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諮詢師
在被人盯著的時候,你會不會感覺全身不舒服、在遭遇一些否定時,你是否立刻就想道歉、在遇到一些強硬時,你是否會不自覺的選擇順從別人呢?
在平時的諮詢中,我遇到過一些這樣的朋友。他們雖然有各自的人格特點,但在諮詢過程中都特別的配合,甚至於「表現良好」到只要他們意識到自己說的話,或者表現,並不是諮詢師想聽的、冒犯到諮詢師了,就會立刻開始道歉、重複道歉。
「為什麼要把這點提出來呢,遇到這樣人不是挺好的麼,這多好相處」,可能有朋友會這樣想。
確實,與這類朋友交流的過程總是充斥著認可和極盡禮貌的道歉,交流的時候自己也不用擔心說錯話,虛榮心還總會被對方的認同滿足。
但,這麼「融洽」,真的是正常的麼?
我們經常會對孩子說的話中,其中非常靠前的一句就是「你要聽話」。
而我們之所以使用這句話,自然是因為「孩子的表現暫時沒有符合我們的期待,這讓我們內心不舒服,所以希望孩子可以聽話」。
但這就說明了,孩子是有自己的想法的,雖然這個想法未必對。
那麼,連孩子都有,成人怎麼可能沒有屬於自己的想法呢?
況且,即便我們和最合拍的朋友聊天,也會出現意見相左的時候,不是麼?
人都是有屬於自己的看法的。當一個人完全認同另外一個人,覺得對方說什麼都對時,要麼,這位朋友完全被洗腦了,所以總是認同;要麼,這位朋友完全壓抑了自己真實的想法,在逢場作戲的認同。
而我與這些朋友不過泛泛之交,不存在洗腦。那麼,「融洽」產生的原因,就必然是「他們在壓抑自己真實的想法」、「他們在刻意逢迎」。
這真的不是一個很好的狀況。
就像前面說的,即便是孩子,也有屬於自己的想法。那麼,當我們要求孩子聽我們的話時,其實是在要求他們壓抑自己真實的想法,選擇委屈自己順從我們。
因為孩子沒有獨立生存的能力,他們需要依賴我們,所以,為了生存他們只能選擇「聽話」、只能選擇「壓抑自己真實的想法」。而因為滿足了父母與成人對他們的期待,成為了他們眼中的「好孩子」,孩子收穫了認可、關心與更多的資源。
這種「我聽話,你就對我好」的經歷,讓孩子不自覺的形成了「我需要去討好別人」、「我需要去符合他人期待」、「我需要活成他人眼中的樣子」這樣的認知。並在隨後的歲月中,不斷重複這樣的模式。
我不知道你怎麼看待這種狀況,但我覺得,活在這種模式裡有些過於可憐了。不過,這裡的可憐並不是在於「我們需要去討好」。
小時候需要依賴父母,這是沒有問題的;父母不懂得怎麼教育和引導孩子,所以讓孩子只能壓抑自己,這也不能怪孩子。
可長大之後,我們被動的延續這種狀態,在雖然身份有所不同、可本質上都是「普通人」的同類面前,連內心中最真實的想法都不敢表露,這是有多不安呢?
活了幾十年,內心裡還如此不安、一丁點的風吹草動,就讓自己頻繁的道歉,這是不是挺可憐的呢?
平時我們會用「過分在意別人的看法」這樣一個不那麼「悲觀」的詞來描述這種狀況。
可我覺得這種描述,並沒有很大的價值,甚至有一些誤導。因為它描述的僅僅是我們觀察到的「這類朋友確實很在意別人看法」的這個現象。可很多時候我們卻把這個現象,當作了「我這會兒內心很不舒服」、「我這會兒內心挺糾結」的原因。
在剛剛我們已經看到了,因為內心缺乏足夠的安全感,所以我不敢把真實的自己表達出來、所以才在意別人的看法。
那麼,他人的看法之所以會讓我們難受,並不是因為看法本身如何,而是因為看法觸發了我們內心的不安。同時呢,我們之所以在意他人的看法,也是因為我們懼怕被人否定,所以才對於任何疑似否定和明確否定的信息異常敏感。
如果恰好你正是一位內心敏感、很在意他人看法的人,那可能這會兒你會想要知道「我該如何讓自己的內心有安全感,這樣就不會有那麼多懼怕,就不會在意了」。
很高興你能詳細的閱讀上面的內容,所以才誕生了「這個問題的核心在於安全感」的想法。但其實上面的解讀還需要繼續再延伸一下。
當我們成為「好孩子」,獲得更多資源之後,我們不僅產生了「成為好孩子能收穫更多」、「成為他人期待的人能收穫更多」這樣的認知,也對於真實自我產生了「真實自我是不對的」、「真實自我是不該表露出來的」、「表露真實自我是存在很大風險」這樣的認知。
由此,我們不僅開始活在「他人的眼中」、「他人的期待中」,更活在我們為自己編織的身份中。
我們通過觀察、嘗試、外界的反饋等渠道,意識到「具備某些特點的人,是能夠少挨打、更被關注、獲得更多玩具、獲得更多資源」的,於是,我們為了能得到後面的那些,就選擇壓抑真實的自我、選擇往「某些特點」的方向發展,並基於「得到好的反饋」認為那個我們編制的身份才是對的。而長大之後繼續沿用這種模式,「發表自己的意見不對」、「提出與對方想法不同的看法不對」、「讓對方不開心不對」,於是便有了提到的「不斷道歉」。
我們選擇往「某些特點」的方向發展,是因為單憑我們收穫不了「滿足這些特點後,社會與他人給我們的『獎勵』」,但我們又需要這些「獎勵」;而,我們選擇壓抑真實自我這個行為,便是在告訴自己「真實自我是不對的,另外那個身份才對」。
接著若干年過去了,我們既不認可自己,又在能力上沒有太大的提高,處於一個很尷尬的狀態。
可現實不管我們狀態如何,在我們到了一定年齡時,就必然會把相應的責任往我們的身上推。這時候一邊是尷尬的自己,一邊是必須要承擔的責任,似乎我們就只能繼續「通過滿足別人的期待,如履薄冰的來為自己爭取生存空間」了。
但這樣下去,我們擁有的只不過是「別人的施捨」,而不是「我自己非常強大」、「我自己擁有生存能力」。
你可能沒想過「在意別人的眼光」會包括這麼多東西吧?
但有時候我們確實只看到了冰山一角。
不過,我們的認知也總是在提高,慢慢的總能看到越來越多的東西。
而這時候,不知道你除了看到「讓自己不在意他人的眼光需要給自己安全感」之外,還有哪些因素呢?
於我而言,我覺得還需要有:自己對自己的認可、無論對錯,都選擇貫徹自己、願意承擔和接受自己選擇所附帶的結果這三個方面。
我們終究是要悅納自己的,因為別人對我們的意見,在我們離開別人之後,就會淡化,自己對自己的討厭,除了會如影隨形外,還會讓我們把討厭投射到他人身上,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在意他人的看法。
所以,為什麼要跟自己過不去、為什麼不能多喜歡喜歡自己呢?
感謝朋友你的閱讀。希望我的文章能協助朋友你看到世界真實的樣子。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