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健康!史上首次通過體外受精降生的兩隻小獵豹進行首次戶外活動

2020-12-06 大貓來了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還記得那兩隻通過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技術(也叫「試管嬰兒」技術)降生的獵豹幼崽嗎?2020年2月19日,眾多生物學家、動物學家經過多年的嘗試,首次通過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技術,使美國俄亥俄州哥倫布動物園一隻3歲大的雌性獵豹成功產下2隻幼崽,實現了一項重大的科學突破。

圖:剛出生不久的兩隻小獵豹

近日,在哥倫布動物園飼養員的引導下,這兩隻已經6周大的小獵豹首次進行了戶外活動。照片中,兩隻健康而又活潑的小獵豹對外面陌生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它們在草地上快樂地奔跑,向人們展示著它們的天賦。

圖:兩隻小獵豹進行首次戶外活動

如果你了解了這兩隻小獵豹是如何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就會明白該動物園工作人為何會對它們如此關心,並召開了幾次新聞發布會。

2019年11月,科學家取出了生活在哥倫布動物園一隻6.5歲的雌性獵豹基比的卵子,然後把卵子和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州化石圈野生動物保護中心一隻3歲雄性獵豹的精子處理後放入試管中進行培養,卵子和精子結合,形成受精卵,最後發育成胚胎後,科學家將胚胎移植到哥倫布動物園一隻3歲大的雌性獵豹伊茲的子宮中。

大約3個月後,雌性獵豹伊茲成功產下2隻獵豹幼崽。因此,這兩隻小獵豹都有兩個母親,一個遺傳學上的母親,一個「代孕母親」。

圖:「代孕母親」獵豹伊茲和兩隻幼崽

如今,獵豹種群的遺傳多樣性降低嚴重,對種群的繁殖和延續帶來了很大的影響。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技術在獵豹身上的成功運用,克服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避免了獵豹的近親繁殖,對獵豹種群的長期延續提供了一種新的解決方法,對其他瀕危野生動物的保護也提供了借鑑和參考。因此,這兩隻小獵豹的健康成長,讓人們看到了更多的希望。

圖:動物園工作人員在為獵豹伊茲擠奶

值得一提的是,兩隻小獵豹的「代孕母親」伊茲,在產下幼崽後,依然在為科學家做貢獻。經過長期的訓練,哥倫布動物園的飼養員可以手動為獵豹伊茲擠奶,然後將奶水送到美國史密森尼國家動物園和自然保護生物研究所,供科學家進行分析和研究,製造出獵豹奶水的替代品,用來餵養那些母親不願意照顧的小獵豹。

