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電子數據採集分析系統提供的數據表明,僅就2019年12月,在孫小果案的各種傳播信息中,同時出現「鐵案」詞頻有5000餘次,這其中,有相關部門提出的要求,有辦案部門表達的決心,更多的是社會輿論的關切,這裡的「要求」「決心」以及「關切」都指向了「鐵案」。在平時一些案件新聞稿以及政法系統一些優秀人物的宣傳稿中,也時常出現「鐵案」的說法,表達「鐵板釘釘」的案件質量和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這種情況似乎表明,實踐理性層面的「鐵案」是客觀存在的,而且達成基本共識。

但是,我們也聽到一些不同的觀點:「鐵案的認定標準和範圍很難確定」「鐵案的意義不應被用在已結案件的定義和評價上」「看到的未必真實,沒看到的未必不存在,而裁判則是由看得到的證據來判斷的,永遠離客觀事實有一定的距離」「真相是相對的,那麼鐵案也就是相對的」……因此,在實踐理性層面,我們看到了兩種似乎對立的觀點。這是由理論理性過渡到實踐理性的一個難點,也就是說怎樣將兩者統一起來。「如果說理論理性的智慧之善是對真理的狂熱追求,完全不必顧及和在乎這種追求的結果和危險,那麼實踐理性的善則是整體性的。理論理性的狂熱必須在實踐理性中受到節制,不至於損害整體的和諧和利益。如果說理論理性的善在於智慧、自由和啟蒙,那麼實踐理性的善則在於整體性的中道和和諧。整體應該追求和諧之善,而和諧之善不是整體中的任何一個部分,而是貫穿在整體性中的經緯線,是整體性中的構成結合原則。」④

要了解司法領域方法論這個基本問題。「價值」和「意義」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要把握的根本,「理解」是人文社會科學所運用的特有方法。什麼是「價值」呢?德國著名的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認為,「價值」是一個終極的、本原的概念,是我們人類生活的目的和基礎。對於每一個個體來說,「價值」是根本性的東西。那麼,司法實踐的方法論到底是適用自然科學的方法論還是人文社會科學的方法論?答案是兩者兼而有之。在美國,之前被判入獄的部分罪犯被後來的DNA檢驗證實無罪。這樣的藉助科技介入而確定證據或推翻證據的例子不勝枚舉,現在法院大量的案件委託技術部門進行技術鑑定,這顯然是適用了自然科學的方法論。同時,我們也看到,有些判例卻採用了人文社會科學的「價值」判斷進行斷案。在一起離婚案件中,涉及雙胞胎的撫養權分配,是夫妻雙方各領一個撫養還是為了雙胞胎一起成長判給一方撫養?是滿足父母撫養權利還是滿足雙胞胎一起生活的權利?這就涉及兩個問題,藉助自然科學方法論判決的案件,在現有技術的支持下作出的判決被後來更先進的技術所推翻,算不算「鐵案」?另一個問題,法官根據一定社會主流「價值」作出的判決之後,隨著社會主流「價值」的變遷,當時的判決暴露一定的瑕疵,算不算「鐵案」?

法律是理性的產物,也是一種實踐活動的產物,但與純粹的理念認識活動不同。法律是有目的的,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文明生活充滿著各種利益的對抗和階級衝突,所以法律應該是一種暴力工具,執行著階級壓迫的功能,從這個意義來說,一定的階級也具有一定「價值」的訴求,法律的功能同樣離不開「價值」的取捨。利益學派認為法律的最高任務是平衡利益,立法者應該去平衡互相競爭的各種利益。的確,司法實踐中,每個訴訟案件都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利益衝突劇,司法的重大職責也應該是通過司法職能解決各種利益衝突,平衡各種利益,法官必須弄清立法者通過法律條文所試圖優先保護的利益。在勞動爭議訴訟中,要處理好勞資倫理「價值」衝突,勞動法保護的利益衝突以及契約履行中的分工協作與利益共贏關係。在刑事訴訟中,要處理好國家、社會、被害人及被告人的合法利益,要處理好疑罪從無、謙抑性原則與具體案件銜接問題。同時,司法決策除了依據紙上的法以外,還要從當地的生活經驗、交易慣例、民風民俗中尋找合理性,這些帶有強烈的時代性、地方性的司法決策,又是如何評判是否是「鐵案」?

