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一生中「最重要時刻」 胚胎原腸運動首次體外重現

2021-01-13 中國新聞網

  猴子一生中「最重要時刻」首次體外重現

《科學》以「研究文章」形式在線發表了相關研究工作。

  圖片來源於《科學》官網

  本報記者 陸成寬

  英國著名發育生物學家路易斯·沃伯特曾說:「人一生最重要的時刻不是出生、結婚和死亡,而是原腸運動。」

  來自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藉助該團隊深耕多年建立的非人靈長類動物胚胎體外培養系統,將食蟹猴囊胚體外培養至原腸運動出現,並進一步發育至受精後20天,體外重現非人靈長類動物胚胎原腸運動。該研究為了解靈長類動物早期胚胎發育過程奠定了重要的研究基礎,重現了猴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相關研究成果於近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雜誌上。

囊胚在子宮「安家」前後,啟動原腸運動,形成原腸胚。受訪者供圖

  一個古老的研究領域 原腸運動神秘面紗被逐漸揭開

  那麼,究竟什麼是原腸運動呢?

  說來話長,早期胚胎發育關乎生命本源,一直是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哺乳動物交配後,精子和卵子結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輸卵管中經一系列卵裂和分化形成囊胚。隨後,囊胚遷移至子宮著床。囊胚在子宮「安家」前後,它的部分細胞開始移動、重排和分化,啟動原腸運動,形成內、中、外三個胚層,也就是原腸胚。從囊胚發育到原腸胚的過程,就是原腸運動。

  「原腸運動是早期胚胎發育最特殊的階段,細胞會從幾百個直接增加到幾千、幾萬個。」中國科學院院士、動物所所長周琪說道。

  原腸運動作為胚胎發育最重要事件之一,是一個古老而神秘的研究領域。早期的發育生物學家們對原腸運動的闡述各不相同,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原腸運動才有了較為統一的定義,即「細胞經有序的遷移後分化形成三個胚層」。

  發育生物學家最初以結構簡單的低等無脊椎動物,如海綿、水母、海膽、線蟲和果蠅等來研究原腸運動,揭示了該過程中細胞運動、細胞極化、細胞連接和細胞間通訊等基本細胞生物學事件;繼而採用高等脊椎動物,如魚類(斑馬魚)、兩棲類(非洲爪蟾)和哺乳類(小鼠)等為模型探索原腸運動,原腸運動發生機制的神秘面紗被逐漸揭開。

  2016年,來自劍橋的研究團隊建立了小鼠著床後胚胎的體外培養體系,觀察到了體外培養的小鼠胚胎前後軸的形成和卵圓柱形態發生,這一體系為闡明早期著床後胚胎發育和原腸胚發生提供了重要實驗手段。

  儘管小鼠胚胎體外培養系統取得很大的突破,但即使同為哺乳動物的嚙齒類動物,其早期胚胎也與靈長類動物存在顯著不同。比如,小鼠胚胎著床後上胚層形成杯狀結構,而靈長類動物胚胎則形成雙層胚盤狀結構。因此,很難將小鼠有關原腸運動的研究結果直接推演到人類等靈長類動物。

  胚胎發育的「高光時刻」 可避免人類胚胎培養14天倫理限制

  原腸運動是包括人類在內的靈長類動物發育過程中的裡程碑事件。「早期胚胎發育和原腸運動發生異常往往導致妊娠失敗和出生後器官缺陷等重大疾病。」論文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動物所研究員王紅梅說。

  然而,由於倫理限制,體外人類胚胎培養不能超過受精後14天,但靈長類動物原腸運動多發生在受精14天以後,所以生物學家一直對人類原腸運動「這一高光時刻」一無所知。

  揭開原腸運動的神秘面紗,模式動物的應用對於人類認識原腸運動將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於同人類遺傳與進化較為接近,食蟹猴被研究人員選為模式動物,避免了人類胚胎培養14天的倫理限制。

  在項目開展中,研究人員研究建立了一個新的體外培養體系,能夠支持食蟹猴的胚胎在受精後體外發育長達20天,首次證明靈長類動物胚胎可以在沒有母體支撐的情況下體外發育至原腸運動,並重現了靈長類動物早期胚胎發育的幾個關鍵事件。

