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文旅特約作者 米廣弘】電影《八佰》再現了抗戰史上最為慘烈的守衛戰,在剛烈與血腥中融入了審美情趣與藝術手法,把一系列文化元素與電影表現藝術相結合,將「護國」主線一以貫之,讓影片不再單純地成為一部戰爭片,而是人文社科的合集,給觀眾呈現驚心動魄畫面的同時,讓他們感知中國從古至今歷史、文化、人文精神的厚植。
四行倉庫,民族精神地標。上海市繁華地段四大銀行的物資儲備倉庫。1937年10月16日,淞滬會戰進入最後階段,國軍大部隊南下轉移,決定由八十八師五二四團堅守上海,為幾天後的「九國公約」會議留下話語權,以爭取國際社會的支援。八十八師五二四團800人在最後的堅守陣地——四行倉庫,與日軍進行了4天4夜的頑強戰鬥。租界裡生活的人們和收容的難民,親眼目睹了八佰壯士誓死守衛上海的戰役,從一開始的貪生怕死、事不關己、觀看戰役直播的觀眾,變成了報名參軍、送電話線、捐錢捐物、開槍放炮的戰爭參與者。正如電影中謝晉元所說的,四行倉庫就是他們的墳墓,他們的熱情改變不了戰局,歷史會記住他們,國家會記住他們,同樣被歷史和國家銘記的,還有四行倉庫。
白馬,出徵的偉大意義。皮毛純正潔白的馬十分罕見。正因其罕見,在歷史和文學作品中,白馬每每出現,往往作為身份尊貴、值得敬重的將軍或首領的坐騎。電影《八佰》在四行倉庫堅守戰的一開始,就引出白馬這一藝術形象,並將其貫穿全片,它的每一次出現,都在傳遞給觀眾一種信號,有它在,戰士們終會所向披靡,只要它不死,戰爭就一定能夠勝利。而在謝晉元與日軍指揮官面對面談判時,白馬如約完成歷來文學作品賦予它的使命,再一次成為一代名將的坐騎,載著將軍與對面黑馬上的日本軍官對話。白馬的出徵精神與本片將軍誓死戰場的決心相輝映,深化了影片的藝術表現力,也將中華審美和精神蘊含於影片中。
趙子龍,一身是膽護國。電影中3次出現趙子龍徵戰長坂坡的場景,在端午護旗犧牲後,端午的形象與趙子龍的形象合二為一,獨自騎著白馬像長坂坡下的千軍萬馬殺去。《八佰》以四行倉庫這一精神地標為中心,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白馬、趙子龍藝術形象,京劇、皮影戲藝術形式,方言、家書、遺書等語言和文字藝術等,穿插於電影畫面和故事中,亦現實亦魔幻,使中華審美與中國精神相統一,同時,以傳統文化元素的一次次出現,來強化「護國」精神在故事人物和觀眾內心的塑造,一步步推進抗日民族精神的生發、凝聚和升華,也展現出小人物從貪生怕死、自私自利到忘我犧牲、誓死殺敵的精神面貌的變化。這部影片的上映,提醒人們,記住歷史,也告訴我們,80多年過去了,很多東西變了,根植於中華歷史文化的審美和精神沒有變。(作者:米廣弘,文化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