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八佰》講述了淞滬會戰失敗後,國軍留守452人,對外號稱800人,保護上海四行倉庫的故事。這是一場必輸的戰爭,淞滬會戰國軍已經戰敗潰逃,留下的這些人無疑是必死的結局,毫無意義的戰爭,為何蔣介石要留下他們進行抵抗呢?
原因是比利時布魯塞爾的九國公約,蔣介石希望通過該會議獲得國際聲援,達到停戰的目的。而這些留守的士兵,就是蔣介石的棋子,用來增加籌謀的一步棋。他要向全世界展現中國軍隊沒有失敗,沒有退縮,還有人在戰鬥,只可惜到最後蔣介石還是失敗了。那麼這個九國公約到底是什麼呢?以至於讓蔣介石不惜犧牲一眾人生命已獲得支持呢?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7月12日中國政府向美國通報盧溝橋事變,要求美國出面調停,被美國拒絕。美國不僅沒有幫助中國,還聽任本國資本家把大量戰略物資運往日本,便利了日本擴大侵略。據統計,1937年日本急需的戰略物資石油、廢鋼鐵、汽車及零件有58%來自美國。美國雖然不支持中國政府,但是英國卻支持。
英國在中國有巨大的投資,1937年投資12.5億美元,9億美元在上海,但是英國無力單獨在遠東制裁日本行動,需要美國的合作。因此英國希望美國牽頭對日本施加壓力。
1937年7月13日,英國向美國建議由美、英、法三國共同進行調停,促成中日停戰,但遭到美國拒絕,美國主張在並行不悖的各自軌道上合作,但不願意採取幹預行動。美國態度如此,英國也不願意得罪日本。英美立場直接導致1937年九國公約會議的無作為。蔣介石的計劃徹底破滅,於是下令讓上海四行倉庫的國軍撤入英國租界中。此次行動宣告計劃徹底失敗。
既然都失敗了,電影《八佰》的意義何在呢?雖然上海四行倉庫保衛戰背後充滿政治目的,是一場必輸的戰爭,但是它傳遞了一種寶貴的東西,那就是共識,讓民族稱其為民族的東西。一群人的犧牲,為一個民族贏得了尊嚴和自信。這樣的犧牲,總會喚起更多的希望,讓我們所有人都能團結起來,共同抗日,這就是《八佰》的意義,是共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