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首次看到了胚胎發育的「高清」過程

2021-01-10 健康界

無論是簡單如蠕蟲,還是複雜如人類,所有的多細胞生物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從一個細胞發育而來。

稍微了解生物發育的人都知道,從受精卵到胚胎的發育過程堪稱奇蹟。它需要細胞不斷進行分裂,從一到二,從二到四,從四到八……

非洲爪蟾的胚胎發育過程(圖片來源:《科學》)

每一個新生成的細胞,都要在正確的時間,出現在正確的位置;每一個新生成的細胞,都要和自己的鄰居緊密合作,執行精準的生理功能。

有人說,這是自然界最為精彩的一幕。但人類經過了幾十年的探索,對胚胎發育的了解依然有限。

而哈佛大學與哈佛醫學院的科研人員徹底改變了我們的認知。最近,他們的研究在線刊登在了《科學》雜誌上。

不是一篇,而是三篇!

《科學》一下子發表了3篇研究(圖片來源:《科學》)

這三篇研究都用到了一個關鍵的技術——單細胞測序。

我們知道,每一個細胞裡都含有生物完整的基因組。但它們只會從中挑出一些關鍵基因來實現自己的功能。這有點像一座大樓的建造藍圖只有一張,但不同的建築工人在建造不同的區域時,查詢的是藍圖的不同部分。

常規的測序技術會把遺傳信息一鍋端,無法從雜亂無章的測序結果中找到洞見。

單細胞測序技術中用到的細胞分離手段(圖片來源:《科學》)

而單細胞技術可以分離出單個細胞,對其中的遺傳信息進行分析,知道哪些基因被開啟,哪些基因被關閉。這就好像挨個詢問建築工人,而他們向你匯報自己的工作任務一般。

在非洲爪蟾和斑馬魚這兩大重要的實驗動物裡,研究人員們從遺傳角度,繪製出了它們的胚胎發育圖譜。而每一個胚胎細胞裡的基因表達情況,都指向了它們的發育方向。

我們能看到每一個細胞的發育方向(圖片來源:《科學》)

解析度達到單細胞級的研究,直接顛覆了我們的一些固有認知。譬如在過去,科學家們認為只要一個細胞認準了一條發育道路,就會耿直地走到底。但這幾項研究表明,結果並非如此。一些細胞在發育過程中,基因活性會發生突然的改變,讓這些細胞發育成其他的類型。

「(生物發育的)畫卷比我們過去設想的要複雜得多。」一名研究負責人說道。

這充分體現了該結果的重要性。事實上,一些發育學家指出,單細胞裡的基因表達情況,甚至可以作為「基因配方」,告訴我們只要激活哪些基因,就能發育成特定的細胞。這一前所未有的工具,對於生物學科研有著極大的重要性。

「過去我們只能看見群星,如今我們卻已能仰望整片宇宙。」另一名研究負責人評論道。

參考資料:

[1] From One, Many

[2] Chronicling embryos, cell by cell, gene by gene

[3] The dynamics of gene expression in vertebrate embryogenesis at single-cell resolution

[4] Single-cell mapping of gene expression landscapes and lineage in the zebrafish embryo

[5] Single-cell reconstruction of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during zebrafish embryogenesis

(原標題:Science重磅:人類首次看到了胚胎發育的「高清」過程)