面對變動不居的社會,法律經常出現「縫隙」,司法決策找不到具體的條文依據,只能藉助法律原則解決爭議,這是法律人的法律義務,如何解讀法律原則?又如何將概括性的法律原則與具體鮮活的案件進行完美對接呢?在這個法律原則與具體案件對接過程中,不同的人難免會對相同的法律原則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釋。另外,每當民意在議論「冤案」的同時,經常會不由自主地提起「鐵案」,將「鐵案」和「冤案」作為對應關係。其實,從理論理性來看,善的本身就是善,「善本身並不依賴於惡的存在,不是在與惡的對立比較中才是善,否則,善就不是絕對的自在的,而是相對的依存性的。」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社會治理現代化取得長足進步,已經形成比較完整、比較成熟的治理模式,特別是在司法領域,關於司法獨立性、程序性、效率性的形式合理和價值合理的理論研究及司法實踐取得了顯著成就,並逐步形成了綜合評價體系。這是在由理論理性過渡到實踐理性的過程中,實踐理性通過客觀實踐,揚棄理論理性的客觀的片面性,實現兩者統一的一個成果。換言之,「鐵案」符號貴在倡導一種理念,但在實踐中需謹慎對待,關於「鐵案」的具體評價體系是在司法實踐過程中,是在對「鐵案」理論理性的揚棄過程中形成的,因此,評價是否是「鐵案」,理應由司法實踐的標準來執行。

如前所述,作為理論理性意義上的「鐵案」與實踐理性意義上的「鐵案」不是各自獨立的、彼此不同的兩個方面,而是辯證統一的關係。理論理性意義上的「鐵案」表現「認識真理的衝力」,表現止於至善的完美和純粹,理論理性意義上的「鐵案」符號如同茫茫大海的燈塔,如同人生世界的一束光,引領我們走向成功的彼岸。實踐理性意義上的「鐵案」符號表現「實現善的衝力」,表現「自知無知」的謙遜和敬畏,實踐理性意義上的「鐵案」符號如同戰場上的衝鋒號,鞭策我們在行進的徵途中展示更多的耐心,更多的容忍和更多的理解。

(作者為廈門大學法學院教授)

【註:本文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Supported by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 「公共法律服務的核心價值理念研究」(項目批准號:20720201027)資助】

【注釋】

①[瑞士]費爾迪南·德·索緒爾著、高名凱譯:《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第103頁。

②[古希臘]柏拉圖著,郭斌、張竹明譯:《理想國》,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261頁。

③[德]黑格爾著、賀麟譯:《小邏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第140頁。

④李革新:《止於至善——論柏拉圖政治哲學中的善惡觀》,《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

責編/謝帥 美編/陳琳(見習)

