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這個星球表面的71%被海洋覆蓋,為什麼要稱作地球呢?」
為了我們人類自己,保護地球上這個最大的生態系統——海洋,已經成為全人類的共識。公民生物多樣性保護聯盟和海洋資助者聯盟將在7月29日 (GMT+8,20:30-22:30)聯合推出海洋保護專場線上論壇「海洋保護和保育: 目標與努力」。
本次線上論壇由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和海洋行動之友(Friends of Ocean Action,FOA)聯合承辦,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永續全球環境研究所、國際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社會公益自然保護地聯盟和世界經濟論壇共同協辦。
這次會議的宗旨在於助力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的海洋保護的相關研討,希望群策群力共同尋找答案,我們究竟應該提出一個什麼樣的海洋保護目標和採取什麼樣的共同行動,來保護我們的海洋。
2010年,根據《生物多樣性公約》愛知目標11,國際社會同意到2020年有效保護全球10%的沿海和海洋區域。這個目標在2015年被納入並再次確認為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14 (水下生命或 「海洋目標」) 的一部分,今年也將到期。科學研究表明,要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我們需要在下一個十年保護至少30%的海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會議(CBD COP 15)將討論和構建 「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 ,是一個樹立新的全球海洋保護目標的機會,對海洋的健康和富饒至關重要。
據統計,截止至2019年底,全球已指定或建立各類海洋保護區約17000個,覆蓋超過2800萬平方公裡,佔全球海洋面積的7.9%,面積超過10萬平方公裡的超大型海洋保護區有41個。這些超大規模的海洋保護區對保持原始狀態的海洋生態系統免受外部破壞十分重要。然而,這些區域規模之大、地理位置之遠也讓人們對其實施的治理策略及效益產生質疑。
自然資源部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鄭苗壯研究員提到,為落實約翰尼斯堡可持續行動計劃、履行保護10%的海洋和沿海地區的政治承諾,當各國急於在2020年達成10%的海洋保護區目標時,很少有人注意到什麼才是應該保護的、預期實現什麼目的。當前,海洋保護區面積佔國家管轄內海域面積的18.4%,佔國家管轄外海域面積的0.45%。這一數據表明保護10%的沿海和海洋區域的數量指標在國家管轄內海域已經實現,現實情況卻更為複雜,尤其關於保護區的管理有效性,很多保護區還只是「紙面上」的保護區,而僅僅完成「口頭上」或「紙面上」的保護指標是遠遠不能滿足我們真實的海洋保護意願;同時,目前多數海洋保護區的管理能力還不足以保證其執行力,更無法實現社會、經濟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預期目標。
全球陸地和海洋保護區圖(數據來源:WCPA)
縱然如此,不少環保人士提出,有沒有可能我們藉助CBD COP15的契機在先推動各方達成一個共同的目標——保護30%海洋的目標,行動起來才更有「尚方寶劍」,更利於團結各方採取共同行動。
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全球副主席蘇珊·利伯曼女士介紹,就目前各項研究和CBD初期的外圍談判來看,到2030年實現保護30%海洋的目標還是有希望的:根據一項薈萃了全球科學家的144項科學研究進行的綜合評估,鑑於全球海洋生態系統健康正在不斷下降,保護10%的海洋已經不足以維繫我們海洋生物多樣性和海洋生態系統的保護目標;為了能夠維繫人類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我們需要保護至少30%的海洋才能滿足我們人類的需求。蘇珊還提到,越來越多的政府願意支持該項保護目標,已經有超過30個國家和地區籤署了到2030年保護30%海洋的相關《公約》。
我們究竟應該設定什麼樣的保護目標,在我們的海洋經濟發展中各方應該來如何合作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我們的海洋呢?7月29日海洋保護線上論壇,期待你的參與。
生多系列論壇
公民生物多樣性保護聯盟在其部分會員組織的支持下,從2020年6月開始組織生物多樣性在線系列論壇,每隔一到兩個月舉辦一次。第一場在線論壇「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目標設定與實施」已於2020年6月8日成功舉辦。
本次論壇為生物多樣性在線系列論壇的第二場,主題為:「海洋保護和保育: 目標與努力」。
加入我們 共同探討
△ 2030海洋保護目標 ——目標設定和實現路徑
△ 海洋保護、海洋經濟發展和社區韌性
△ 不同利益相關方的角色 ——政府-慈善-商業
議程安排
7月29日(GMT+8,20:30-22:30)
會議開幕 (15分鐘)
主持人:
克裡斯蒂安·特萊基:海洋行動之友全球負責人
發言人:
彼得·湯姆森:聯合國秘書長海洋事務特使
劉寧: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二級巡視員
艾瑞克·薩拉: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探險家
專題討論1 (40分鐘)
2030海洋保護目標—目標設定和實現路徑
圍繞專題主題,每個嘉賓從各自方向闡述5分鐘觀點,之後15分鐘討論
2020海洋保護目標的進展和未來的機遇
伊莉莎白 穆雷瑪: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執行秘書
《生物多樣性公約》談判進程——中國專家視角和海洋的作用
徐靖:COP15執委辦專家,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
對海洋保護目標的理解和認識
蘇珊·利伯曼: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全球副主席
專題討論2(30分鐘)
海洋保護、海洋經濟發展和社區韌性
圍繞專題主題,每個嘉賓從各自方向闡述5分鐘觀點,之後15分鐘討論
加強海洋資源保護開發 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自然資源部海洋戰略規劃與經濟司代表
漁業對於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和保護
王松林:青島海洋生態研究會創始人、理事長
海洋保護和社區韌性
安琪莉可·普珀農:塞席爾保護和氣候適應信託基金執行長
專題討論3(30分鐘)
不同利益相關方的角色 —— 政府-慈善-商業
圍繞專題主題,每個嘉賓從各自方向闡述5分鐘觀點,之後15分鐘討論
國際資金對於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支持
沃爾特·裡德:大衛與露茜爾·派克德基金會保護和科學主任,海洋資助者聯盟聯席主席
創建多種形式的社會化平臺吸引不同的資金支持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
孫莉莉: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理事、紅樹林基金會理事
商業利用與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平衡與促進
朱亞平: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副秘書長
總結(5分鐘)
點擊閱讀原文報名參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