  研究人員從形態學、標記分子染色和單細胞轉錄組等多個角度提供了充分的證據,證明體外發育的食蟹猴胚胎高度重現體內胚胎發育過程,包括形成清晰的羊膜腔以及卵黃囊結構,之後發生原腸運動,形成原條結構,同時伴隨前後軸結構的差異分化。在體外培養胚胎發育的第12—16天還能觀察到原始生殖細胞,這些特徵是之前人類胚胎體外培養所未觀察到的。結合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分析,這項研究第一次提供了靈長類動物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羊膜細胞的基因表達特徵,並重新定義了靈長類動物早期胚胎多種細胞類型。

  生殖醫學領域一項重大突破 有助找到不良妊娠及胎兒畸形原因

  在王紅梅看來,該研究對探索靈長類動物早期胚胎發育和原腸運動開闢了嶄新研究平臺,為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異常等重大疾病的臨床藥物研發和再生醫學的發展提供了潛在的新工具,為人類深入認識胚胎發育機制和體外孕育生命(非人)探索提供了重要數據。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喬傑在對這項研究進行點評時表示,猴子被認為是研究人類生理學和病理學的可靠動物模型,其植入後發育的體外培養體系的建立,為研究靈長類動物的植入後胚胎發育的過程提供了平臺,將大大提高我們對靈長類和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的認識及相關疾病的了解,特別是為不良妊娠及胎兒畸形病因的探討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南京醫科大學生殖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沙家豪也認為:「該研究利用胚胎體外培養技術,成功解析了靈長類早期原腸發生這一重要事件,是生殖醫學領域一項重大的科研突破,同時這項技術的突破對於研究人類發育和疾病發生機制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這一突破有助於闡明靈長類動物的原腸胚發育的調控機理,同時促進對人類胚胎發育的認知,如:三胚層形成、胚胎體軸的形成、原條形成、細胞遷移趨化運動等過程的分子調控機制,以及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揭示高等靈長類與低等動物的差別,填補高等動物胚胎發育機制的理論空白。

  與此同時,該靈長類動物的體外原腸胚形成模型系統的建立,可篩選來源於精子、卵子和宮內的致死和致畸因子;也可以幫助理解早期胚胎細胞分化,優化和提高輔助生殖技術,能為臨床治療不孕不育和防範出生缺陷提供基礎理論指導、開拓新型治療方法。由於原腸胚形成能分化為機體各個器官的三胚層細胞,對再生醫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如研究多能幹細胞分化為特定的細胞類型,用於疾病模擬和幹細胞治療。