關注大貓來了,了解有趣的貓科動物

相關焦點

  • 首批「試管獵豹」出生 藉助體外受精和代孕技術實現
    據外媒The Verge報導, 美國哥倫布動物園和水族館於2月24日宣布,全球首批藉助體外受精和代孕繁殖的獵豹在2月19日出生。 大型貓科動物的試管幼崽很難實現。哥倫布動物園和水族館說道,最後三個成功的例子是1990年出生的三隻虎崽。
  • 獰貓幼崽首次在澳大利亞降生,網友:這就是法老墳墓的守護神?
    近日,兩隻三周大的獰貓幼崽在澳大利亞雪梨霍克斯伯裡野生貓科動物保護中心亮相,引起了眾多網友的關注。據該野生貓科動物保護中心稱,這是獰貓幼崽首次在澳大利亞降生,兩隻獰貓幼崽的父母分別是來自南非的雄性獰貓加藤(Kato)和雌性獰貓凱亞(Kaia)。一些澳大利亞網友對此十分感興趣:這就是傳說中法老墳墓的守護神嗎?
  • 體外受精動物中雌性也能選擇配偶
    而此前,人們一直認為只有體內受精的動物才能在交配之後繼續實施配偶選擇。 配偶選擇是指動物在有條件選擇的情況下,會優先選擇利於後代發育的配偶,通常是雌性選擇雄性,但此前研究並未發現體外受精的動物中,雌性是否能在交配後實施配偶選擇。 此次研究的對象為睛斑扁隆頭魚,這是隆頭魚科的其中一種,分布於東大西洋的地中海、黑海、亞速海海域。
  • 四胞胎虎寶寶首次到戶外曬陽光
    【四胞胎虎寶寶首次到戶外曬陽光】6日,重慶某景區,四胞胎虎寶寶首次來到戶外曬太陽。四胞胎虎寶寶出生於今年9月中旬,虎媽是白虎,虎爸是銀虎(又稱「雪虎」),四胞胎中有一隻金虎和一隻銀虎,其餘兩隻則為常規膚色的孟加拉虎。目前四胞胎均體格強健。
  • 旅法大熊貓首次懷孕 熊貓寶寶預計將於8月初降生
    旅法大熊貓首次懷孕 熊貓寶寶預計將於8月初降生時間:2017-07-27 22:31   來源:中青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旅法大熊貓首次懷孕 熊貓寶寶預計將於8月初降生 據法國博瓦勒動物園26日透露,2012年赴法的雌性大熊貓歡歡首次懷孕了,此消息一出,令人興奮不已。
  • 西南內陸首次孵化兩隻巴布亞企鵝
    企鵝寶寶的名字將由遊客投票決定 近日,成都浩海立方海洋館成功孵化出兩隻巴布亞企鵝,這是南極企鵝首次降生在中國西南內陸地區。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成都浩海立方海洋館也是我國第五家孵化出企鵝的海洋館。
  • 猴子一生中「最重要時刻」 胚胎原腸運動首次體外重現
    猴子一生中「最重要時刻」首次體外重現哺乳動物交配後,精子和卵子結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輸卵管中經一系列卵裂和分化形成囊胚。隨後,囊胚遷移至子宮著床。囊胚在子宮「安家」前後,它的部分細胞開始移動、重排和分化,啟動原腸運動,形成內、中、外三個胚層,也就是原腸胚。從囊胚發育到原腸胚的過程,就是原腸運動。  「原腸運動是早期胚胎發育最特殊的階段,細胞會從幾百個直接增加到幾千、幾萬個。」中國科學院院士、動物所所長周琪說道。
  • 獵豹首次品嘗貓薄荷後,達到豹生巔峰,鏡頭記錄軟萌瞬間
    獵豹首次品嘗貓薄荷後,瞬間達到貓生巔峰,鏡頭記錄軟萌瞬間縱覽世界美景,細品百味人生,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內容。貓薄荷但從外形看,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是它們的氣味非常特別,這是一種能夠引發幻覺的植物,貓在使用之後會引起短暫的行為變化,但是它對動物的身體健康沒有任何的影響。
  • 浙江檢驗檢疫局轄區首次引進兩隻亞洲小爪水獺(圖)
    浙江檢驗檢疫局轄區首次引進兩隻亞洲小爪水獺(圖)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2016年02月18日16:52 亞洲小爪水獺數量稀少,已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2月18日,溫州檢驗檢疫局動植處工作人員再次對溫州景山動物園2隻來自西班牙的的亞洲小爪水獺進行了檢疫檢查,而這2隻「萌噠噠」的小水獺即將度過30天的隔離期,於2月21日與廣大遊客見面。這也是浙江局轄區首次引進野生動物水獺。
  • Science:首次合成人造小鼠胚胎
    劍橋大學科學家 3 月 2 日發表在《 Science 》上的研究報告,他們首次在體外合成了人造小鼠胚胎。不過,雖然這種人造胚胎酷似真實的胚胎,但它不太可能進一步發育成為一個健康的胎兒。展望Zernicka-Goetz 教授最近還開發出一種技術,可以在體外實現胚泡著床,使研究人員能夠分析人類胚胎發育到受精後 13 天的第一次關鍵發育階段。她認為,這一最新發展能夠幫助他們克服對人類胚胎研究的主要障礙之一:胚胎短缺。目前,胚胎的來源主要是捐贈卵子通過試管受精所得。
  • 科莫多巨蜥首次通過單性生殖孵出「寶寶」