相關焦點

  • 《科學》: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高分辨成像觀察小鼠胚胎發育全過程
    他們開發了一種小鼠胚胎發育活體成像技術,通過不同發育階段的「腹窗」,首次實現了高分辨成像觀察小鼠胚胎第9.5天至出生的連續發育過程。 有了這項技術之後,科學家終於可以像研究透明的斑馬魚一樣觀察哺乳動物的胚胎發育過程了。 在這裡呢,我們得感謝下模式小鼠,它們為人類的健康付出了太多太多。
  • Science:首次合成人造小鼠胚胎
    以往的研究利用幹細胞培養類胚胎結構只取得了有限的成功。哺乳動物胚胎發育需要胚胎和胚外組織之間錯綜複雜的相互作用,以協調發育過程中形態的變化。成功誘導幹細胞為小鼠胚胎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描述了他們如何結合轉基因小鼠胚胎幹細胞和滋養層幹細胞,以細胞質基質為三維支架,產生了形態非常類似於天然胚胎的類胚胎結構。
  • 英國首次通過單性繁殖培育出人類胚胎
    新華網倫敦9月9日電(記者 曹麗君)曾培育出克隆羊多利的英國研究機構8日報告說,他們首次通過單性繁殖的方法,使人類卵細胞在未受精的情況下發育成人類胚胎。這一技術並不是克隆。韓國和英國科學家此前曾經克隆出人類早期胚胎,方法是去除卵子中的細胞核,植入體細胞的細胞核。而羅斯林研究所的科學家不使用外來遺傳物質,僅用卵子就培育出胚胎。
  • 哺乳動物胚胎首次成功在太空發育——實踐十號衛星小鼠胚胎實驗...
    這是衛星發射前4小時的2細胞小鼠胚胎(圖片由中科院動物研究所提供)。隨著人類探索太空的深入,未來人類能否在太空正常生活、繁衍後代?空間微重力和輻射等特殊環境會不會對生殖造成不良影響?迄今為止,沒有人能夠明確回答這些問題。
  • 猴子一生中「最重要時刻」 胚胎原腸運動首次體外重現
    比如,小鼠胚胎著床後上胚層形成杯狀結構,而靈長類動物胚胎則形成雙層胚盤狀結構。因此,很難將小鼠有關原腸運動的研究結果直接推演到人類等靈長類動物。  胚胎發育的「高光時刻」 可避免人類胚胎培養14天倫理限制  原腸運動是包括人類在內的靈長類動物發育過程中的裡程碑事件。
  • 人豬嵌合體胚胎培育成功:人類幹細胞注入豬胚胎,倫理爭議大
    >【點擊圖片查看詳情】 新華社華盛頓1月26日電 一個國際科研小組26日在美國《細胞》雜誌上宣布,他們把人類幹細胞注入豬胚胎中,首次成功培育出人豬嵌合體胚胎,並在豬體內發育了3到4周時間。
  • 科學家首次培育出人豬嵌合體胚胎
    新華社華盛頓1月26日電(記者林小春)一個國際科研小組26日在美國《細胞》雜誌上宣布,他們把人類幹細胞注入豬胚胎中,首次成功培育出人豬嵌合體胚胎,並在豬體內發育了3到4周時間。首先,利用有「基因剪刀」之稱的CRISPR技術,刪除豬胚胎內形成器官的關鍵基因,創造遺傳「空位」;其次,把人類誘導多能幹細胞注入豬胚胎內。誘導多能幹細胞從人類體細胞中直接獲得,具有與胚胎幹細胞一樣分化為各類細胞的能力。  囊胚是動物胚胎發育的一個早期階段,是一個中空的細胞球。吳軍介紹說,他們使用3種不同狀態的誘導多能幹細胞分別植入1500多個豬囊胚。
  • 為了支持胚胎發育,這些上皮細胞竟長成了甲蟲的形狀?
    里海大學(Lehigh University)的哈維爾·布塞塔(Javier Buceta)說:「在建模過程中,我們看到的結果很奇怪。」「我們的模型預測,隨著組織的曲率增大,柱形和瓶形並不是細胞可能形成的唯一形狀。」「令我們驚訝的是,這個額外的形狀在數學上甚至連名字都沒有。一般人通常沒有機會命名一個新的形狀。」
  • 科學家首次確認霸王龍胚胎化石
    (環球網)本周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科學家首次確認了兩塊霸王龍胚胎化石。這些將是有史以來發現的最小的霸王龍化石。其中一塊化石是2017年在加拿大阿爾伯塔省首次發現的趾爪。因為對這個趾爪的了解,研究小組重新分析了另一塊更早被發現的化石--1983年在蒙大拿州首次發現的霸王龍顎骨化石。
  • 單細胞測序破譯人類睪丸的發育過程
    單細胞測序破譯人類睪丸的發育過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8 12:30:14 美國猶他大學Bradley R. Cairns等研究人員合作利用單細胞測序解析人類睪丸的發育過程。
  • 科學家首次確認兩塊霸王龍胚胎化石
    霸王龍胚胎化石(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本周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科學家首次確認了兩塊霸王龍胚胎化石。其中一塊化石是2017年在加拿大阿爾伯塔省首次發現的趾爪。因為對這個趾爪的了解,研究小組重新分析了另一塊更早被發現的化石--1983年在蒙大拿州首次發現的霸王龍顎骨化石。由於顎骨存在的不穩定性,以前沒有人對它進行過適當的研究。