相關焦點

  • 以「法」為題 剪紙作品弘揚法治精神
    山西日報新媒體記者 吳曉慶報導:在12月4日國家憲法日來臨前,家住太原市小店區的工藝美術師任清香女士創作了一組以「法」為主題的剪紙作品,作品共五幅,分別以「讀書明理」、「國泰民安」、「依法治區」、「法正律嚴」、「學法知行」為主題,作品設計為圓形圖案,四周用象徵幸福生活的蝶戀花造型圍飾,寓意「法律保障幸福生活」,該組剪紙作品採用陰剪、陽剪相結合的傳統剪紙技法,穿插運用圓點、月牙紋、鋸齒紋等剪紙符號
  • 人類是一種符號動物
    人類是符號的動物,人類的一切文化活動都是一種符號活動。藝術是表現人類情感的符號。藝術中的符號是一種暗喻,一種包含著公開的或隱藏的真實意義的形象。朗格說到:「藝術品就是將情感呈現出來供人們觀賞的,是由情感轉化成的可見的或可聽的形式,它是運用符號的方式把情感轉變成訴諸人的直覺的東西,而不是一種徵兆性的東西或是一種訴諸推理能力的東西。藝術形式與我們的感覺、理智和情感生活所具有的動態形式是同構的形式。」藝術符號具有一種獨特的表現性,藝術符號是一種不同於語言符號的特殊的符號形式。
  • 追隨法治前行 書寫法治未來
    一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也展開了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歷經十年浩劫的國家和人民,充滿了對民主法治的渴望與憧憬。根據時任中央政法領導小組組長彭真同志「政法戰線要辦一張報紙」的指示精神,《法治日報》的前身《中國法制報》於1980年8月1日正式創刊。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於親民,止於至善是什麼意思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於親民,止於至善是什麼意思大學本來是一本書,在儒家文化中,對老師非常尊崇,而一個人如果想要真正好的話,必須要大學,就是大學。第一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就是修行儒家的人,必須要明白德行。所以華夏善法最早就是德,厚德能夠載物。
  • 奢侈品是一種超支的精神消費
    奢侈品在國際上被定義為,一種超出人們生存與發展需要範圍的,具有獨特、稀缺、珍奇等特點的消費品,又稱為非生活必需品。就目前商場奢侈品牌的市場表現、活躍度,消費者對奢侈品的認可和關注度來看,奢侈品消費的時代已經到來。對於某些熱衷的消費者來說,奢侈品已然從一種非生活必需品變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東西。但冷靜地從另一面的財富水平來說,很多人確實並未達到消費奢侈品的程度。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你理解了嗎?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都是後面說的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明明德:第一個明的意思是使什麼東西明亮起來,第二個明的意思是光明。德是品德,德行。合起來說就是讓我們內心本有的光明品德明亮起來。儒家認為人性本善,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之所以會善惡互見,良莠不齊,是因為後天環境的影響。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變壞是因為心靈蒙受了汙染因此遮蔽了內心本有的光明,良善。
  • 法治藍天下——濟南中院法官走進新航開講法治課堂
    為增強新航實驗師生的法治觀念和安全防範意識,促進法制校園常態化建設,12月10日下午,一場主題為「藍天下——法治課堂走進新航」的普法講座,在新航實驗黑匣子劇場正式開講,濟南中院少年審判庭副庭長、高級法官吳萬秋為國際教育中心師生們帶來一場法治講座。
  • 【檢察榜樣】木亞沙爾·麥麥提:把每起案子都辦成鐵案
    從檢以來,無論多複雜的案件,木亞沙爾都會排除萬難,保質保量如期完成,對她來說,辦鐵案是她當檢察官的初衷。多年來,她參與辦理的案件,每一起都經得住檢驗。2018年11月,木亞沙爾被最高人民檢察院榮記個人一等功。
  • 法治理念的增強是青年正身的標尺
    5月17日共青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秦宜智在《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有關情況發布會答記者問  有一種警告振聾發聵,青少年倘若沒有法治理念的底線,不是危及社會的爆炸品,就是拖累社會的殘次品。  當代社會是一個信息多元融合的集合體,既有正能量的引導和扶持,又有負能量的誤導和挾持,特別是暴力文化的影響,一些缺失法治理念的青少年難免一時衝動、誤入歧途,一個瞬間偶然的念頭、一次交友不慎、一種好奇和誘惑的驅使,都有可能讓青少年美好的生活劃上休止符,觸犯法律底線,跌入違法犯罪深淵。