    科莫多巨蜥首次通過單性生殖孵出「寶寶」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29日 15:12 來源:     來源: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
  • 西南內陸首次孵化兩隻巴布亞企鵝 性別需到3歲時確認
    西南內陸首次孵化兩隻巴布亞企鵝企鵝寶寶性別需到3歲時驗DNA確認企鵝寶寶的名字將由遊客投票決定近日,成都浩海立方海洋館成功孵化出兩隻巴布亞企鵝,這是南極企鵝首次降生在中國西南內陸地區。為了保證孵化成功率,飼養員將企鵝蛋放進孵化箱進行人工孵化,在這期間會「還給」企鵝夫婦一枚仿真蛋。經過35天左右的孵化期,企鵝蛋有破殼跡象後,再將蛋寶寶交給企鵝夫婦。12月25日,企鵝寶寶破殼而出,兩隻企鵝寶寶出生時體重98克左右,企鵝夫婦會把寶寶放在孵化囊裡養育至滿月。
  • 日本首次引入的兩隻沙漠貓,3個月時間連生兩窩幼崽
    沙漠貓是貓屬的一種小型貓科動物,主要分布在非洲北部和亞洲中西部的沙漠中,體型比家貓小,毛髮大體上為沙黃色,耳朵很大,看上去十分招人喜歡。得益於獨特的身體構造和生活習性,沙漠貓可以在沙漠中很好地生存。2020年年初,日本栃木縣的那須動物園(也叫那須動物王國)引進了一雌一雄兩隻沙漠貓,雌性叫傑米爾,雄性叫謝裡夫。這是沙漠貓首次出現在日本國土,它們一經展出,便受到了遊客的熱烈追捧,眾多遊客前來圍觀這兩隻「沙漠天使」的模樣。看到這兩隻沙漠貓是如此可愛,當時很多遊客興奮地表示,希望它們能夠儘快繁殖幼崽,一窩又一窩!
  • 動物園變色龍首次人工孵化(圖)
    信報訊(記者李靜通訊員葉明霞)北京動物園又有新生兒誕生了,昨天記者在動物園的飼育箱裡看到15隻小變色龍工作人員介紹說,這是動物園首次人工孵化的盔甲避役,又叫高冠變色龍,再過一個多月遊客們就能見到這些小傢伙了。小變色龍只有3釐米長。通訊員 葉明霞/攝  「這15隻小避役是在10月底陸續出生的,是北京動物園首次人工孵化的變色龍。」
  • 5對情侶獵豹首次亮相鄭州市動物園 猛獸也呆萌
    ,這是鄭州市動物園首次引進、展出獵豹。獵豹引進後,生活在專門為其改建的獵豹館內,外活動場模擬獵豹的野外生活環境,進行了精心的布置。同時安排責任心極強的飼養人員對獵豹進行飼養管理,現在已完全適應了動物園裡的生活。
  • 大熊貓寶寶「花生」首次出門活動 剛剛學會走路
    2016年11月4日,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上海基地,今年7月9日出生的熊貓寶寶「花生」首次走出戶外與遊客見面澎湃新聞記者 朱偉輝 圖2016年11月4日,第一隻在上海出生的大熊貓「花生」第一次來到室外活動,因為它終於學會「走路」了。從出生至今,「花生」一直得到市民遊客的關注和喜愛,儼然是上海野生動物園的「明星」。
  • 河馬在中國高緯度地區首次繁殖成功
    北方森林動物園的新生小河馬 劉曉密 攝中新網哈爾濱6月23日電 (劉曉密 記者 王琳)哈爾濱北方森林動物園於23日發布消息,該園於2020年5月23日降生了一隻雌性小河馬,這是河馬在中國高緯度地區首次繁殖成功,也是該園自1954年建園66年以來首次成功繁殖河馬
  • 鄭州市動物園美洲紅䴉家族首次「添丁」
    美洲紅䴉屬於鸛形目,䴉科,美洲䴉屬,是Ⅱ級保護動物。為了讓美洲紅䴉家族順利「傳宗接代」,鄭州市動物園在今年在溫度適宜的三月中旬才將它們轉移到了戶外籠舍。戶外籠舍提前做好了環境丰容,植被蔥蘢茂密,很適合敏感膽小的它們築巢隱蔽。
  • 最後又發現了,鳳頭蟾蜍成功體外受精獲300多隻
    #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作者:文/虞子期在地球上,隨著生態環境的改變,越來越多的生物可以說處於滅絕或者瀕臨滅絕的狀態,而人類基本上是對它們無能為力,雖然不少的生物人類在採取「人工技術」進行繁殖而根據科學最新報告顯示,美國科學家試圖使其瀕臨滅絕的生物增加,並且首次使波多黎各蟾蜍通過「體外受精」而出生,這為波多黎各鳳頭蟾蜍的增加帶來了希望。該生物的命名大家可能會感覺很奇怪,為何叫鳳頭蟾蜍?鳳頭蟾蜍 (Crested Toad)是一種蟾蜍,主要是因為它有著獨特的上翹的鼻子和金色的眼睛。所以說,從外觀上來說,該生物是與其他生物有點不一樣的。
  • 四川土地嶺大熊貓國家公園首次通過紅外相機拍到大熊貓身影
    央視新聞8月10日消息,近日,位於四川阿壩茂縣土地嶺的大熊貓國家公園,通過紅外相機兩次拍攝到大熊貓身影,時間間隔僅兩天,這也是該大熊貓國家公園建立後,首次通過紅外線設備拍攝到大熊貓身影。第一臺拍到大熊貓活動影像的紅外相機,是位於公園內茅香坪小山梁子的37號相機,8月6日下午18:40左右,大熊貓的身影首次出現在畫面中。8月8日凌晨3:20左右,在公園內青草坡的22號紅外相機再次拍到大熊貓,這隻熊貓似乎對相機很感興趣,不時湊近嗅聞相機。據工作人員初步判斷,兩隻大熊貓個體健康,均屬於土地嶺大熊貓AB走廊建設帶的岷山山系A種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