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卡是多音字,有兩個讀音,也代表不同的意思:
卡(kǎ):卡片,卡車
卡(qiǎ):關卡,卡住
我們不來討論kǎ 與 qiǎ 的相關容易錯的讀音與用法,網上關於這方面的資料有太多太多,如需要隨隨便便都能搜出一堆來。
今天朋友發來問,卡kǎ 字用拼音怎麼拼讀,說她小孩的老師在拼讀拼音時念第二聲,而念出來呈第三聲。
即:K + á = kǎ
這顛覆了一般的認知,隨即上網搜索發現,所有搜索結果都只寫了要讀第三聲的音標kǎ ,但卻並沒有教正確拼讀拼音的任何有用資料。
還有,連百度百科裡面的秒懂百科那個人聲都是這樣拼讀 : K + á = kǎ
這下,奇了怪了,怎麼現在卡(kǎ)的拼讀發音成這樣了。老師教 K + á = kǎ ,這不誤人子弟嗎?
難道自己及朋友一直以來對卡念拼讀第三聲的理解錯了?
還是拼讀第二聲的人普通話不標準帶點北方家鄉口音?
還是那個人自己讀不了第三聲所以只能讀出第二聲?
還是說讀第二聲的那個人故意在帶點臺灣腔?
可是找不到其他資料去佐證是否應該拼讀第三聲,沒證據沒有辦法跟別人對峙啊!
我們都知道,當一個詞語在一起讀的時候,如果兩個字的讀音都是第三聲,那麼第一個字的讀音要變成第二聲,這種讀音這叫「變調」 ,如水井。這樣讀起來順口,不拗口。
但拼讀拼音應該不屬於這個範疇吧!
變調是字與字的讀音之間使用的,不適用於拼讀拼音的聲調與讀音之間。
因為拼讀拼音不是一氣呵成,而是略帶有相應的停頓,再帶出整個讀音。即先念 K,再念 ǎ ,再帶出 kǎ 。大家再來念一遍: K + ǎ = kǎ
不能錯誤地這樣念: K + á = kǎ
雖說怎麼念都最終念出kǎ ,但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普通話是國語,拼音作為孩子學好普通話的基礎,因此必須得規範,不能給孩子作錯誤示範。
以上為個人觀點,如有認知錯誤,歡迎各界專業人士或權威人士反駁與批評指正。
更歡迎大家各抒己見,留言評論,說出你的看法。作者一定會回復的哦!
文章為作者專注影響力原創,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尊重別人勞動成果,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若經許可,轉載時請註明出處,抄襲剽竊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