相關焦點

  • 食蟹猴胚胎體外培養至原腸運動早期階段
    中科院相關職能部門現已推薦候選條目,歡迎大家積極參與投票,相關得票數將作為正式當選條目的重要參考依據。感謝對中科院科技創新工作的鼓勵和支持! 完成單位: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原腸運動作為胚胎發育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一直是發育生物學研究的熱點和難點。
  • 中國科學家首次培育出豬猴嵌合體:在豬胚胎添加靈長動物細胞
    近日,據外媒報導,中國幹細胞與生殖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將食蟹獼猴細胞進行了基因改造,首次培育出豬猴嵌合體。報導中指出,中國幹細胞與生殖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將食蟹獼猴細胞進行了基因改造,產生了一種名為GFP的螢光蛋白。
  • Science:首次合成人造小鼠胚胎
    劍橋大學科學家 3 月 2 日發表在《 Science 》上的研究報告,他們首次在體外合成了人造小鼠胚胎。不過,雖然這種人造胚胎酷似真實的胚胎,但它不太可能進一步發育成為一個健康的胎兒。展望Zernicka-Goetz 教授最近還開發出一種技術,可以在體外實現胚泡著床,使研究人員能夠分析人類胚胎發育到受精後 13 天的第一次關鍵發育階段。她認為,這一最新發展能夠幫助他們克服對人類胚胎研究的主要障礙之一:胚胎短缺。目前,胚胎的來源主要是捐贈卵子通過試管受精所得。
  • 科學家首次培育出馬鼠嵌合胚胎
    科學家首次培育出馬鼠嵌合胚胎 2020-12-03 14:24:39 2020年12月03日 14:24 來源:新華網參與互動   新華社北京12月3日電(記者彭茜)以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西南醫學中心及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為主的科研團隊,首次在多個物種中培育出一種新型幹細胞系
  • 史上首次通過體外受精降生的兩隻小獵豹進行首次戶外活動
    還記得那兩隻通過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技術(也叫「試管嬰兒」技術)降生的獵豹幼崽嗎?2020年2月19日,眾多生物學家、動物學家經過多年的嘗試,首次通過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技術,使美國俄亥俄州哥倫布動物園一隻3歲大的雌性獵豹成功產下2隻幼崽,實現了一項重大的科學突破。
  • 科學家首次培育出馬鼠嵌合胚胎,用於保護瀕危動物
    科學家首次培育出馬鼠嵌合胚胎,用於保護瀕危動物 新華社北京12月3日消息,以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西南醫學中心及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為主的科研團隊,首次在多個物種中培育出一種新型幹細胞系,並在此基礎上生成世界首例馬鼠嵌合胚胎
  • 世界上首個人類-猴子胚胎嵌合體誕生於中國
    2019年8月31日訊/生物谷BIOON/---2019年7月31日,西班牙《國家報(El País)》報導,一個國際研究小組構建出含有人類和猴子細胞的胚胎。據該報報導,這個有爭議的項目是在中國進行的,而不是在項目負責人所在的美國進行的,這樣做的目的在於「避免法律問題」,最終旨在培養可移植的人體器官。
  • 《科學》: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高分辨成像觀察小鼠胚胎發育全過程
    他們開發了一種小鼠胚胎發育活體成像技術,通過不同發育階段的「腹窗」,首次實現了高分辨成像觀察小鼠胚胎第9.5天至出生的連續發育過程。 近幾年,有些研究團隊開發出了胚胎完全培養基,可以讓胚胎在體外培養24-48小時,將胚胎發育動態過程的研究從細胞水平擴展到器官形成早期階段[4-6]。
  • 科學家首次確認霸王龍胚胎化石
    (環球網)本周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科學家首次確認了兩塊霸王龍胚胎化石。這些將是有史以來發現的最小的霸王龍化石。其中一塊化石是2017年在加拿大阿爾伯塔省首次發現的趾爪。因為對這個趾爪的了解,研究小組重新分析了另一塊更早被發現的化石--1983年在蒙大拿州首次發現的霸王龍顎骨化石。
  • 科學家首次確認兩塊霸王龍胚胎化石