  • 法治創建顯風範,真情幫扶助和諧——貴州省檢察院幫扶大方縣法治...
    2015年貴州省委確定推進「法治畢節」創建以來,貴州省檢察院在深入貫徹依法治國思想工作基礎上,遵循省委「法治畢節」創建的決策部署,多措並舉、真情幫扶大方縣,有力助推平安大方、法治大方建設,助力大方縣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雙戰雙贏」。
  • 法治之星,星耀家鄉——首屆鄂爾多斯市「法治之星」律師執業技能...
    幾經銳言快語較量,幾輪唇槍舌戰交鋒,幾番激烈捉對廝殺,經過激烈的角逐,首屆鄂爾多斯市「法治之星」律師執業技能電視辯論賽最終產生團體一等獎一名、團體二等獎二名,團體三等獎三名,優秀團體獎四名以及最佳辯手一名,優秀辯手三名,優秀選手五名。
  • 歷史唯物論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理論基礎
    在總結自己思想形成過程時,馬克思說:「法的關係正像國家的形式一樣,既不能從它們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般發展來理解,相反,它們根源於物質的生活關係。」  5.法律與其他上層建築之間的辯證關係  從法治和政治的關係看。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法律是一種政治措施,是馬克思主義對經濟、政治和法律之間關係的經典概括。從大局出發,從政治上看問題,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突出特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治當中有政治,沒有脫離政治的法治」。
  • 追隨法治前行 書寫法治未來|寫在《法治日報》更名之際
    追隨法治前行 書寫法治未來|寫在《法治日報》更名之際 2020-08-01 16: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法治金鄉】工作動態 |《法治金鄉》普法欄目第四十一期---讓法治...
    【法治金鄉】工作動態 |《法治金鄉》普法欄目第四十一期----讓法治走進千家萬戶 2021-01-07 08: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法治進步的人間正道是創作的最大底氣
    東川省「十大法治人物」表彰大會現場來了個不速之客,當地「930殺人案」死刑犯沈廣軍之母胡雪娥當眾喊冤。眾目睽睽下,陳年舊案砸來,泛起一陣喧譁。日前,法治題材劇《巡迴檢察組》「零宣傳」開播。
  • 法治創建顯風範,真情幫扶助和諧
    2015年貴州省委確定推進「法治畢節」創建以來,貴州省檢察院在深入貫徹依法治國思想的工作基礎上,遵循省委「法治畢節」創建的決策部署,多措並舉、真情幫扶大方縣,有力助推平安大方、法治大方建設,助力大方縣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雙戰雙贏」。
  • 提供智力支撐為破解河南自貿區建設的法治問題
    本報訊(河南法制報記者荊銳)12月19日,由河南省法學會自貿區法治研究中心主辦,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承辦的河南省法學會自貿區法治研究中心2020年會暨自由貿易試驗區法律保障體系學術研討會在鄭州舉行。
  • 夯實法治文化陣地建設 擦亮善國善法金字招牌
    通過推行機關「廉」文化、社區「和」文化、校園「德」文化、企業「誠」文化等特色法治文化建設,同時汲取傳統文化法治精華,依託我市現有的「孔子學堂」、美麗鄉村建設等平臺,培育法治文化精品,開展家風家訓教育,弘揚「法、德、情、理」融合的正義觀和秩序觀,豐富了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法治內涵,讓優秀的傳統法治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光彩。
  • 劉小冰談法治:咬定青山不放鬆,青山鬆了怎麼弄?
    (二)    法治是關於「法律的統治」的一整套想法、說法和做法,想法是關於法的內心信仰,說法是關於法的文字與口頭表達,做法是關於法的制度實踐。但在我們這樣一個封建歷史漫長的國家,一些反法治思想已經沉澱在社會的精神深處,有的似乎成了一種集體的無意識。
  • 星巴克「貓爪杯」爆紅背後,是一種符號消費心理
    但是,在如今價格翻了好幾番的瘋狂搶購熱潮中,大部分人已經從追捧商品本身變為了追捧「星巴克」這個符號。在一則抖音短視頻中,抖友推薦了包括熊貓、小狗等造型在內的同款雙層玻璃杯作為一「杯」難求的星巴克「貓爪杯」替代品,同樣小巧可愛,並且價格更加親民。但是在評論中,許多網友指出,「我們要的是杯子嗎?我們要的是星巴克這個名字」。人們消費符號的心理大剌剌地顯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