  • 父母親本對轉錄組和胚胎發育貢獻不對等
    10月26日,《自然—植物》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孫蒙祥團隊題為《父母親本對轉錄組的同等貢獻不等同於對胚胎發育的同等貢獻》的成果,提出了關於父母親本調控植物胚胎發育的新觀點
  • 科學家首次培育出人豬嵌合體胚胎 研究面臨巨大爭議
    資料圖新華社華盛頓1月26日電(記者林小春) 一個國際科研小組26日在美國《細胞》雜誌上宣布,他們把人類幹細胞注入豬胚胎中,首次成功培育出人豬嵌合體胚胎,並在豬體內發育了3到4周時間。人豬嵌合體研究面臨巨大的倫理爭議,但科學家認為,這項工作最終有助在動物體內培育出可供移植的人類器官,從而解決移植器官來源嚴重不足的難題。
  • 世界上首個人類-猴子胚胎嵌合體誕生於中國
    使用豬或綿羊胚胎開展的類似實驗面臨技術挑戰,這可能是因為這些動物在遺傳上與人類存在較遠的親緣關係。與人們親緣關係更密切的靈長類動物可能會提供更多的希望。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獸醫研究員Pablo Ross表示,「人體細胞沒有堅持下來。我們看到它們對胚胎的發育貢獻很少:每100000個豬細胞才有一個人類細胞。」Ross之前研究了豬-人類嵌合體。
  • 新型小鼠與人胚胎嵌合體中含有高達4%的人類細胞
    在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培育的小鼠-人嵌合體胚胎中含有高達4%的人類細胞,這是迄今為止所有嵌合體中含有人類細胞數量最多的。令人驚訝的是,這些人類細胞甚至可以從小鼠細胞中學習,並發育得更快,換言之,這種嵌合體胚胎更接近小鼠胚胎的發育速度,而不是更緩慢的人類胚胎發育速度。
  • 影響淡水鯊魚胚胎發育的外界環境因素
    pH也是影響巴丁魚胚胎發育的重要因素。胚胎發育過程中要求水質清新,中性或弱鹼性較好,巴丁魚孵化用水pH應達到6.5~7.2,偏酸性水會使卵膜軟化,失去彈性,易於損壞;而偏鹼性水卵膜也會提早溶解。&nbsp&nbsp&nbsp&nbsp3、溶氧&nbsp&nbsp&nbsp&nbsp巴丁魚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因新陳代謝旺盛需要大量的氧氣,水中溶氧含量對胚胎發育的影響也很大,而且與溫度密切相關。
  • 中國科學家首次培育出豬猴嵌合體:在豬胚胎添加靈長動物細胞
    近日,據外媒報導,中國幹細胞與生殖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將食蟹獼猴細胞進行了基因改造,首次培育出豬猴嵌合體。報導中指出,中國幹細胞與生殖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將食蟹獼猴細胞進行了基因改造,產生了一種名為GFP的螢光蛋白。
  • 小鼠—人類胚胎嵌合體含4%人類細胞
    為尋找可供移植器官生長的環境,科學家一直在嘗試培育人類與小鼠胚胎的嵌合體。據《新科學人》報導,研究者現已培養出人類細胞含量達4%的胚胎嵌合體,此前這一比例僅為0.1%左右。    相關研究成果5月14日發表於《科學進展》。
  • 溫度依賴的巖蜥胚胎基因表達解析爬行動物的發育可塑性
    本文研究了巖蜥胚胎發生早期的一個精確的發育階段,在低溫15℃和適宜的24℃溫度下發育的基因表達譜,使用窩間分離設計和四個不同種群的蜥蜴評估溫度對基因表達譜影響的穩健性。低溫孵化的胚胎比在適宜溫度下孵化的胚胎平均表達的總RNA少20%,這可能反映了低溫下轉錄速率較低;約50%的轉錄產物在兩個孵育溫度之間顯示出顯著的差異;表達譜變化最大的轉錄本與轉錄和翻譯調節以及染色質重塑有關,表明早期胚胎可能有適應低溫的表觀遺傳機制。同時分析了轉錄組數據來研究個體及群體如何適應熱壓力。        溫度深刻地影響幾乎所有的發育過程和生物功能。
  • Nature:人和豬胚胎類似性揭示出人早期發育階段的關鍵細節
    他們首次證實兩個關鍵基因之間的相互作用對這些原始生殖細胞形成是至關重要的,而且這種「基因組合」並不是在所有物種中都是一樣的。首先,通過在體外使用人多能性胚胎幹細胞,劍橋大學維爾康基金會/格登研究所的Azim Surani教授和同事們建立一種模擬發育到原腸胚形成過程中發生的遺傳變化和細胞變化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