    科學家首次確認兩塊霸王龍胚胎化石(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本周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科學家首次確認了兩塊霸王龍胚胎化石。這些將是有史以來發現的最小的霸王龍化石。其中一塊化石是2017年在加拿大阿爾伯塔省首次發現的趾爪。因為對這個趾爪的了解,研究小組重新分析了另一塊更早被發現的化石--1983年在蒙大拿州首次發現的霸王龍顎骨化石。由於顎骨存在的不穩定性,以前沒有人對它進行過適當的研究。
  • Nature:人和豬胚胎類似性揭示出人早期發育階段的關鍵細節
    他們首次證實兩個關鍵基因之間的相互作用對這些原始生殖細胞形成是至關重要的,而且這種「基因組合」並不是在所有物種中都是一樣的。首先,通過在體外使用人多能性胚胎幹細胞,劍橋大學維爾康基金會/格登研究所的Azim Surani教授和同事們建立一種模擬發育到原腸胚形成過程中發生的遺傳變化和細胞變化的模型。
  • 科學家首次培育出人豬嵌合體胚胎
    新華社華盛頓1月26日電(記者林小春)一個國際科研小組26日在美國《細胞》雜誌上宣布,他們把人類幹細胞注入豬胚胎中,首次成功培育出人豬嵌合體胚胎,並在豬體內發育了3到4周時間。誘導多能幹細胞從人類體細胞中直接獲得,具有與胚胎幹細胞一樣分化為各類細胞的能力。  囊胚是動物胚胎發育的一個早期階段,是一個中空的細胞球。吳軍介紹說,他們使用3種不同狀態的誘導多能幹細胞分別植入1500多個豬囊胚。
  • 科學家造出南北雜交胚胎
    北京時間7月5日凌晨1時在《自然-通訊》雜誌上揭曉的一篇論文帶來了希望:義大利Avantea生殖技術實驗室的Cesare Galli和德國萊布尼茲動物園與野生動物研究所的Thomas Hildebrandt用冷凍的北方白犀牛精子和近親南方白犀牛的卵細胞體外受精合成「南北雜交」胚胎。下一步,他們計劃從存活的兩頭雌性北方白犀牛身上獲取卵細胞,創造純種的北方白犀牛胚胎。
  • 人類首次看到了胚胎發育的「高清」過程
    稍微了解生物發育的人都知道,從受精卵到胚胎的發育過程堪稱奇蹟。它需要細胞不斷進行分裂,從一到二,從二到四,從四到八……但人類經過了幾十年的探索,對胚胎發育的了解依然有限。而哈佛大學與哈佛醫學院的科研人員徹底改變了我們的認知。最近,他們的研究在線刊登在了《科學》雜誌上。不是一篇,而是三篇!
  • 動物所王皓毅課題組在體外模擬了人類X染色體的隨機失活
    雌性三色貓毛皮顏色是由X染色體失活導致的(圖片來自網絡)XCI是雌性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的一個關鍵事件,其正常起始、完成和維持對於胚胎正常發育至關重要。人類的X染色體上有大約一千個基因,其中很多基因都參與重要的生理功能,研究人類XCI對於理解人類胚胎發育具有重要價值。
  • 昆明動物所科學家首次證明:猴子也會患帕金森病
    那麼,猴子是否能自發罹患帕金森病,這個重要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胡新天課題組長期致力於尋找自發罹患帕金森病的非人靈長類動物。課題組李浩博士於2016年發現了一例疑似自發罹患帕金森病的10歲雄性食蟹猴。研究表明,這隻猴子的帕金森運動症狀很典型,包括運動遲緩、姿勢異常與靜止性震顫等;藥理學治療的結果酷似臨床帕金森病患者的表現。
  • 科學家成功培育混血胚胎,北方白犀牛絕種厄運或將改寫
    科學家首次用北方白犀牛的冷凍精子和基因最為接近的南方白犀牛的卵子,成功以體外受精的方式培育出白犀牛混血胚胎。下一步,混血胚胎會被植入南方白犀牛「代孕媽媽」體內——這意味著,北方白犀牛的基因或將延續,甚至純種北方白犀牛也有望降生。以南方白犀牛卵子培育出混血胚胎「我們以為故事已經完結了。」
  • 英國首次通過單性繁殖培育出人類胚胎
    新華網倫敦9月9日電(記者 曹麗君)曾培育出克隆羊多利的英國研究機構8日報告說,他們首次通過單性繁殖的方法,使人類卵細胞在未受精的情況下發育成人類胚胎。這一技術並不是克隆。韓國和英國科學家此前曾經克隆出人類早期胚胎,方法是去除卵子中的細胞核,植入體細胞的細胞核。而羅斯林研究所的科學家不使用外來遺傳物質,僅用卵子就培育出胚胎。
  • 科學家已成功培育混血胚胎 絕種厄運或改寫
    科學家首次用北方白犀牛的冷凍精子和基因最為接近的南方白犀牛的卵子,成功以體外受精的方式培育出白犀牛混血胚胎。下一步,混血胚胎會被植入南方白犀牛「代孕媽媽」體內——這意味著,北方白犀牛的基因或將延續,甚至純種北方白犀牛也有望降生。▲以南方白犀牛卵子培育出混血胚胎 圖自自然雜誌「我們以為故事已經完結了。」
  • 科學家揭示豬早期胚胎發育的三維基因組學重編程規律
    豬不僅是重要的經濟家畜,在生物醫學領域也有重要應用。生豬的育種中廣泛應用了輔助生殖技術,包括體外受精技術、孤雌和孤雄生殖技術等。但與體外受精胚胎相比,孤雌和孤雄胚胎的存活率級低。這一存活率差異產生的機制目前還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